AI變BI?後AI浪潮的選股邏輯

七月一波AI狂潮堪比二年前航海王熱度。(示意圖/shutterstock)

七月一波AI狂潮堪比二年前航海王熱度,但八月起緯創大股東宏碁賣股、NVIDIA跳過CoWoS製程推出低價版AI晶片等利空,讓許多原本滿心歡喜的觀潮人,因不及撤退而反被浪潮捲走,AI瞬時成了BI(悲哀)。

時序來到七月營收及半年報公佈的交會期,市場氛圍從原本樂觀的作夢行情迴歸到業績行情之際,正值美陸兩地股市風雨飄搖,臺股破季線直往萬六靠攏的混沌未明,接下來如何爲選前最後衝刺做好選股工作,有以下的選股模式:

找尋大股東一邊收割一邊栽的蛛絲馬跡

AI狂潮到底只是喝了再上還是已然攻頂莫衷一是,但從歷史上的「國巨董娘賣股」及「臺航申讓陽明」兩個案例來看,大股東大量賣股往往是判斷股價後勢的重要訊號。

由此反推這次宏碁賣緯創3.3萬張,提款40.22億均賣在121.8元,的確對未來股價有絕對的殺傷力。但值得留意的是:宏碁一邊賣緯創另一邊卻參與「統振」(6170)一萬張的私募案(宏碁持股統振10%),認購價40.05元,這和當初認緯創現增的價位相近,不禁讓人聯想到宏碁是否一邊收割一邊插秧,再複製另一個緯創第二的模式在啓動。

統振早期從事電池模組OEM/ODM,自2019年轉型爲金融科技創新業務,爲國內第一家與金管會合作沙盒實驗的公司,並將50%的業務移往外籍移工預付卡及匯款金融服務。而外籍移工預付卡及匯兌業務,需要勞工局執照,目前國內只覈准二張,統振爲其一,這或許就是宏碁看中統振的一大關鍵。

展望未來,市場預估統振跨境金流服務Q-Pay及跨國演唱會線上商機E-Ticket的擴大,明年EPS有挑戰3.51元的機會。而宏碁既認統振私募,是否爲複製自家子公司:宏碁資訊、安碁資訊三位數股價的模式,值得期待。

透過購併啓動營收與股價成長模式

現今,營收成長是股價成長的不二法門,從前波的「高力」、「華孚」股價從不到50元一路飆升至三位數即是明證。但這二者是靠自行擴廠接收新訂單而來的成長,一家公司還有更快的方法可以讓營收大幅躍升,就是透過購併變轉投資公司直接認列營收,講更實際點,就是花錢買營收買客戶的模式。

歷史上該模式著名的案例爲「上銀」與「保瑞-KY」,從購併正式納入營收計算股價漲幅分別爲12.8倍及6.1倍,十分驚人。

而這種模式如今又在「康舒」(6282)上顯現。自從年初康舒宣佈買入瑞典儲能大廠ABB旗下電源事業部,到七月火速完成交割並納入營收,最後公佈七月營收爲26.78億元創歷史新高觀察,可以看出公司第二代接班人許介立的企圖心。

展望未來,以去年ABB電源部門120億元營收來看,每月應可貢獻康舒8~10億元的營收規模。再觀察去年八月至今年六月康舒的營收至多爲25億元,換言之未來一年在加計該部門後,月月營收正成長外,甚至有機會月月創新高,這還是在不計算該部門歐美客戶會成長的基礎估算出來的,但市場只想到七月營收利多實現,未曾想後後續一年的訂單成長,實乃上銀並以色列MagaFabs Motion模式的複製貼上,單憑這點,股價在後AI時代就極具法人認養動力,自然值得鎖股期待。

本文作者:林友銘

(本文摘自《理財週刊1199期》)

《理財週刊11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