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衆籌用戶無法籌足治療費,專家:衆籌是事後救急,保險是未雨綢繆

近日,#90%衆籌用戶無法籌到足夠醫療費#引發網友關注,衝上微博熱搜。艾瑞諮詢發佈的《中國大病網絡衆籌用戶調研報告》顯示,衆籌後僅有1成用戶能夠籌集到足夠金額。8成的受訪者後悔未購買商業保險,7成受訪者在病後主動爲家人購買商業保險,或親友自發購買。

在這個熱搜話題中,一項“普通人有哪些手段爲健康兜底”的網絡投票顯示,近7的網友認爲應對大病風險應該依靠商業保險。

對此,中國保險學會副會長郭金龍表示,個人和家庭的健康保障機制應該是多元的,醫保是每個人的基礎保障,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石。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醫保之外,每個家庭都應該要配置商業健康險。市場化的商業保險機制是多層次保障機制的必要補充。大病網絡衆籌,作爲臨時救濟渠道也能發揮一定作用,但存在隨機和不確定的侷限。

超7成受訪者衆籌後爲家人購買商業保險

該報告對國內1000位參與過商業醫療衆籌的用戶進行了調研,數據顯示,參與衆籌的用戶目標金額爲22萬元,但實際籌款金額平均僅爲3.8萬元,僅1成用戶能夠籌到所需的目標金額。

報告顯示,超過8成的受訪者後悔未購買商業保險,超7成受訪者在病後主動爲家人購買商業保險,或其親友自發購買。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保險學會副會長郭金龍表示,大病網絡衆籌的發展,使得需患病家庭多了一種社會救濟渠道。但也應該意識到,衆籌的結果存在不確定性,優先配置商業保險,無論是在保障確定性和充足度上,都是更優的選擇。“每個家庭都應該根據自身條件,配置合適的商業健康保險作爲必要補充。”

“衆籌是事後救急,保險是未雨綢繆。”南京大學商學院金融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孫武軍表示,籌款效果受家庭條件、疾病種類、籌款文章吸睛程度等因素影響,這種方式不是長久之計。衆籌可以作爲萬不得已下的退路,提前配置醫療保障是更科學的做法。近兩年各個城市陸續上線了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惠民保”,百萬醫療險也越來越划算,人手一份商業健康險具備了很高的現實可行性。

商業險呈大衆化、年輕化趨勢

伴隨互聯網保險的普及,商業保險的消費者呈現出大衆化、年輕化的趨勢。

互聯網保險代理平臺螞蟻保數據顯示,平臺上購買商業醫療險的消費者中,35歲以下的佔比約55%。這部分年輕羣體對商業醫療保險的滿意度超過70%,並普遍打算長期參保。

一項“普通人有哪些手段爲健康兜底”的網絡投票顯示,近7成的網友認爲應對大病風險應該依靠商業保險。

《中國商業醫療險發展研究藍皮書》對螞蟻保平臺的用戶進行了調研,發現在已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人羣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佔比超過65%,因爲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羣體,對個體風險管理和健康保障越重視。另外,已婚人羣的家庭觀念更強,且更重視風險管理,因此更願意購買醫療保險,已婚人羣佔比達到77%。

南京大學商學院金融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孫武軍表示,我國商業保險在經歷了幾十年發展後,行業規模迅速壯大,民衆認知程度也越來越高,但離全民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代年輕人風險意識相較於上一代明顯增強,是非常好的趨勢,也讓保險行業能夠發揮出更大的社會穩定器、經濟減震器的作用。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