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南極條約》會議,英美卻將我國“請”出會場,中代表委屈痛哭
1983年6月,中國正式成爲《南極條約》的締約國。消息傳來,作爲中國南極考察辦公室主任的郭琨興奮不已。
多年來,他爲爭取加入這一國際條約付出了諸多努力。如今,中國終於獲得了在南極事務上的發言權,這對於國家的極地科考事業而言有着里程碑式的意義。
赴會受辱淚灑澳洲
當年12月,澳大利亞邀請中國出席第12次南極國際會議。郭琨受命擔任中國代表團團長,帶領12位科學家前往參會。臨行前,郭琨鬥志昂揚,對這次會議寄予厚望。他深知,這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在南極科考領域實力的大好時機。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郭琨的意料。會議第一天,在領取會議材料時,其他國家的代表拿到的都是厚厚一沓,而中國代表團的材料卻寥寥無幾,僅有寥寥數頁紙對會議流程做了簡單介紹,對具體議題卻語焉不詳。郭琨心中已然升起一絲不安,但多年的外交經驗告訴他不能輕易流露。
會議開始後,郭琨在發言中侃侃而談,就南極考察問題提出了諸多真知灼見,贏得了與會專家學者的讚譽。經過兩天的討論,會議主席宣佈將就《南極條約》的相關事宜進行投票表決。就在這時,英國和美國的代表突然站了出來,建議中國代表團暫時離場,到休息室小憩片刻,等待投票結果。
面對這一無理要求,郭琨難掩心中的不滿。他據理力爭,指出作爲締約國,中國理應享有投票權。但英美代表卻振振有詞,聲稱只有在南極有實質性考察經歷的協商國纔有資格參與表決,而中國尚無考察站,因而只能列席會議,並無表決權。
最終在會議主席的勢力偏袒下,郭琨一行被"請"出了會場。坐在休息室裡,望着窗外陽光燦爛的悉尼,郭琨百感交集。身爲中國代表團團長,卻在國際會議上遭此羞辱,他感到異常委屈。會議結束後,英美兩國甚至沒有告知中國代表團投票結果。兢兢業業準備的會議材料,最終淪爲一堆廢紙。
回到酒店,郭琨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委屈,淚水奪眶而出。作爲一名科學家,他深知西方列強對南極事務的壟斷地位。沒有自己的南極考察站,中國在南極事務上就永遠不能佔據主動。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儘快在南極建立起屬於中國自己的科考基地,填補這一空白。
悉尼的夜空似乎格外明亮。望着窗外,郭琨緩緩擦乾眼角的淚水。他明白,中國要想在南極站穩腳跟,必須付出百倍的努力。夜已深,窗外依稀可見南十字星閃爍,這顆南半球的標誌性星座,似乎在向這位中國科學家昭示着南極的所在。望着那熠熠生輝的星光,郭琨心中的鬥志再次點燃。中國,一定會重返南極!
淚灑歸途思創大業
郭琨懷着滿腔委屈踏上歸國的航班。一路上,他腦海裡不斷重複着在澳大利亞會場上的那一幕幕屈辱。區區一個會議發言的機會,竟也成了中國代表團高攀不起的奢望。而那些西方國家的代表,言語間流露出的傲慢與不屑,更是刺痛了這位中國科學家的心。
回到國內,郭琨將這次參會的經歷向領導做了詳細彙報。談到被"請出"會場的那一刻,這位飽經滄桑的科學家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酸楚,淚水順着佈滿皺紋的臉龐靜靜地流淌。他知道,自己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科考團隊,更是一個正在復興的大國。中華民族曾經也是世界舞臺的中心,如今卻在南極事務上毫無話語權,這種落差令郭琨無法接受。
在郭琨看來,中國在南極之所以受制於人,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在那裡沒有一席之地。沒有常設考察站,就談不上在南極開展實質性科研工作,更無法在國際事務中發出中國的聲音。"我們必須儘快在南極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考察站!"郭琨對身邊的同事說,"唯有自力更生,才能換來別人的尊重。"
郭琨的想法得到了同事們的熱烈響應。大家紛紛表示,願意爲國家的南極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於是,在郭琨的召集下,中國32位頂尖的科學家向中央寫下了請願信《向南極進軍》。信中,大家以慷慨激昂的筆觸闡述了儘快在南極建立考察站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表達了"到南極去,到南極去"的強烈願望。
萬萬沒想到,這封信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水面的石子,在高層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時任中央領導非常重視,當即表示將全力支持科學家們的壯舉。很快,各方力量開始協調,一場聲勢浩大的南極考察行動在醞釀之中。
當得知國家決定在一年內實現南極建站的消息時,作爲請願人之一的郭琨百感交集。多年來,他爲了這一天付出了太多心血,也流了太多淚水。如今,夢想即將成真,一種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喜悅油然而生。但他深知,道阻且長,建站的路上還有無數艱難險阻需要攻克。
望着窗外,郭琨目光堅定。他暗暗發誓,一定要不辜負國家和人民的重託,排除萬難,在南極建成中國的第一個常年考察站。他甚至做好了獻出生命的準備。"如果有什麼不測,就把我埋在南極的冰蓋之下,那裡將是我永遠的家。"
斗轉星移,中國向南極進軍的腳步愈發堅定。在億萬人民的矚目下,一支龐大的考察隊伍,浩浩蕩蕩,向着冰雪王國挺進。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刻—一個泱泱大國,曾經跌倒,又重新站起,向世界宣告:中國人來了!
乘風破浪向極地進軍
1984年11月,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從上海啓程,踏上了開往世界盡頭的征程。由"向陽紅10"號和"J121"兩艘科考船組成的船隊,滿載着中華兒女的南極夢,劈波斬浪駛向冰雪王國。作爲考察隊員,郭琨早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然而,這注定是一段荊棘密佈的旅程。在途經澳大利亞霍巴特港時,突如其來的狂風驟雨險些讓兩艘船隻失去聯繫。更讓人揪心的是,"J121"號的一臺活塞在劇烈顛簸中脫落,冷卻系統瞬時癱瘓。沒有冷卻裝置,船隻隨時都有被海浪吞沒的危險。眼看整個考察計劃就要半途而廢,船上的機械師們卻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最後關頭,大家集思廣益,利用現有材料臨時組裝出一套冷卻支架,猶如天降奇兵,解決了燃眉之急。
有驚無險地在南設得蘭羣島登陸後,建站考察的艱鉅性再次擺在衆人面前。作爲南極建站的"處女地",該島毫無人煙,卻分外吝嗇陽光。惡劣天氣連綿不絕,晝夜溫差極大,一天之內竟有近40攝氏度的落差。而建站的時間只有短短40天。聽聞消息的外國人紛紛表示,中國人要在這麼短時間內建成考察站純屬天方夜譚。
然而,郭琨和他的隊員們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這支中國隊伍不僅完成了建站,甚至比預期還提前。他們身上已經融入了頑強拼搏不畏艱險的鋼鐵意志,每個人都是不懼犧牲、勇往直前的模範。爲了贏得寶貴的施工時間,大家兩班倒工作,每個人平均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當惡劣天氣來臨,無法戶外施工時,隊員們就轉戰室內,連續作業。
就這樣,中國人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意志力,硬是在不到40天的時間裡,完成了長城站主體建築的施工。1985年2月20日,五星紅旗在南極冰原上空冉冉升起,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正式落成。在距離祖國萬里之遙的冰天雪地裡,科考隊員們緊緊相擁,淚水和微笑交織。這一刻,所有的艱辛都化作感動,所有的委屈都變成自豪。
長城站的建成,開啓了中國南極考察的新紀元。自此,中國科學家開始在這片神秘大陸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他們遠赴極地,在冰封之地測繪大地構造,在夜幕中凝視浩瀚星空,在風雪中捕捉地球的脈動。那一座座建築,那一次次探險,都在南極的冰雪畫卷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向陽紅10"號和"J121"號停泊在長城站附近的海面上,船身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它們不僅運來了中國考察的希望,也將中國走向復興的腳步傳遞到了這片大陸。望着飄揚的五星紅旗,郭琨和戰友們無比感慨。是啊,中國人來了,從此這裡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遠方。經此一役,誰還敢說中華民族是東亞病夫?
銘記歷史再創輝煌
長城站的建成,爲中國南極考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隨着時代的進步,科考工作對考察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進入21世紀,原有的設施已經難以滿足科研需求。面對新的挑戰,中國南極考察人再次挺身而出,掀開了歷史新篇章。
2005年,郭琨的學生、著名考察專家秦大河率隊再次來到長城站。看着這座飽經風霜的建築,秦大河百感交集。當年,他作爲第一批科考隊員參與了長城站的建設。如今時過境遷,那段拼搏的歲月已然成爲記憶深處的珍寶。目睹站點設施的老化,秦大河深知,是時候賦予這座考察站新的生命了。
經過慎重考慮,秦大河向國家南極考察辦公室提交了改擴建長城站的提案。提案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很快,一項宏大的工程拉開序幕。本着尊重自然、綠色環保的理念,新長城站採用了諸多先進技術。太陽能光伏發電、污水處理系統、海水淡化裝置……這些現代化設施的引入,大大提升了考察站的科研水平和生活質量。
改擴建工程歷時近兩年,克服了重重困難。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建設者們發揚不畏艱險的精神,戰天鬥地,挑戰極限。當最後一塊牆板裝配完成,大家的心情無比激動。2007年1月,全新的長城站落成啓用,它以嶄新的面貌屹立在南極冰原之上,成爲中國智慧和實力的象徵。
20多年過去了,當年那支首次遠征南極的考察隊伍已是華髮蒼蒼。然而,他們爲國鑄就一番事業的豪情壯志,卻從未褪色。2009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25週年之際,當年的一些隊員應邀重返長城站。已經63歲的郭琨也在其中。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老人禁不住熱淚盈眶。記憶中的冰天雪地變得溫暖起來。
站在全新的長城站前,考察站的新老成員共同向國旗敬禮。這一刻,所有人都在心中默默祈禱:願中國的南極事業蒸蒸日上,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永不停歇!歷史將這段寫滿艱辛與榮光的南極歲月永遠銘刻。這不僅是一羣科學家的奮鬥史,更是一個民族不甘落後、自強不息的縮影。
遠眺蒼茫大地,南極大陸在陽光下閃耀着晶瑩剔透的光澤。中國考察隊員正在這裡不斷刷新着世界的認知。在他們身後,長城站傲然矗立,見證着中國與這片大陸結下的不解之緣。那曾經遙不可及的極地夢,已然照進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