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夫妻帶領60後繡娘逆襲,上央視獲故宮點贊,現年入700萬!

一門獨特的手藝,真的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嗎?

壯族姑娘劉思蔚和她的丈夫阿文,用他們的真實故事告訴我們:答案是肯定的!

劉思蔚和阿文

從最初靠擺攤勉強維持生計,一年到頭辛苦勞作也賺不了幾個錢。

到現在,他們成功打造了年收入高達700萬的國潮品牌“芽小七”,甚至贏得了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的高度評價。

這條創業之路有多麼艱難,或許只有一句話能形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他們究竟是如何在衆多“國潮”服裝品牌中脫穎而出的呢?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初創的艱辛

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有一對年輕夫婦的故事讓人深感震撼。

他們就是劉思蔚和阿文,一個曾是廣告公司的美術設計師,另一個則是幼兒園的老師。

看似平凡的職業背後,卻隱藏着不爲人知的艱辛和努力。

劉思蔚從小就展現出了非凡的藝術天賦。

她的母親是當地有名的裁縫,家裡總是堆滿了五顏六色的布料,就像一個充滿創意的寶庫。

劉思蔚和母親、外婆

信息來源於第一風口2022年8月25日發佈

小劉思蔚就像一隻勤勞的小蜜蜂,在這片“花園”中汲取靈感。

十歲那年,她用剩下的布料縫製了幾個小掛件,這成爲了她踏上手工藝之路的第一步。

進入初中後,劉思蔚的才華更加顯露無遺。

記得有一次學校舉辦文藝匯演,她穿着母親特意爲她縫製的戲服登臺,那飄逸的水袖讓全場爲之驚豔。

這次經歷不僅讓她在同學中嶄露頭角,也讓她對服裝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圖片來源於網絡

憑藉出色的繪畫功底,劉思蔚順利考入了南寧的美術學院。

在大學期間,她不僅學業優異,還爲校園增添了一道獨特的藝術風景。

她親手設計並製作的雕塑,成爲了師生們津津樂道的校園地標。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大學畢業後,劉思蔚進入了廣告行業,開始了她的職業生涯。

與此同時,她的另一半阿文則在一所幼兒園當起了老師。

劉思蔚在創作

兩人都滿懷熱情地投入工作,卻發現收入微薄得令人心酸。

每個月扣除各種開支後,他們僅剩下七十元勉強維持生計。

這點微薄的收入,連一頓像樣的飯菜都難以維持,更別提追求什麼品質生活了。

無奈之下,小兩口決定回到劉思蔚的家鄉創業。

他們先是開了一家服裝店,希望能夠憑藉劉思蔚的設計才能,和阿文的經營頭腦,打出一片天地。

劉思蔚和丈夫阿文

可惜事與願違,生意慘淡,最終只能無奈關門。

不甘心的兩人又轉戰街頭,擺起了地攤。

劉思蔚將自己設計的小飾品擺上攤位,阿文則負責吆喝招攬顧客。

雖然每天能賺些零花錢,但收入依舊不穩定,勉強餬口而已。

芽小七的手工作品

就在這時,互聯網經濟方興未艾,兩人靈機一動,何不試試網上開店呢?

於是,他們開設了一家網絡店鋪,專門銷售劉思蔚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

可惜,初期的經營並不順利,訂單寥寥無幾,收入依舊微薄。

儘管屢戰屢敗,但劉思蔚和阿文並沒有放棄。他們堅信,只要堅持下去,終會柳暗花明。

圖片來源於網絡

轉折與突破

有一次,他們接到了一家文創店的大訂單,興奮得徹夜難眠。

劉思蔚連續幾天熬夜趕工,眼睛都熬得通紅,就爲了按時交貨。

誰知道,當他們滿懷期待地去送貨時,卻發現文創店人去樓空。

這一次打擊讓他們不僅賠了夫人又折兵,還背上了一筆不小的債務。

儘管遭遇挫折,劉思蔚和阿文並沒有放棄。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07年,他們開設了一家淘寶店,專門銷售劉思蔚設計的手工藝品。

雖然訂單不多,但他們堅持經營,始終相信只要用心做,總有被認可的一天。

終於在2015年。劉思蔚受邀參加了一場慈善義拍晚宴,她的作品在現場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這次經歷讓她的名氣有所提升,也給了她繼續堅持的動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次偶然的社交媒體曝光,成爲他們事業騰飛的契機。

一位旅行博主揹着劉思蔚設計的青蛙包,走遍大江南北。

其在社交媒體上的頻繁曝光,讓這款獨具匠心的手工藝品迅速走紅網絡。

青蛙包獨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做工,吸引了無數網友的目光。

一時間,訂單如雪花般飛來,劉思蔚和阿文忙得腳不沾地,卻樂在其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一年,他們的銷售額突破了100萬,這個數字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

成功的喜悅還未平息,新的挑戰又接踵而至。

一些不法商家開始仿冒他們的產品,讓劉思蔚和阿文陷入了維權的旋渦。

面對這些困難,他們沒有退縮,而是更加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2020年,一個叫何繼良的人加入了他們的團隊。

何繼良與工作人員直播銷售手工刺繡產品

信息來源於廣西日報2024年4月22日發佈

何繼良在電商運營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他的加入讓劉思蔚和阿文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何繼良的建議下,他們確立了以國潮爲主打的品牌方向,並開始嘗試直播等新型營銷方式。

就這樣,"芽小七"團隊正式成立了。

劉思蔚負責設計,阿文管理生產,何繼良主抓運營,三人分工明確,配合默契。

何繼良與設計師溝通改進生產工藝

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芽小七的業績蒸蒸日上,年營業額很快突破了700萬。

隨着知名度的提升,芽小七的作品開始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

連故宮博物院的前院長單霽翔,都對他們的作品讚不絕口。

稱讚他們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完美融合。

圖/故宮前院長單霽翔點贊年輕人的文化創新

信息來源於人民融媒體2022年8月25日發佈

參加淘寶造物節更是讓芽小七一舉成名。

現場,劉思蔚的作品引來衆多參觀者駐足,不少人當場就下了訂單。

媒體的聚焦讓芽小七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訂單量再創新高。

亮相淘寶造物節的賽博醒獅機車頭盔

傳承與回饋

芽小七的產品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離不開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精湛的製作工藝。

劉思蔚巧妙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創造出了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時尚感的作品。

她喜歡運用高飽和度的色彩,讓每件作品都充滿活力和朝氣。

複雜的造型是芽小七產品的另一大特色。

作品的複雜造型

劉思蔚不滿足於簡單的平面設計,她總是絞盡腦汁地思考,如何讓作品更加立體、更有層次感。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她和團隊成員一起,改良了傳統的平面刺繡工藝,創新出了獨特的立體刺繡技法。

這種新工藝不僅讓作品更加精美,也爲傳統手工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隨着事業的發展,劉思蔚和阿文並沒有忘記回饋社會。

繡娘們在加緊趕製訂單產品

他們在龍勝、靈川、平樂三個縣建立了7間繡房,爲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目前,芽小七已經僱傭了240多名繡娘,其中不乏50歲以上的年長女性,和30歲左右的寶媽。

劉思蔚特別關注這兩個羣體,因爲她深知她們在就業市場上,往往處於弱勢地位。

通過提供靈活的工作時間,和友好的工作環境。

信息來源於中國新聞網2022年8月22日發佈

芽小七讓這些女性,能夠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不僅如此,芽小七還主動聘用了一些殘疾人員工,爲他們提供了適合的工作崗位。

這些舉措不僅帶動了當地就業,也爲家鄉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繡房裡,每天都上演着溫馨的場景。

年長的繡娘們一邊熟練地穿針引線,一邊和身邊的姐妹們聊着家長裡短。

繡娘在工作

她們的月收入雖然只有500到1000元,但對於這些原本只能靠種地爲生的老人來說,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了。

年輕的寶媽們則更加忙碌,她們的手指在布料上飛舞,眼睛卻時不時地瞟向一旁玩耍的孩子。

這份工作讓她們能夠兼顧家庭和事業,每月2000到3000元的收入,也大大改善了家庭生活。

繡房不僅是工作場所,更成了鄰里之間聯絡感情的社交場所。

午休時分,繡娘們會聚在一起,分享自己帶來的家常菜,有說有笑。

正在工作的繡娘

這種溫馨的氛圍讓許多繡娘都表示,來到繡房工作後,她們的生活質量和自我價值感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未來,芽小七的發展藍圖更加宏偉。

劉思蔚和團隊正在不斷擴充產品品類,希望能夠爲消費者提供更多樣化的選擇。

同時,他們也開始佈局抖音直播,力圖通過新的銷售渠道來拓展市場。

最讓人期待的是,芽小七計劃在更多地方開設新的繡房,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何繼良展示醒獅頭盔

這不僅意味着更多的就業機會,也意味着傳統手工藝,將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看着芽小七的蓬勃發展,劉思蔚和阿文心中充滿了自豪和感激。

他們深知,今天的成功離不開每一位繡孃的辛勤付出,也離不開家鄉父老的支持。

未來,他們將繼續秉持初心,用自己的方式傳承傳統文化,爲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劉思蔚(左三)和繡娘們在一起

結語

劉思蔚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創新理念,不僅讓她的作品脫穎而出,也爲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取得成功後,劉思蔚和阿文並沒有忘記回饋社會。

劉思蔚和阿文通過創辦繡房,不僅爲家鄉的婦女和殘疾人創造了寶貴的就業機會,還爲當地經濟的繁榮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樣的做法值得我們欽佩。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文獻:1.第一風口:《桂林女生回鄉淘寶創業,帶240位深山繡娘把國潮繡品火到海外》-2022-8-252.中國新聞網:《【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廣西“80後”壯家女牽手百位繡娘 一針一線串連海外遊子情》-2022-8-223.廣西日報:《一針一線 巧手繡出新國潮》-2024-4-224.人民融媒體:《文創產品登上淘寶造物節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點贊年輕人文化自信滿滿》-202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