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婦換腎9年又惡化 緬甸姪女無畏疫情「跨海送腎」

72歲緬甸華僑李女士曾接受腎臟移植,今年5月二次移植成功,臺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獻上禮物祝賀。(圖取自臺大醫院直播)

二次腎臟移植手術難度較高,因爲第一次移植時會產生抗體,恐攻擊二次移植的器官,術前須由血液透析移除抗體。(臺大醫院提供)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歇,臺大醫院日前完成一例高難度活體腎臟移植手術,緬甸華僑李女士9年前曾接受腎臟移植,前年腎功能再度惡化而考慮二次移植,人在緬甸的姪女爲了來臺捐贈,可說是困難重重,不僅要克服航班不固定問題,甚至一度面臨簽證過期,終於在今年5月完成捐贈手術,李女士術後恢復良好。

今年72歲的緬甸華僑李女士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病史,2011年接受第一次腎臟移植,2020年因爲腎功能再度惡化,開始接受血液透析,隔年來到臺大醫院諮詢二次腎臟移植的可能性。臺大醫院外科部醫師李志元表示,第一次移植後免疫系統會被活化而產生抗體,可能會攻擊第二次移植的腎臟,且活體器官捐贈在臺灣有親等限制,很難找到完全不會排斥的捐贈者。

所幸李女士的22歲姪女願意捐出一顆腎臟,但人在緬甸的她,疫情期間來臺可說是困難重重。臺大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朱家瑜指出,過去跨國醫療多半是病人從國外來,可提供診斷證明書作爲入境申請文件,但這次情況例外,要來臺的是健康的捐贈者,和防疫單位反覆溝通後,終於在今年1月協助姪女取得簽證。

由於李女士體內仍有高量抗體,可能攻擊姪女捐贈的腎臟,李志元說明,移植前須由血液透析洗掉血液中的抗體,並使用藥物抑制B淋巴球和T淋巴球,並參考國際文獻用藥抑制漿細胞,才能展開腎臟移植手術。

李志元分享,爲了顧及美觀又要完整取下腎臟,採取「手輔助腹腔鏡」方式,由於姪女有動脈血管變異問題,讓手術過程難上加難,大約花了2小時;接着要將腎臟移植到李女士體內,需先將動脈接成一條再植入,手術長達3個多小時,耗費時間約是平時的3倍。李女士術後恢復良好,移植至今約1個月,腎功能指標維持穩定。

「一般來說,逾8成腎臟移植可使用超過10年,約5成可用到20年。」李志元指出,但有些患者因爲藥物順從性不佳,或因爲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壓,導致移植的腎臟再度壞掉,需接受透析治療,以尋求第二次移植的機會,移植後存活率將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