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起抓到「鬼蝠𫚉」返港1天內通報 違者可開罰15萬元

鬼蝠𫚉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爲瀕危物種,但臺灣卻沒有訂定保育等級。(圖/東森新聞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鬼蝠𫚉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爲瀕危物種,但臺灣卻沒有訂定保育等級。行政院農業委員公佈,自7月1日起實施「鬼蝠𫚉漁獲管制措施」,漁民捕獲鬼蝠𫚉必須於返港一日內主動通報,並保留完整魚體24小時,供指定學術單位進行科學採樣,纔可拍賣及利用,否則最高開罰新臺幣15萬元。

漁業署說明,7月1日正式實施「鬼蝠𫚉漁獲管制措施」,漁民如果捕獲鬼蝠𫚉,必須於返港一日內填妥漁獲通報調查表,載名種類、捕獲日期、地點漁法體長體重性別等相關生物學基礎資料,以傳真方式向漁業署「傳真電話:(02)2332-75 36」、當地漁業主管單位及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資源研究室「傳真電話:(02)2462-3986或2462-0291」通報。

通報完成後,務必保留整尾魚體24小時,供指定學術單位進行科學採樣及蒐集生物學資料,纔可拍賣及利用。若經農委會認定有必要提供學術單位進行科學研究教學展示者,學術單位得優先議價購買。

漁業署表示,依據中央研究院臺灣魚類資料庫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世界共有兩種鬼蝠𫚉,即雙吻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及阿氏前口蝠鱝(Manta alfredi),藉由透過通報制度,掌握漁船捕獲鬼蝠𫚉之漁獲量及漁船作業資訊以利學者取得更多研究及資源評估資訊,作爲後續研擬漁業管理政策參考資料

鬼蝠𫚉俗稱飛魴仔、鷹魴,分佈於世界各大洋亞熱帶海域,本魚體扁平體盤寬,舌狀鰭突出於眼前,能自由搖動,翼展可達9公尺,體重達3公噸,屬於海洋中上層大型魚類,性情溫和,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小型魚類,卵胎生每次只產一尾幼魚,《華盛頓公約》列爲瀕危物種、臺灣仍沒有法規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