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高風險族羣確診沒吃抗病毒藥 醫提醒:小心長新冠發生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與社團法人臺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年攜手打造「防疫胖卡專車」,前往全臺北中南10據點,今年受邀任新冠肺炎衛教大使的王宇婕今天也說自己確診後,背劇本記憶力變差。(鄭鬱蓁攝)
倒數4天,輕症免隔離政策就要上路,接下來要如何與病毒共存?臺灣感染症醫學會指出,高達6成曾確診民衆認爲生活受影響,7成長新冠患者都認爲症狀對生活造成影響,平均就醫0.73次,且超過一半就醫後仍無改善,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高風險族羣只有4成確診後有採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顯示防範新冠重症仍有努力空間。
爲了解新冠肺炎及長新冠對臺灣民衆影響程度,臺灣感染症醫學會今年2月針對全臺確診民衆進行「新冠肺炎對生活影響調查」。調查結果發現,4成確診民衆自認有長新冠症狀;罹長新冠民衆平均就醫0.73次,其中就醫後未改善且認爲仍需就醫治療以神經性症狀、心血管系統症狀最嚴重;僅4成高風險族羣確診後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也就是說高達6成高風險族羣未服用藥物。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從問卷結果來看,臺灣長新冠的發生比率不低,尤其高風險族羣高達6成沒有采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會增加長新冠症狀的發生,容易引發重症與死亡風險。
爲何服用藥物比率這麼低?王復德表示,與病人自己輕忽關係較大,因目前社區藥局也都可以開立抗病毒口服藥物,他認爲,許多高風險族羣自認是輕症,不是不吃就是吃個一兩天就不吃,其實這樣更危險,容易日後出現抗藥性,他提醒,要完整吃完5天,把握5日黃金治療期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才能避免後續引發重症和長新冠症狀。
王復德並指出,根據問卷統計推估,長新冠患者平均就醫0.73次,若以全臺灣一千多萬已確診者統計,健保資源至少約已投入至少18億支出治療長新冠。若以近期新增確診人數預估,每季恐約投入2億元健保資源,在國人健康與國家經費雙重打擊下,長新冠可說是臺灣新危機。
臺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也指出,長新冠常見症狀包含容易疲勞、肌肉痠痛、思考或注意力下降、味覺或嗅覺異常、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多元且遍及全身。且美國CDC統計指出,八成長新冠患者認爲日常生活受限,其中對40-69歲民衆影響尤爲明顯。
陳宜君表示,新冠肺炎不只會有長新冠問題影響生活,更可能損害多重器官造成長期傷害。根據研究追蹤顯示,近七成民衆確診半年後,至少有一處器官受損,肝臟、心臟、脾臟、肺臟等功能出現異常。國際權威期刊《Nature》研究公佈,確診新冠後發生肺栓塞、心臟疾病、中風、糖尿病等風險皆大幅增加,甚至提升死亡風險約1.6倍。
至於3月20日輕症免隔離政策上路,陳宜君也提醒,民衆與病毒接觸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應在家中備足快篩劑,一旦出現疑似症狀仍應快篩並尋求醫師診斷。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與社團法人臺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年攜手打造「防疫胖卡專車」,載着防疫資訊前往全臺北中南10據點,現場除將播放衛教動畫,也會有醫師親自舉辦講座並教導大家如何使用快篩。第一場預計將於3月18日於桃園藝文廣場舉辦,學會也打造新冠肺炎衛教網站,定期更新口服抗病毒藥物就醫地圖資訊,方便民衆與新冠病毒長期抗戰(Fight Covid-19衛教網站:https://reurl.cc/XLE6bg )。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與社團法人臺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年攜手打造「防疫胖卡專車」,載着防疫資訊前往全臺北中南10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