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全球十億人感染蛔蟲
5月11日(星期六)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1、 研究揭示:新發現的肝細胞關鍵於肝臟自我修復
最近的研究揭示了一組之前未知的肝細胞,這些細胞或許負責肝臟的自我再生及修復損傷。這些細胞被命名爲“領導細胞”(leadercell),在肝臟再生的複雜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爲開發治療肝病的新方法提供了可能。
這項研究成果已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不僅是揭開肝再生之謎的關鍵轉折點,也爲革命性治療技術開闢了新徑。
“領導細胞”的發現,不僅對肝生物學的研究具有重要影響,同時在治療肝病方面也顯示了巨大的臨牀潛力。急性肝功能衰竭這一嚴重的疾病對患者而言可能是致命的,利用這些領導細胞的再生能力,可能爲患者帶來希望。
研究明確了肝病的生物學基礎,併爲集中式治療方法的開發奠定了基礎。通過詳細解析領導細胞在肝再生中的核心作用,科學家們現在可以探索新策略,以增強肝臟的自然修復能力,緩解肝病的發展。
這一研究團隊由來自英美多個大學和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組成,他們對肝再生機制有深入瞭解,並運用最新科技和跨學科的專業知識,爲研究和治療開闢了新路徑。
2、全球十億人感染蛔蟲:這是如何發生的?
根據《紐約時報》最近的報道,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侄子,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競選人小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在經歷了思維模糊和記憶力減退後尋求了醫療幫助。醫生在掃描他的大腦後發現了異常,檢出了死亡的蛔蟲。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統計,全球約有8.07億至12億人感染了似蚓蛔線蟲,也就是常說的蛔蟲。蛔蟲與其它土壤傳播蠕蟲(STH)如鉤蟲和鞭蟲一起,構成了全球寄生蟲病的主要來源。這些寄生蟲可能帶來嚴重甚至終身的影響。幸運的是,小肯尼迪康復了,未留下長期後遺症。
蛔蟲主要寄生於人類腸道,其卵通過感染者的糞便傳播。當感染者在戶外如廁或將糞便作爲肥料時,蛔蟲卵會留在土壤中,並可能發展成可以感染他人的形態。人們如果不慎攝入蛔蟲卵,就可能感染蛔蟲病,這通常是通過將受污染的手放入口中,或食用未清洗、剝皮不當、生的或未煮透的水果或蔬菜。
大多數蛔蟲病患者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如果有症狀,通常也較爲輕微,如腹痛或不適。對於兒童,嚴重的腸道阻塞可能影響其生長髮育。蛔蟲在人體內的活動也可能導致其他症狀,如咳嗽等。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一種恆星爆炸可能是地球磷的來源
磷是地球上生命所必需的重要元素,天文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來解釋磷的來源。這一理論認爲,一種特定類型的恆星爆炸,稱爲“氧氖新星(oxygen-neon novae/ONe novae)”,是磷的一個主要來源。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大部分物質由氫構成。其他元素通過恆星內部的核反應形成,或在恆星經歷被稱爲新星或超新星的爆炸事件中產生。
恆星的類型及其爆炸方式各異,天文學家正在研究哪些過程對宇宙中元素的丰度起了關鍵作用。在一項研究中,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和日本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們提出了基於氧氖新星的模型,來解釋磷的丰度。當物質在富含氧、氖和鎂的白矮星表面積聚,並加熱到足以引發爆炸性核聚變時,就會產生氧氖新星。
這一模型預測,氧氖新星將釋放大量的磷,而新星的發生頻率則取決於恆星的化學成分,特別是鐵的含量。研究人員估計,在80億年前氧氖新星的形成速率達到高峰,這意味着在太陽系約46億年前開始形成時,磷已經廣泛存在。
研究還預測,氧氖新星會導致與磷丰度相似的氯增強現象。然而,關於氯的觀測數據尚不充分,這提供了一個可檢驗的假設,用以驗證氧氖新星模型的有效性。未來對銀河系外圍星體的觀測將提供必要的數據,以確定預測的鐵依賴性和氯增強是否符合實際,或者是否需要重新考慮這一理論。
2、聲子學技術將推動更小、更強大的無線設備發展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耳機不僅能實現智能手機的所有功能,還能做得更好。這種聽起來似乎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情景,其實已經不遠了。一種新型合成材料的出現可能會引領無線技術的下一次革命,讓設備更加微型化,同時降低所需的信號強度和電力消耗。
這項進步的關鍵在於所謂的聲子學,與光子學領域類似。兩者都利用相似的物理規律,爲技術創新提供了新的路徑。光子學利用光子,而聲子學則利用聲子——一種可以在材料中傳遞機械振動的粒子,其頻率高到人耳無法捕捉。
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雜誌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光學科學學院和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展示了基於聲學的一項重要應用進展。他們結合了高度專業化的半導體材料和通常不共用的壓電材料,實現了聲子之間的巨大非線性相互作用。加之先前使用這些材料製造的聲子放大器的創新,這些研究爲製造更小、更高效、更強大的無線設備(如智能手機或其他數據傳輸設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創新研究揭示成癮如何劫持大腦功能
美國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的研究人員與洛克菲勒大學的科學家合作,揭示了可卡因和嗎啡如何劫持大腦的自然獎勵系統。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爲探索藥物成癮相關的大腦神經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這一突破性發現爲基礎研究、臨牀實踐以及成癮治療方法的開發提供了新方向。
這項研究利用小鼠模型,探究了可卡因和嗎啡成癮的共同機制。研究團隊運用了行爲學、神經電路、細胞和分子神經科學等多種先進工具和方法。
通過這些創新方法,研究人員得以追蹤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區域內單個神經元對自然獎勵如食物和水的反應,以及它們在暴露於可卡因和嗎啡時的表現。他們發現,許多神經元同時對成癮性藥物和自然獎勵產生反應,並證明了反覆的藥物接觸會破壞這些細胞的正常功能,導致行爲上偏向於尋求藥物而非自然獎勵。
此外,研究團隊還識別出一個關鍵的細胞內信號通路mTORC1,它在藥物干擾自然獎勵處理過程中起着促進作用。研究中發現,Rheb基因編碼的是激活mTORC1通路的因子,這一發現爲治療尚無有效方法的醫學領域提供了新的治療目標。
研究小組計劃進一步深入探索成癮神經科學的細胞生物學,以更全面地描述對基礎研究和臨牀實踐至關重要的分子途徑。
2、低成本納米催化劑加速二氧化碳向一氧化碳的轉化
二氧化碳的穩定性使得將其轉化爲其他分子成爲一大挑戰。在逆向水氣變換(RWGS)反應中,催化劑用於化學反應,以降低形成或破壞化學鍵所需的能量,從而將二氧化碳(CO2)和氫氣(H2)轉化爲一氧化碳(CO)和水(H2O)。生成的一氧化碳與氫氣結合後,可作爲製造其他重要化合物的碳源。
傳統用於RWGS反應的催化劑通常由貴金屬如鉑、鈀和金製成,這限制了反應的成本效率。因此,目前正開發新的催化劑材料和方法,以提高RWGS反應作爲減少大氣中CO2濃度和產生合成氣的手段的可行性。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探索了在二氧化硅載體上使用更經濟的納米顆粒β相碳化鉬(β-Mo2C)催化劑的可能性。
他們合成了附着在二氧化硅載體上的β-Mo2C納米顆粒催化劑:β-Mo2C/SiO2。二氧化硅的非晶結構對催化劑的納米顆粒形成、活性和穩定性至關重要。儘管也考慮了其他載體材料,如銫、鎂、鈦和鋁氧化物,但在650℃的溫度下,二氧化硅載體上的催化劑展現出了最佳的催化性能。
這種以二氧化硅爲基的催化劑結構使得β-Mo2C的催化活性比本體材料提高了8倍。在RWGS反應中,β-Mo2C/SiO2催化劑不僅展示了高一氧化碳轉化率,還具有優異的穩定性。(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