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家上市銀行淨利息收入總體負增長 安永:應加強存款成本管控

5月16日,安永發布的《中國上市銀行2023年回顧及未來展望》(以下簡稱“報告”)顯示,8家上市銀行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58699.05億元,增速爲-0.89%,但負增長幅度較2022年有所收窄。但利息淨收入爲2017年以來首次負增長。

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首席合夥人忻怡表示,儘管去年大部分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一些股份制銀行都宣佈下調存款利率,但是上市銀行2023年存款負息率依然上升。這意味着商業銀行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存款成本的管控。同時,銀行也要着眼長遠,降低對淨息差的依賴程度,發展中間類的業務收入。

銀行息差持續收窄 定期存款佔比升至57.60%

安永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市銀行利息淨收入合計4.43萬億元,同比下降2.98%,增速較2022年的2.91%下降了5.89個百分點。

其中,大型銀行2023年利息淨收入同比下降2.54%,2022年爲同比增長3.59%;而股份制銀行2023年利息淨收入同比下降4.94%,2022年爲同比增長0.41%;城商行2023年利息淨收入同比下降0.47%,2022年爲同比增長5.45%;農商行2023年利息淨收入同比下降4.70%,2022年則同比增長1.69%。

銀行息差淨收入的下降,主要是受淨息差收窄所致。2023年,上市銀行平均淨息差爲1.69%,比2022年下降了25個基點。這是上市銀行淨息差連續4年下降,更是近年來首次降至1.70%關口之下。

這一走勢在今年一季度並未有所好轉。42家A股上市銀行在今年一季度利息淨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3.03%。其中,24家銀行披露了淨息差,其中有22家相比2023年度淨息差下降。

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高增長市場主管合夥人許旭明指出,淨息差持續下降,主要是2023年LPR發生過下調今年一季度,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多次下調、房貸利率調整還在持續,均導致了貸款收益率持續下降。而未來息差走勢關鍵看銀行對負債端成本的管控。

值得注意的是,在貸款利率下行並保持歷史較低水平的同時,銀行負債端成本卻並未有所下降。

報告顯示,2023年,上市銀行的存款定期化趨勢愈發明顯。截至2023年末,上市銀行的定期存款比重爲57.60%,較2022年末上升了4.08個百分點,存款定期化趨勢持續上升。

許旭明認爲,對於資產負債端的調整,首先是要盤活存量資產,壓降風險與回報不成比例的資產,同時要壓降高成本負債,降低負債成本。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同比下降 未來仍有增長空間

報告顯示,近3年上市銀行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佔比不斷下降,2021年至2023年分別爲14.28%、14.19%、13.18%。2023年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爲7734.06億元,同比下降8.05%。而今年一季度,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依然同比下降。

“非息收入增長和總體資本市場表現密切相關。”安永華北區金融服務審計主管合夥人姜長征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速高於上年四季度,同時最近多個政策支持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而隨着資本市場表現好轉,銀行在財富管理、資產託管這些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方面將有較大增長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銀行其他非息收入中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等增長普遍較快。但姜長征認爲,這些收入亦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但穩定性相對較差。

“2023年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資產配置還是有比較大的配置策略方面的差異。”姜長征指出,大行的貸款增速比較高,而中小銀行會加大對債券的投資力度,其中大型銀行貸款增速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力度。 而中小銀行擴大債券投資主要是考慮到目前整體貸款收益率下降、貸款客戶下沉對風控能力挑戰較大等因素增加了低風險的債券投資。這亦是中小銀行相對現實的選擇。

不過,從風險角度來講,姜長征亦指出,中小銀行需要關注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加強對宏觀經濟走勢和金融市場走勢研判,及時調整優化策略。

面對嚴峻經營環境 上市銀行積極迎變應變

忻怡表示,面對嚴峻複雜的經營環境,國內上市銀行積極迎變應變,堅持與實體經濟同頻共振,秉持金融向善的理念,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運營管理效能,審慎經營,統籌發展與安全,穩中求進,從而穿越週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長期目標。

報告顯示,上市銀行以“智”應變,加速數智化轉型。有27家上市銀行在年報中披露了金融科技/信息科技人員數量,相關科技人員合計超14.42萬人。根據最近三年均披露了金融科技人員數量的25家上市銀行數據計算,科技人員數量佔比持續上升,從2021年的5.04%上升至2023年的5.98%。

姜長征表示,當前數智化能力已成爲上市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對大模型技術的探索和實踐將進一步革新現有產品服務、業務流程、運營方式乃至商業模式,爲銀行業轉型帶來全新的機遇。

“儘管大模型在銀行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也面臨着一些挑戰,如數據隱私和安全、模型的可解釋性、預測的準確性以及倫理法律保護等。”姜長征表示。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