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將至 陸學者:兩岸或進入高風險期 北京可與綠營接觸溝通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嚴安林。(本報資料照,陳君碩攝)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嚴安林在《中國評論》月刊3月號發表專文表示,賴清德上臺後,雖一時稱維持現狀,但絕不會因支持度低而「棄獨」。他認爲,大陸不應對賴抱任何幻想,而兩岸或將進入高風險期;但是,北京也可通過爲民進黨部分人士赴港鬆綁,開展與民進黨人士接觸與溝通工作。

嚴安林表示,從賴當選感言的「民主抗中」基調,可見其內外政策將堅定追隨美日,強調與理念相近國家發展關係;以「臺灣、中國,一邊一國」定位兩岸關係,延續「四個堅持」與實踐「四根支柱」;通過「認知戰」強化兩岸對抗。

嚴安林指出,不排除在某種情況與條件下,賴清德採取冒進的「極端臺獨」政策路線。他研判,第一,賴清德的臺獨理念加上個人性格,可能催生臺獨冒險政策與行爲;第二,臺灣多數民意對主權與安全議題的關注和重視,可能讓賴政府誤以爲「抗中」政策有社會支持基礎;第三是美國總統大選及國會諸多涉臺法案外溢的衝擊。這三大因素可能催生未來兩岸關係進入「高風險期」,但臺海可能出現的危機應也不至於發展到軍事衝突甚至爆發戰爭的程度。

嚴安林認爲,未來兩岸關係或將面臨三大方面挑戰,一是臺灣的「去中國化」,賴政府很可能繼續在文化、教育、社會意識及媒體宣傳等方面,推出「去中華民國化」;二是「臺灣國家化」,如形成「中華民國臺灣」是一個國家的社會意識與政策符號;三是「臺獨國際化」,例如遊說美國及其盟友,在第2758號決議的國際法戰場上支持臺灣。

除了既有的對臺方針,嚴安林建議北京應該「戰略上藐視挑戰,戰術上重視風險」。既要與美方共同管控臺海危機,但也要不怕出現危機;同時,積極構建對美涉臺工作窗口;「中國政府涉臺相關重要官員應該考慮在必要的適當時機訪美,宣介中國政府的和平統一政策,促進美方準確理解中國政府對臺政策」;做好美國學者與智庫工作;積極應對美國大選中可能的涉臺問題;堅決反對臺灣重要官員到華府活動。

此外,嚴安林認爲,大陸應做好國際場域的「反獨」工作、主動設置議題;兩岸經貿方面,要推動構建兩岸共同市場,繼續加大政策力度吸引臺灣企業投資大陸,或考慮給予臺商政治性待遇。再者,是發揮好香港與澳門在兩岸關係中的獨特作用,通過爲民進黨部分人士赴港鬆綁,開展與民進黨人士接觸與溝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