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模式又要復活?價格戰壓力大,車企拉經銷商入場

由特斯拉帶起來的直營模式,曾經在行業內一度非常流行。國內多數沒有燃油車產品的、全新的新能源主機廠,採取的都是像特斯拉一樣把鈑噴業務授權外包、其餘直營的模式。

但是去年王鳳英入主小鵬後推出了“木星計劃”,通過淘汰銷量低下的直營門店,增加代理經銷商門店數量,進一步下沉二三線市場。今年風頭正勁的小米汽車,採取的是1+N模式,即直營+代理的形式。

最近,阿維塔被曝從直營模式全面轉向經銷商模式,未來僅保留少數直營門店。而曾經是採用純直營模式的方程豹和騰勢(參數丨圖片),也在近期首次啓動經銷商招募。

直營模式正在悄然向4S和代理制迴歸。

價格戰之下,直營的弊端顯現

在直營模式下,所有線下門店都歸屬於車企,消費者在任何一家門店購買產品,銷售政策都是一致的,例如價格、貸款利率、優惠條件等等,沒有討價還價一說。

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價格透明,沒有了4S店的“捆綁式報價”、“精裝加價”,信息不對等和價格不透明等問題,降低了消費者購車的門檻。

另一方面,車企開設直營店,可以統一管理和控制品牌形象、服務質量、價格,可以和消費者進行深度交流,消費數據也更直觀,市場信息反饋直接且迅速,也有利於車企打造更受市場歡迎的產品。

同時,所有的直接和間接利潤都是車企自己的,所謂的肥水不流外人田、顆粒盡收皆歸倉。

只要銷量好,所做的一切決策就是對的。特斯拉早期的成功,讓國內衆多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都開始研究、模仿和學習特斯拉的直營模式。到後來大有要顛覆汽車市場原有的4S店模式的勢頭。

但直營的“尷尬”也很明顯。直營模式聽起來高大上,彷彿車企們都在直接和消費者對話,傳遞着品牌的溫暖與關懷。但實際操作起來,直營模式卻是一個“燒錢”大戶。門店建設、員工培訓、市場推廣……哪一項不是需要大把大把地往外掏錢?隨着直營門店數量的不斷增加,運營成本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車企的財務壓力也跟着水漲船高。

尤其是近兩年來,價格戰愈演愈烈,直營模式的侷限性逐漸暴露無遺。

由於直營門店數量有限,建店成本更高,時間更長,車企的渠道難以在短時間內覆蓋更多地區。同時,不斷增加的運營成本,又是車企們在價格戰中面臨的最頭痛的問題。

同時,直營意味着車企需要直面消費者,一旦門店管理或者產品出現任何問題,都代表着是車企的問題。過去車企踢皮球的現象是沒有了,但車企只能硬着頭皮處理,來不得半點含糊。特別是在車主不斷被背刺的今天,直營店的壓力和風險在不斷增大。

重回經銷商模式,是車企的小算盤

其實兩年前,直營模式的始作俑者特斯拉,就已經先知先覺的開始逐漸減少直營店,轉向4S模式。其目的就是有效的降低成本,同時增加滿足售後維修的需求。

而對於目前深陷價格戰的新能源車企們來說,站在他們的角度,除了最直接的降低和轉移成本以外,4S和代理制模式更有幾個好處。

首先是能夠渠道快速覆蓋和下沉。傳統合資車企養活了一大批傳統4S渠道,在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後,這些渠道早已覆蓋全國各線城市。而現在合資品牌式微,自主新能源銷量高漲,很多陷入經營困難的傳統4S早已萌生“投敵”的想法。

一旦新能源車企開啓經銷商招募,無疑是給這些經銷商一個更換門庭的機會。原來的4S店只要簡單裝修更換LOGO,就可以賣新品牌。對於車企來說,不掏一分錢可以快速拿到一批現成的渠道商,甚至還能拿到一大筆經銷商加盟費。

不僅是降本,而且還增收;不僅快速擴張渠道,又削弱了對手的渠道,一舉多得。

其次是轉嫁庫存壓力。經銷商模式可以在短期內,甚至在幾個月內,就能通過壓庫的方式,將主機廠積壓的庫存或利用率低下的產能立刻進行釋放,將完成銷售目標和庫存的壓力都一股腦轉移給經銷商和代理商。

可以想象得到,一旦開啓經銷商模式,廠家的銷量數據一定會變得更加好看。

第三,在廠家和消費者之間重新建起了經銷商這個屏障,未來打價格戰、品牌之間的相互攻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法律風險,都可以進行規避。這一點相信就不用明說,但凡和傳統4S店打過交道的人都懂。

結語:

對比下來,大家可能會問,前兩年追捧直營,現在又迴歸4S和代理,車企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開歷史的倒車嘛。

其實無論是直營模式還是經銷商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優勢和弊端。說到底,車企採取什麼樣的銷售服務模式,從來都不是優先站在所謂的消費者角度來考慮。直營模式下的零庫存、直面用戶、信息更透明的優點,傳統4S的各種缺點,都不是車企採用什麼模式的決定性因素。

從本質上來說,車企考慮的只有兩點: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在不同的市場環境和發展階段下,採用不同的模式,甚至是兩種模式兼顧,都是車企必然的選擇。不存在哪一種渠道模式最好或最差。(文/優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一併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