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以上老屋「每5間就有1間」 學者嘆:短期之內結構難改變

臺灣市容老舊,都市更新迫在眉睫。(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葉佳華臺北報導

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截至今(2017)年6月底爲止,全臺40年以上老屋比起去年底的160萬宅,暴增19萬宅升至179萬宅,比例整體住宅總數的21%,等於40年以上老屋「每5間就有1間」的情況。對此,學者認爲,這樣的住宅屋齡結構短期內不容易改變。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臺灣總住宅數量爲853 萬9,849宅(超過7成集中於六直轄市),較去(2016)年同期增加1.12%,其整體平均住宅屋齡爲29.56年,相較於去年同期的28.91年,約增加0.65年;但若以2009年平均屋齡的24.14年來看,則又老了5.42年。

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建文表示,臺灣每年住宅總數量約860萬棟,但每年新蓋房子僅約8~12棟,也就說每年新蓋房屋僅佔整體住宅存量的1~1.5%,因此造成40年以上的老屋持續增加,「目前看來,要讓房屋屋齡結構改變真的不容易,因爲存量真的太大了。」

彭建文指出,若要改變房屋屋齡結構的方式,必須一邊增加新房子、一邊進行老舊房屋更新,尤其在都市精華閒置空地,應優先鼓勵興建。但他提到,目前都市更新速度緩慢,政府公權力並未真正落實,而都市更新獎勵制度也不夠明確及穩定,造成都市更新一拖再拖。

都市更新出現僵局,除了政府公權力介入不夠之外,彭建文也認爲,政府並沒有特別針對實施者也就是建商門檻條件加以規範,「都市更新案的建商應該要比一般建案的建商條件還要高,因爲需要與民衆進行溝通、協調,如果不規範的情況下就會造成民衆不相信實施者。」

另外,彭建文補充,當民衆若與建商產生爭議後,現有機制應有第三方公信力單位居中協調,並且站在中立的立場釐清事情真相,「瞭解到底是建商問題,還是民衆獅子開口」,他認爲,若還是有所謂的「釘子戶」出現,政府就應該強制處理,如此才能加速都更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