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萬億ETF的時代風雲錄丨被動投資大時代①

21世紀經濟報道特約記者 龐華瑋 廣州報道

中國資本市場正跑步進入ETF投資大時代。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6日,ETF資產淨值規模增長至約3.6萬億元,年內增長74%。

隨着近幾年ETF規模爆發式增長,投資生態圈隨之生變。

機構佈局ETF的路徑,在同質化競爭中如何尋找出路?未來ETF的競爭格局如何演繹?

ETF大爆發

境內ETF市場發展已歷經20年。

從2004年第一隻ETF成立到2020年ETF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境內ETF市場用了17年,而後僅用了3年,到2023年底,境內ETF規模達到2萬億元規模,爲2.05萬億元。

而2024年ETF規模再度井噴,僅用9個月,ETF規模跨過3萬億元大關。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ETF市場資產淨值佔全部公募基金資產淨值的11%。

Wind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1月26日,ETF數量增加至1014只,資產淨值規模也增長至約3.57萬億元。較2023年底的2.05萬億元增長1.57萬億元,增幅74%。

從結構上看,我國ETF市場以股票型產品爲主,佔全部ETF資產淨值的近八成。股票型ETF從2023年底的1.45萬億元增長到2024年三季度末的2.77萬億元,增幅近90%,某種程度上已經完成了對主動權益產品的超越。

同時,股票型ETF全面開花,從寬基ETF,到主題ETF、行業ETF、策略ETF、跨境ETF,各類ETF都在增長。其中,寬基股票ETF引領市場擴容,連續三年資金淨流入,機構資金持續增持。華泰證券數據顯示,2024年三季度末規模指數ETF資產淨值較年初大幅提升1.2萬億元,漲幅近145%。

在投資者角度,一手滬深300、A系列等寬基ETF,一手券商、科技、芯片、紅利等主題ETF,成爲A股投資人的常態。

對於2024年ETF規模大爆發,業內認爲驅動因素有幾個方面:一方面,在政策層面,2023年年底社保基金投資範圍明確納入ETF,2024年上半年,新“國九條”指出要建立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隨後“924政策”以來,刺激政策密集發佈,市場快速反彈。另一方面,我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日趨完善,A股市場的有效性逐步提高,也有利於指數基金髮展。同時,ETF產品具備策略透明、交易便捷、費率低廉等優勢,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偏好藉助ETF佈局A股市場。

此外,格上理財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王禕認爲,監管層面也是近年ETF大發展的一大助力。

其介紹,監管層面對ETF的引導主要體現在優化信息披露規則、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鼓勵中長期資金入市、完善ETF市場生態等方面。一方面,監管層面對ETF的信息披露要求進行了優化,以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例如,對於ETF持股達到舉牌線的情況,監管層正在研究優化或豁免相關規定。另一方面,監管層面對ETF市場生態的完善提出了指導意見,例如《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建立ETF指數基金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相關政策或指引包括《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基金業務規則》、《深圳證券交易所證券基金業務指引》等。

頭部玩家的策略差異

各大公募也順應ETF大發展的趨勢,憑藉着積極的產品佈局和投資者教育,令ETF逐漸成爲投資人的主要投資工具。

Wind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已有54家基金公司發行ETF,截至三季度末ETF總規模爲3.53萬億元。

ETF行業競爭格局相對穩定,頭部效應明顯。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ETF產品資產淨值頭部的基金公司排名變化不大,總體保持穩定。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共有12家基金公司的ETF規模超過1000億元,它們組成了頭部ETF機構。

其中,華夏基金以6640.04億元、易方達基金以5976.74億元、華泰柏瑞基金以4619.64億元,位列ETF資產淨值前三,佔ETF市場的比例分別爲19.4%、17.1%、13.7%,三者合計約50%,且較年初的42%進一步提升。

此外,南方、嘉實的ETF管理規模超過2000億元,華寶、國泰、廣發、博時、富國、華安、銀華等基金公司的ETF規模超過1000億元。

截至三季度末,上述12家頭部ETF基金公司的ETF規模累計達到3.07萬億元,佔全市場ETF總規模3.53萬億元的87%。

排名前5的基金公司的ETF累計管理規模佔全市場規模的62%。而最受關注的股票型ETF,目前全市場規模約爲2.77萬億元,前5家基金公司累計管理規模達到1.99萬億元,佔比更是高達72%。

事實上,ETF頭部效應突出,並且這種差距還在擴大。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年內易方達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等的股票型ETF規模都翻倍。

不過,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在ETF市場,基金公司的“打法”各不相同:有的全面進攻,單兵突進;有的注重資產配置,有的講究均衡佈局;有的大力發展寬基ETF,有的重點佈局行業主題ETF,還有的重心放在跨境ETF。

比如,易方達基金注重ETF均衡發展;華泰柏瑞以滬深300ETF一騎絕塵;華寶基金、銀華基金的貨幣ETF規模佔比較高;博時基金、富國基金的債券ETF規模較大;華安基金的商品類ETF表現突出。

對於發展ETF,多家頭部基金公司各有各的策略。

易方達基金表示,未來易方達基金ETF業務發展的着力點首先以服務實體經濟爲導向,加強產品創新佈局。其次,完善解決方案體系,提升投資者配置體驗。再次,加強投資者陪伴和服務,探索創新業務模式。最後,推動國內ETF市場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健康的生態體系。

而博時基金對ETF產品的佈局比較全面,主要是從考慮資產配置的角度出發,因爲ETF提供了資產配置的底層資產,風險收益特徵鮮明,博時基金要提供足夠豐富的ETF產品的類型,爲投資人提供豐富的投資標的,以更好地實現長期收益和短期風險的平衡。

在投資端,富國基金基於主動量化上的豐富經驗,從主動量化的角度爲被動產品的發展賦能;在爲投資者服務方面,富國也藉助了量化投研的力量,提供ETF策略小程序、ETF投資框架宣講等服務,爲客戶ETF投資決策做輔助。

在ETF的發展方面,建信基金採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公司注重於創新產品的開發和佈局,不斷完善產品譜系,積極推動戰略性和稀缺性產品的培育;另一方面,建信基金將ETF的發展策略緊密融入集團的整體養老戰略中。

摩根基金作爲外商獨資基金公司,則希望借鑑股東摩根大通集團的全球化背景和視野,從多元化和專業化的角度,爲國內客戶前瞻佈局一些產品,例如特色ETF產品。未來摩根基金一方面將在跨境ETF上前瞻性地去發掘海外投資機會,另一方面將紮根本土發掘一些有特色的策略主題ETF產品。

同質化的挑戰

機構都知道ETF競爭難度很大,產品同質化嚴重,那麼在激烈的競爭中到底怎麼才做出差異,怎麼勝出,ETF同質化競爭未來如何破局?近幾年機構狂熱地投入ETF,會不會導致下一波“大退潮”?

比如某熱門的寬基ETF,市場上同質化產品有20多隻,有業內人士認爲,最終估計也就跑出來5家左右,“其他都是‘喝湯’或者‘陪跑’”。

一位業內人士感嘆,“ETF營銷競爭到現在,已經變成一個不怎麼掙錢的業務,據測算規模到150億~300億盈虧纔可能平衡,未來ETF退潮是肯定的,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其認爲,在低費率的浪潮下,最終發展比較均衡的基金公司纔可能生存得更好。比如雖然一家基金公司指數業務不掙錢,但是其他業務,比如“固收+”和權益規模比較大,最終比一些指數佔比較大的公司要生存得更好。

“對於機構來說,就好比是‘第二十二條軍規’,不做的話一點機會沒有,錯過了時代大趨勢怎麼辦?做的話投入可能打水漂,得不償失。”上述人士感嘆,“關鍵是,大家都想免責,最終被裹挾着,中小機構也一起跟着卷ETF。”

另一家頭部基金公司ETF負責人也坦承,近幾年ETF確實發展非常快,大家都在同質化賽道上佈局了一些產品。

但他相對樂觀。“一方面一些指數產品確實是稀缺資源,還是要佈局;另一方面,在公募基金領域,其實主動權益和固收產品在這兩年,特別是去年的增量都不是很大,所以行業內大家改而發力指數產品,爭取進一步提升規模;此外,這種ETF同質化的現象在海外同樣比較普遍,但沒有境內那麼極致,是因爲境內ETF發展得比較快,造成大的寬基指數產品多一點。”

但他不認同,當前機構狂熱投入ETF會帶來以後的“大退潮”。

其理由是,“因爲大家都要配置好資產,像中證A500、創業板50、上證180等,其實它們都代表不同市場板塊最核心的大寬基指數。而基礎資產越多,市場的穩定性越高。機構發展這類產品沒必要‘退潮’,因爲最終投資還是要去配置權益資產,這些大寬基ETF本身已經代表非常好的資產。”

上述基金ETF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ETF的競爭非常激烈,但中長期看來,ETF本身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就是說每一家基金公司在自己的策略,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客戶羣體,自己的比較競爭優勢上都有一定的競爭力。還遠沒有達到頭部幾家佔比很高的時候,因此大家還都有機會,特別是頭部ETF前20家,大家還在不斷的努力過程之中,大家還在多元化的策略上,在差異化道路上競爭,在自己的優勢上去佈局相關產品。

對此,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兼投資總監趙雲陽接受採訪時也表示,ETF作爲工具,目前種類較爲豐富,爲滿足各類投資者需求,各大機構也推出了基於不同投資策略的衍生類產品,突圍之道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展開:

一方面,從縱向來看,指數化投資發展,特別是ETF,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內外部多部門協同,建設多方面能力:一是自上而下的戰略整合能力,二是前瞻的ETF產品線佈局能力,三是ETF運維與客戶服務能力。

另一方面,從橫向來看,ETF的馬太效應在海內外都非常顯著,原因是ETF需要資源和運維能力的較大投入,大公司這方面優勢顯著。因此,對於中小機構而言,應該與各家公司的基因及能力基礎相結合,以差異化的戰略參與到ETF的發展之中。例如,銀行系基金公司由於股東、客羣優勢,發展債券類ETF可能更具優勢。保險系的基金公司,由於股東方存在配置需求,可以更注重寬基、紅利等ETF條線。

王禕表示,ETF的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面臨一些問題和難點。ETF產品在投資策略、跟蹤指數、費率等方面存在高度同質化,導致市場競爭激烈。ETF市場呈現“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頭部玩家的遊戲,導致資源集中,新進入者難以突破。

其認爲,我國ETF市場交易制度尚不完善,部分ETF產品流動性不足,存在流動性風險。未來ETF的競爭將從產品創設延伸至產品運營領域,基金公司需要融合主動管理與產品創設,提供更優質的資產配置體驗。ETF市場將從單一的單品競爭轉向組合化、策略化的綜合解決方案競爭,基金公司需要推出更好的ETF解決方案,幫助投資者配置好各類ETF。隨着資本市場的開放和ETF國際化的推進,未來ETF市場將更加註重國際化佈局,提供全球資產配置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