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全球觀察丨歐洲議會加速“右轉”的背後:經濟連續四季度疲軟,民生問題成首要關切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賴鎮桃 廣州報道

當地時間6月9日,五年一度的歐洲議會大選落下帷幕,右翼浪潮又一次席捲歐洲政壇。

歐洲議會初步統計結果顯示,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黨團獲得總共720個議席中的189席,較上屆議會增加13席,保持其第一大黨團的地位,但環保的綠黨以及親商的“復興黨”雙雙失守,右翼和極右翼的歐洲保守與改革黨團、“身份與民主”黨團力量壯大。此消彼長下,歐洲議會政治光譜的“右轉”已是在所難免。

選舉結果發佈後,歐洲股債匯市場遭遇“三殺”。

6月10日,歐洲三大股指收盤全線下跌。6月11日,三大股指繼續下探,截至北京時間19點,德國DAX指數跌0.63%,英國富時100指數跌0.89%,法國CAC40指數跌0.85%。

右傾帶來的政治焦慮,也讓歐元出現明顯波動。6月10日,歐元兌美元匯率一度跌至1.073美元,創下一個月來最低點。6月11日,歐元匯率繼續走弱,截至北京時間19點,歐元兌美元跌0.31%,傍晚時一度下探至1.0725水平。

避險情緒催化下,歐債收益率大幅飆升。作爲歐元區基準的10年期德債收益率週一漲5.0個基點,最近三天漲15.9個基點。受法國總統馬克龍宣佈解散國會影響,6月11日,法國與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差擴大至64.8個基點,爲自去年10月以來最高水平。

歐洲議會選舉“驚變”增加了歐洲資產的風險溢價,市場同時也在關注,此次議會選舉後續會給歐洲政治帶來何種連鎖反應?馬克龍所在執政聯盟失利,提前大選這步“險棋”會引政治對手勒龐入閣還是逆風翻盤?

歐洲議會右翼生猛

本屆歐洲議會選舉在6月6日啓動,爲期4天,27個歐盟成員國的民衆直接選舉產生720名議員。這也是英國脫歐後的首場歐洲議會選舉,部分可被視作“歐洲政治的風向標”。

歐洲議會是歐盟的監督、諮詢和立法機構,也是歐盟三大機構(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之一。一般來說,各國當選議員在歐洲議會中按照黨派與其他國家主張類似的黨派組成跨國黨團,以便修訂和通過歐盟各項法案。按計劃,新一屆歐洲議會產生後,還將投票表決選出新一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等歐盟高層人選。

歐洲議會公佈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黨團獲得189席,比上屆議會增加13席;中間偏左的社民黨黨團獲135席,減少4席;持中間立場的復興歐洲黨團獲83席,減少19席;右翼的歐洲保守與改革黨團獲72席,增加3席;極右翼的“身份與民主”黨團獲58席,增加9席;綠黨和歐洲自由聯盟組成的黨團獲53席,減少18席;左翼聯盟黨團獲35席,減少2席。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丁純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黨團和中間偏左的社民黨黨團仍然是歐洲議會的基本盤,中左、中右還是佔據主導地位。主要變化在於右翼和極右的黨團收穫更多席位,尤其是在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等歐盟國家層面,右翼勢力的上升確實引人注目。比如馬克龍所在的執政黨得票率還不及勒龐領導的極右翼黨派的一半,還有德國總理朔爾茨領導的社會民主黨得票率比右翼民粹的德國選擇黨還要低,所以,整體能看出最新歐洲議會選舉中右翼出現明顯的增長勢頭。

丁純看來,歐洲議會屬於第二層次選舉,和國內選舉直接決定議會構成、領導人不同,歐洲議會選舉更多被看作一種民意表達、對執政黨和現任政府的信任度投票,選舉結果“右轉”的傾向反映出不少民衆其實對政府執政現狀的不滿。同時,歐洲議會選舉儘管只是民意傾向的測試,但也會給歐洲國內政治帶來實質影響,比如馬克龍需要回應民意、宣佈解散國會,還有6月9日,比利時舉行聯邦、地區、歐洲議會“三合一”選舉,現任首相德克羅所在的荷語開放自民黨在選舉中失利,德克羅已宣佈辭去首相一職,接受“選民發出的信號”。

歐洲議會的右轉,折射出歐洲政壇正在經歷深度而緩慢的轉向。

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忻華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歐洲政治力量分佈格局出現結構性的轉變,逆全球化、反地區一體化的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和疑歐主義的政治力量獲得了大量民衆的認同和支持,將會因此產生更加廣泛的政治影響力,對歐洲各國和歐盟的政治決策和戰略規劃的總體方向、議程設置和決策偏好,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展望歐洲未來的政策取向,忻華分析,在內部政策方面,歐盟和歐洲各國將會帶有越來越多的民族主義色彩,出現更多的保守化傾向,對待族羣對立和難民移民問題的政策,將會逐漸減少過去的自由主義和多元主義色彩。在對外戰略上,將會出現愈加突出的“泛安全化”和“地緣政治化”趨勢,會繼續強調經濟安全的戰略意義,經濟民族主義、重商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意向將會越來越強烈。

德法執政黨選舉失利

歐洲大國的執政黨,也在新一屆歐議會選舉中遭受重創。

德國方面,初步結果顯示,朔爾茨的社會民主黨獲得了歷史上最差的成績,得票率爲14%,次於極右翼德國選擇黨的16%左右,遠遠落後於保守的基督教民主聯盟的30%。朔爾茨領導的“交通燈執政聯盟”在此次選舉中的表現可用“慘淡”形容,社民黨敗給極右翼,綠黨獲得12%的選票,自由民主黨僅獲得5%的選票。

結果出爐後,德國選擇黨聯合領導人魏德爾說,德國已經“投票淘汰了總理”。反對黨藉機施壓朔爾茨政府效仿馬克龍提前大選,而不是再執政一年。

當地時間10日,朔爾茨的發言人赫貝斯特雷特明確表示,儘管朔爾茨的執政聯盟在歐洲議會選舉中表現不佳,但德國不會效仿法國提前舉行選舉。“常規選舉日期是明年秋天,這就是我們計劃要做的。”他說。

丁純向記者分析,儘管朔爾茨拒絕了提前大選,但這次歐洲議會大選中得票率最高和第二高的政黨都不屬於執政聯盟,毫無疑問將對朔爾茨的執政形成不小掣肘,尤其朔爾茨要在綠色環保、移民等領域推進政策,難度將會變高。

同樣面臨低得票率的“信任危機”,法國總統馬克龍選擇放手一搏。

根據法國多家媒體9日晚公佈的最新出口民調結果,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獲得31.7%的選票,在法國政黨中得票率居第一;執政黨復興黨獲得14.9%的選票,位居第二。

由於法國執政黨所獲支持率遠低於極右翼政黨,法國總統馬克龍6月9日晚宣佈解散國民議會,並定於6月30日舉行下議院提前選舉的第一輪投票,7月7日舉行第二輪投票。

法國本屆國民議會於2022年6月選出,任期5年,本應2027年屆滿,馬克龍的中間派聯盟在那次選舉中失去議會絕對多數地位,因而有分析稱,在執政黨得票數已經非常不利的情況下,馬克龍還要冒險重新選舉,一則是爲迴應歐洲議會選舉結果,挽回遠遠落後於(極)右翼的當下選情;二則是希望拿回簡單多數席位,以減少國民聯盟等反對黨的政治掣肘。

馬克龍承認,舉行提前大選是一個沉重的決定。據報道,就連馬克龍的復興黨同僚都對他的決定倍感震驚。

在本屆歐洲議會大選中,復興黨不僅沒有領先的民意優勢,還首次被國民聯盟拉開巨大的得票率差距,由此外界更擔憂未來法國將進入“左右共治”的局面。

不過,丁純看來,馬克龍敢出提前選舉這一步“險招”,還是因爲他對選舉結果有一定信心。一方面,法國民衆對極右有着天然的警惕傳統,國內選舉對比歐洲議會的政治表達,選民可能會更謹慎,另一方面,國民聯盟得票率雖有31.7%,但距離絕對多數還是有不少距離,而且國民議會選舉是不同選區的選民投票選擇議員,國民聯盟在地方的候選人未必有足夠強的競爭力。

“從歐洲議會選舉的票數來看,很多人認爲馬克龍此時解散議會、提前選舉,是一次賭博甚至自殺,但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馬克龍對選情的判斷還是有一定把握的。”丁純表示。

經濟疲軟,選民不滿

此次歐洲議會選舉中,右翼和極右翼在選民裡得到更大的號召力,有其現實原因。

2023年來,歐洲經濟活力持續下降,去年下半年陷入“技術性衰退”的陰影,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0.4%,連續四個季度同比增幅不足1%,增長疲軟的態勢大概率還將持續,工業生產景氣度至今仍處於收縮區間。儘管抗通脹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但5月CPI反彈顯示服務業通脹頑固,粘性通脹問題一時難解。

丁純表示,俄烏衝突後,選民對民生、購買力、通脹、難民和移民問題的關注已經取代了原先的氣候變化等問題,成爲歐洲議會大選中的重要關切。

忻華指出,選民聚焦的經濟議題,首先是貧富分化問題,特別是中下層人士的收入相對富人階層在總收入中所佔份額不斷減少。第二是能源危機以來經濟失速和低迷的狀態,德國經濟去年年底出現負增長,俄烏衝突以來歐洲經濟的滯脹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第三是移民難民問題,族羣對立和衝突越來越突出。

忻華看來,未來歐洲逆全球化和反歐洲一體化的趨勢還會愈演愈烈。由於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產生的貧富分化、族羣對立、移民難民等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引發的矛盾愈加激烈,而歐盟和歐洲各國的政治精英,侷限於全球化高光時刻形成的一整套經濟與政治理念,對社會矛盾不僅後知後覺,而且決策拖沓,不能有效應對當前愈加複雜而尖銳的內外矛盾,使得反建制的民粹主義力量和普通民衆對執政當局越來越失望。這次選舉的結果,表明民衆的不滿有增無減。

忻華表示,更爲右傾的歐洲或將進一步增強“泛安全化”意向,強化經濟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各項舉措,推進供應鏈安全戰略和投資審查政策,需要警惕中歐關係可能面臨更多的暗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