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 學者:作法過於保守 某些部門扯後腿

臺灣科技媒體中心(SMC)今(5)日召開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工作組WG3報告即時解析記者會,邀集專家學者分享不同觀點,探討臺灣如何在減碳路徑上與國際同步。(臺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WG3報告於昨晚召開,該報告除討論系統轉型以限制全球升溫外,也評估部門和系統層面的具體減緩方案及制度的設計。有學者指出,我國3月底公佈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呼應國際作法值得肯定,但相關做法過於保守,2050年淨零碳排恐難達到,也批有些部門在「扯後腿」。

今年3月30日國發會正式公佈「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藉由能源轉型擴大再生能源設置,提升自產能源佔比;持續推動綠能並同步帶動綠能產業鏈及本土供應鏈成長;改變生活型態並落實低碳生活;以及全面綜合地考量所有減碳方案之間的相關與連動性,確保符合社會公正。

臺灣科技媒體中心(SMC)今(5)日召開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工作組WG3報告即時解析記者會,邀集專家學者分享不同觀點,探討臺灣如何在減碳路徑上與國際同步。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表示,過去從來沒有長期減碳的決策,對於我國3月底公佈的淨零排放路徑給予肯定,然而有些部門的減量策略上太過保守,例如自然碳匯工作,是最便宜也最能在減碳上貢獻的,但卻沒有積極作爲。

蕭代基指出,除了2050淨零排放,但這中間的路徑都沒有提到,這是需要真正落實溫管法修正時必須納進的,除此之外,再來碳稅工作在這次淨零路徑完全沒有看到,是財政部的失職,或是財政部躲起來了,這在今年「溫管法」修正必須納進,否則2030無法減半,2050也難以達到淨零碳排,「很多部門在扯後腿,相關作爲需要更積極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