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減碳目標僅23至25% 環團批低估全球氣候緊急性

國發會及環保署28日舉行「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記者會,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淨零轉型非做不可,也要兼顧公正轉型。(範揚光攝)

國發會所公佈的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揭示具體執行方案,也提及我國2030年淨零目標爲23%至25%,遠遠低於IPCC建議的45%,綠色和平指出,全世界共同追求淨零的終極目標,無非是爲了要避免氣候危機發生。根據IPCC去年公佈的《氣候變遷2021》報告,全世界的碳排要在2030年減半、2050年淨零,纔是真正有意義的路徑,才能真正避免全球升溫1.5度的臨界點。龔主委的說詞,無疑是將現下急迫的減碳責任,完全推拖到未來一切未知的減碳科技上,忽視臺灣減碳的責任,也嚴重低估全球氣候緊急性。

綠色和平表示,國發會提出至2030年將新增近9千億的預算,其中主要靠公營事業及新增計劃作爲主要預算來源。但多年來公營事業的財務狀況不佳,而新增計劃中包括《氣候變遷因應法》內的碳定價,臺灣政府不執行污染者付費的有效碳定價制度,透過以價制量的方式促進產業轉型,並要求排碳大戶付出長期以來忽視的環境成本投入在淨零轉型的預算中,反而還要投入更多納稅人的錢來補貼這些排碳大戶轉型,不符合氣候公平正義。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洪昇邦表示,國發會雖主責淨零規劃,但本次12項戰略報告中,目前的規劃看起來仍是各部會各自爲政,同時在缺乏管考機制的前提下,國發會將沒有任何依據確認各戰略文件的執行情況,也無法保障預算的執行效益,且國發會幾乎沒有提到地方政府的角色與協力分工,甚至短期減碳目標比許多地方政府還消極。

綠色和平指出,淨零轉型路徑中亦有大量與海洋相關的開發,如碳封存、海洋能、離岸風場等,開發過程所造成的碳排放、生物多樣性與棲地損失更應納入評估,不容忽視。目前公告多年,仍卡關行政院的《海洋保育法》草案,也是推動淨零路徑的關鍵政府責無旁貸應該立即通過《海洋保育法》,才能兼顧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