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盤點:AI元年和我們的後疫情時代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圖源:pixabay

導 讀

作爲席捲全球的大流行結束後的第一年,2023年幾乎天然就帶着種涅槃重生的味道,這一年的描述裡,處處少不了“元年”的稱呼。

這一年是AI元年。年初開始,一個人工智能軟件ChatGPT一舉成名,這讓基於大語言模型(LMM)的AI成爲了人工智能領域的當紅炸子雞,也讓AI成了這個年度貫穿始終的關鍵詞。在這個全球都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時刻,ChatGPT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無數驚喜,也帶來了更多的驚嚇。

這一年是減肥藥席捲全球的一年。一種減肥神藥——胰高血糖素樣肽(GLP-1)橫空出世,這是現代人出現的數萬年來,在與肥胖的戰鬥中,人類第一次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安全且成功的減肥藥是否真正會成爲一個既定的未來?雖然有人尚帶着擔憂與質疑,但至少目前,未來仍非常樂觀。

這一年還曾險些成爲了“室溫超導元年”,雖然最終,那場“重大突破”以撤稿告終,一切被證明只是一場烏龍,但正如《自然》雜誌所言“室溫超導正處於’黃金年代’”。

除了這些,這一年裡,腦機接口、最強伽馬暴、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和發展階段、印度登月、星艦兩次發射試驗……凡此種種,令2023年變成了幾乎比過去的每一年都更有未來感的一年。

然而,美好的願景之外,當我們回到現實,那些惱人的問題仍然揮之不去。

因爲氣候變化,這一年,我們經歷了最熱的夏天,以及各種極端天氣;

因爲那些極其微小的病原體的影響,這一年,大流行雖已過,影響卻仍在。從年初的第二波、第三波新冠感染潮,到年末的呼吸道患病人數攀高,免疫欠債、新冠病毒的新變種JN.1等等,仍時不時佔據着媒體的頭條。

這一年,如果用狄更斯式的描述,也許可以這樣說:

這是一個最好的年頭,也是一個最壞的年頭;

這是一個輝煌之年,也是一個荒謬之年;

人們在這一年裡滿懷信任,也同樣滿懷疑慮;

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類正踏上天堂之路,或是正走向地獄之門。

在與2023道別的這一天,《知識分子》編輯部選取了這一年來值得關注的重大科學突破和科學事件以饗讀者。限於篇幅所限,難免有所疏漏,也歡迎大家把過去的一年裡自己印象深刻的科學突破和事件在這裡留言,歡迎與我們一起來寫就這一年的重大科學事件的這份記錄。

撰文 | 李珊珊

AI元年

2023年,被很多機構和相關人員稱作AI元年。2023年的年度盤點中,《新科學家》雜誌說,這一年,他們發佈了近150篇關於AI的報道,而在《自然》雜誌的2023年年度人物榜單中,GPT赫然在列一——“雖然GPT不是人,但它在過去的一年裡對科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23年作爲人工智能的爆發之年,是人工神經網絡80年跌宕起伏的一種必然,卻也是一種偶然。如同我們的文章“GPT的背後,從命運多舛到顛覆世界,人工神經網絡的跌宕80年”中所提到的:

在今年的上半年,GPT剛剛顯示出它像人的特性的時候,我們便發佈了“ChatGPT: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會有多少人因此失業?”以記錄這場正在破土而出的“工業革命”萌芽。

“ChatGPT更像人,它就一定更智能嗎?”

“從文本里能夠讀到真正的智能嗎?”

大預言模型,然而,真的是“大即是正義”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有的已經明確,有的只是看上去明確,卻仍尚待驗證,毋庸置疑的一點是,理解這些,對我們理解和應對一個後AI時代的未來至關重要。

對於那個AI將會帶來的未來,爭議重重,它的能力甚至令它的締造者們都感到了恐懼,(見:爲什麼馬斯克、圖靈獎得主等千名從業者聯名叫停大型AI研究?)。而所有爭議中,最爲集中的質疑便是,AI的興起會不會是一次新的機器替代人,導致大量的失業與動盪,(見:GPT將帶來一場中產危機?8成勞動人口受影響,學歷收入越高越危險)當然,大家更爲一致同意的一點是:ChatGPT對人類社會最爲根本的改變,將發生在教育領域。

GPT帶來的未來將如何,明年將如何?

《自然》雜誌在其2024年的科學大事件預測的第一條中便提到:ChatGPT的下一代——GPT5預計將在2024年年末推出。聯合國高級別人工智能諮詢機構將在2024年中旬發佈最終報告,制定AI監管國際指南。

明年的AI將會更強大,不過,規範要出來了,AI們需要守規矩了。

大流行結束,後疫情時代開啓

2023年的5月,世衛宣佈:不再將新冠疫情列爲全球公衛緊急事件,大流行正式結束。至此,新冠正式退場,在之前的三年中,這場大流行已成爲了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疫情之一,並導致了全球近700萬人的死亡。

大流行退去,流行病的陰影卻從未遠去,不幸的是,作爲這場人與病毒之戰另一端的我們並沒有因而變得更強大。國際間的協作並沒有更順暢,公衆對科學的信任也並沒有什麼提升,反倒因大流行期間的大量的錯誤和虛假信息而受傷。

更爲不幸的是,來自其他病毒的試探,早在大流行的尾巴上就已經開始了。

今年的3月,甲流就曾與新冠結伴而來。

到了秋冬,受到寒冷天氣的加持,先是肺炎支原體,接踵而至的,除了新冠,還有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甚至登革熱、諾如病毒……這些大大小小的病原體們,銷聲匿跡3年後,在大流行結束的第一年齊刷刷都來報道了。

我們的文章:什麼是“免疫債”?它真的是呼吸道感染激增的原因嗎?| 商周專欄討論了爲什麼大流行後,各種病毒接踵而來?

在我們的文章:後新冠時代,多地兒科爆滿世衛關注,然而最危險的時刻還未到來中,對這場如期而至的秋冬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有專家表示,本輪感染特徵:“多病原體疊加”……

這場秋冬呼吸道感染高峰中,大流行尚未能改變的那些短板——偏低的流感疫苗接種率,緊張的兒科急診資源……成了病原體的絕佳助力。

隨着時間的流逝,人類對大流行的記憶也許會淡去,病毒卻不會消失,流行病的陰影尚未散去。新冠、流感,以及與之類似的一系列傳染性疾病,將永遠是人類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如何更好地與它們共存也許是人類永遠的功課。

大流行結束之際,人們又開始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更爲普遍的公共衛生問題,比如: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脂肪肝等耗費鉅額醫療資金的消耗性慢病都與肥胖脫不開關係,肥胖,不僅關乎個體健康,更是一場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

在這一年裡,一類減肥神藥橫空出世,其中的明星成分GLP-1甚至成爲了《科學》雜誌評出的“2023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

GLP-1是一種腸道激素,開發它,本是爲了治療糖尿病,後來被發現可以顯著減輕體重,甚至有數據表明,基於GLP-1的藥物進行減肥的效果可以達到1-2年內平均減重25%-30%,效果堪比減肥手術,且副作用大多可控。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這類藥物也能改善心臟健康,有望擴大適應症,治療更廣泛的疾病。

我們的文章:沒有博士學位的女性科學家,如何發明新一代藥王?講述了GLP-1的研究故事;而另一篇網紅減肥針遭瘋搶,誰在拿自己的身體探險?則討論了GLP-1真的給人類打開了一個沒有肥胖的新時代嗎?

過去的一年裡,新冠不再是每一個人關注的焦點,但病毒並未缺席,流行病的陰影仍在。而在另一邊的應對肥胖的戰場,一場健康革命也許即將開始,沒有人知道,這場由新藥主導的戰役將會走向何方。

最熱的夏天

2023年,氣候變化正在從遙不可及的隱患變成當下正在發生的現實威脅。融化的冰川、破紀錄的高溫,讓海平面上升的威脅,離我們更近了一步。增加的極端天氣,以及岌岌可危的電力和水源供應,讓幾乎每一個人切身感受了這場正在進行的變化。

這一年,我們經歷了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到了7月,我們經歷了全球最熱的一天,而且是連續三次——7月3日、4日和6日,有科學家指出,今年的高溫是“至少十萬年以來的高溫”紀錄。

(見文章:全球最熱一天紀錄誕生,但這樣的夏天在未來或許是常態)

這一年,北極地區經歷了自1900年開始記錄以來最暖夏季,刷新120餘年來最高紀錄。更爲麻煩的是,由於海冰流失的惡性循環,北極變暖的速度大約是地球其他地區的4倍,這被稱爲“北極放大效應”。

鑑於海冰減少、冰川、冰蓋、永凍土和積雪融化所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對小島嶼國家和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帶來的影響,世界氣象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世界氣象大會決定將把冰凍圈提升爲其首要優先事項之一。

這一年,在中國,華北遭遇超強暴雨,海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

(見文章:更熱、更旱、更多暴雨的未來,脆弱的華北經得起考驗嗎?)

高溫與超強暴雨之外,極端乾旱、暖冬和破紀錄的低溫共存。這些水深火熱的背後,是正在進行,且遠未結束的全球變暖,而這所有的根源,來自我們離不開又無法捨棄的化石能源使用。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佈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綜合報告《氣候變化2023》,要達到可以顯著減少氣候風險的1.5℃的溫升目標,全球應在本世紀中葉前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12月,在迪拜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COP28上,全球首次就向擺脫化石燃料過渡達成了一致。

氣候問題的部分源頭來自能源問題,人們曾多次寄希望於用能源的產生和使用中的科技突破來解決它。

2022年年末,美國能源部宣佈聚變點火首次實現能量正收益,雖然只是在可控核聚變能源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卻仍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

到了2023年,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爭議人物、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蘭加‧迪亞斯(Ranga P. Dias)宣佈:他們在1GPa(約等於1萬個大氣壓)的壓強下,鑥-氮-氫體系材料中實現了室溫超導。

超導領域的突破及其所帶來的無損輸電導致的能源領域的前景,讓整個世界沸騰了。

然而,最終,事與願違,沒有人能夠成功重複迪亞斯的實驗。半年多之後,《自然》雜誌發表聲明,對迪亞斯的鑥-氮-氫體系材料室溫超導的文章進行撤稿處理。人類解決能源難題的希望之火又一次熄滅。

一切塵埃落定,但人類卻並非毫無所得,在《自然》雜誌的一篇評論文章中,一位超導專家認爲,雖然有令人不快的“反轉”,但“該領域正在經歷某種復興”。

也許,雖然經歷了烏龍和撤稿,但室溫超導仍是正處於一個未來可期的“黃金年代”。

人機共生正在起步?

除了AI,腦機接口是2023年的另一個熱門科技關鍵詞。

在人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通信和控制通道,用腦的生物電信號直接操控外部設備,或者以外部刺激調控大腦活動。腦機接口可以讓癱瘓者行走,讓盲人看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人跟機器真正實現一種共生關係。

今年5月,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神經連接”(Neuralink)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可開展人體臨牀研究。

同月,中國南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成功採集並識別到非人靈長類動物介入式腦電信號,並實現了動物對機械臂的主動控制。

這一年,上海的瑞金醫院公佈了他們“腦機接口治療難治性抑鬱症”項目的初步成果。

在那場臨牀試驗中,醫生在重度抑鬱的患者腦中植入兩條電極,當這位抑鬱症患者感到抑鬱時,按一下開關,他便快樂起來了。醫院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已有26位患者參與這項臨牀實驗,抑鬱狀況平均改善60%。

目前看來,馬斯克公司的腦機接口人體實驗爲期6年,要了解人機共生的具體狀況,也許還需等些時日。而我們的未來,會是一個機器與人類的界限模糊的世界嗎?

所有的一切,讓人期待也令人恐懼,

見文章:馬斯克要給人腦植入芯片!FDA批准人體試驗

人機共生正在起步?

2023年,人類從未忘記仰望星空。

6月,“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史上最亮伽馬暴的研究。

伽馬暴是來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馬射線突然增強的閃爍現象,是宇宙大爆炸之後最劇烈的天體爆炸現象,而本次的伽馬暴,來自約20億光年外的宇宙深處,一顆“超級太陽”在燃料耗盡時坍縮爆炸,發出的持續幾百秒的絢爛“宇宙煙花”。

這些煙花留下的痕跡經歷了20億年的旅行來到地球上,被拉索捕捉到。這是人類迄今以來發現的最亮的伽馬暴,在60年的伽馬暴研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從中,我們可以窺見這個宇宙的更多秘密。

在這一年,中國空間站在全面建成後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通過常態化載人飛行、貨運保障、科學研究,支持航天員長期太空生活,建立起獨具中國特色的近地空間科學與應用體系,在多領域開展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新技術試驗,國家太空實驗室已正式運行。

在這一年,印度空間局首次讓月球探測器在月球着陸,這使得印度成爲了繼蘇聯、美國和中國之後的第四個有能力將探測器送上月球的國家。

在這一年,馬斯克的星艦試飛了兩次,兩次均以失敗告終,但人類追求更大運力火箭的故事從來不會結束。(見文章:馬斯克的星艦發射真的失敗了嗎?給中國的航天產業帶來什麼啓示?)

回顧整個2023年,我們看到了充滿曙光和希望的未來,也看到了灰暗和危機四伏的未來。在這一年裡,我們收到了無數科技發展帶來的神秘禮物,打開來,有驚喜,有失望,有困惑,有疑慮……我們的表現既大膽又謹慎,因爲幾乎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知道,自己在這一刻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將決定着我們的未來。

很多年後,我們也將記得,2023,一個決定未來的關鍵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