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 蔡璧名透過莊子觀點談初心

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左)致贈獎座紀念光碟予講師蔡璧名(右)。(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佛光山惠中寺6月25日「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壓軸場次,邀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蔡璧名,從莊子的思想角度,談論「初心」。

10多年前,研究莊子30多年的蔡璧名曾大病一場,這場病讓她拾回家學太極功夫,重新解讀莊子思想,讓她領悟到要治病還是得先治心,才能找到安頓身心之道。她也以莊子的觀點談論兩性交往,不論自我心靈成長、人我關係、生死觀點、逆境意義,都需從心治理開始,向內觀照,以安定清明之心主宰生命,人生才能逍遙遊。

蔡璧明說:生命中有一種進步,不是加法的進步,而是減法的進步。(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莊子》內七篇中的〈大宗師〉和〈應帝王〉中,遊心、鬆身、覺愛,是治療疲憊傷痛的終極處方,人生中的傷痛都會結痂、脫落、復原。蔡璧名說:「那些曾受過的傷、經歷的逆境,從來不是要挫折你,只是想喚你醒來。」醒來去過第二次的人生—第二次的初心。病過痛過之後,可以重新覺醒新生活,因此絕大傷痛帶來的將是全新的體悟。

蔡璧名提到兩性相處的矛盾常是希望保持親密,卻又希望自由。莊子:「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不把事物據爲己有,便不會有所失去,因爲明白永恆心神靈魂纔是真正重要,不會丟失的,於是能不執着,陷溺於繁華過眼,轉瞬即逝的人事物,所以能擁有這般格局弘闊的情感。對於外在世界的得失,就如過眼雲煙,不再那麼在意了。

熱情粉絲獻花給蔡璧名教授。(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蔡璧名錶示,生命中有一種進步,不是加法的進步,而是減法的進步。曾在意計較的利名外物,是否淡然了?曾經苦惱的謗誹霸凌,是否能待之如一陣雨聲?如〈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所以最好的身體狀況是輕盈放鬆,是沒有多餘的念頭,沒有負面情緒,不計較、沒有分別心,達到大通的境界,可以在春天看到枯寂而更加珍惜春天,在殘冬看到大地的生機而倍加疼惜冬日。

「莊子說的神凝,是讓你的心靜定下來。」蔡璧名指出,要觀照心、關注身,才能收拾那個因爲流浪而滿身是傷的自己回家。她表示莊子想要主宰的是自己的心,當我們能穩健駕御自己的心,再解開心的執着,同時也鬆開身的糾結,就能真正主宰己身。她說:「如果心神是死生斷裂中的無盡延續,那麼初心的愛養,便可以是跨越死生交界的永恆追尋。」生命是永恆的,每時每刻積累,用心安好的活在當下,串起每一個當下,纔是閃亮的生命。

蔡璧名強調,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逆境,可能只是溫室之花。所有生命中的歷練,都有正面的意義,每場大雨對生命都有深刻的意義,這些逆境練就了生命的成長,也是鍛鍊心的契機。莊子說:「攖寧也者, 攫而後成者也。」生命唯有在種種混亂攪擾中,才能成就身心境界的安寧靜定。

「在疫情裡,在烽火裡,莊子學說是非常珍貴的。」如何在喧囂城市裡淡定心神?蔡璧名提出,可從傳世經典裡複製幸福,不要因爲世界停擺就停擺,不要因環境惡劣,心身情況就跟着惡劣,養身、養氣、治心、學愛,修爲仍然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