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兒子變廢后,我才明白他厭學的真相

前一陣子,看到一位媽媽分享。

這些年,自己雖然盡心盡力,但還是把孩子養廢了。

男孩今年剛上高中,16歲的他,不僅不像小時候般活潑開朗,而且竟然還會逃學。

一開始,這位媽媽還嘗試溝通、詢問。

但每每聽到孩子說一上課就想睡覺,她就氣不打一處來,只想着讓兒子把心放在學習上。

慢慢地,她發現兒子不再找她傾訴,反而開始頻繁去網吧。

有一次,兒子甚至在網吧待了整整一夜。

無奈之下,她只能發文在網上求助。

有位懂得兒童心理學的網友說,這是“16歲現象。”

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很容易出現厭學、逃學、情緒低落、早戀等等問題。

究其背後的原因,是孩子們在青春期,心理出現了一些問題和波動。

這時,這位媽媽才意識到,這些年來,她似乎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成績上,但是卻忽視了他的心理健康。

同樣是家有兒女在上高中,網友@老白 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他的女兒,從小就很聽話,一直是個老師家長眼中的“小學霸”。

但高二那年,女兒的成績開始一落千丈。

每天看着是在學習,但知識就是不進腦。

更要命的是,那段時間,女兒還會以各種原因,想要請假。

頭疼、胃疼、生理痛……

一開始,他很擔心,就讓女兒在家裡休息。

但次數多了,他開始擔心女兒跟不上課程,也開始懷疑女兒是真病還是裝病。

就拒絕對方的要求,還反覆叮囑女兒要好好學習。

直到有一天,正在上班的他,接到了老師的電話,說女兒肚子疼到頭上出冷汗。

他才着急忙慌地帶女兒去看醫生。

一番檢查過後,醫生說孩子身體上沒問題,但心理上可能出現了問題。

這時,他腦海裡突然敲響了一個警鐘,立馬帶着問題去諮詢了專業的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告訴他,這是典型的“心理問題軀體化”。

進入青春期,孩子們所要面臨的問題漸漸多了起來。

學業壓力、同儕壓力、成長困惑……

如果沒有正確的路徑來疏導,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只是當代社會的普遍導向,是升學、是考試。

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關注的重點,都是孩子的成績。

像老白女兒這樣的優等生,即使心理有困惑,但也不敢做出過分越軌的反抗行爲。

奈何,她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與考多少分相比,她更需要的是找到困擾她的答案。

心理的癥結,就開始慢慢出現軀體化,發生頭疼、肚子疼等等現象。

這時,老白突然意識到,女兒的問題,原來是被自己在無意之間逼出來的。

前一陣子,熱播劇《鳴龍少年》中的“優等生”沈耀的心理問題,引發了很大的討論度。

沈耀聰明好學,年年考第一,再加上顏值高、家境好,所以,在學校裡很受歡迎。

但是,這樣一位看似完美的小孩,私底下卻是另外一張面孔。

同學不小心弄髒了他的鞋子,他就偷拍對方的私密照,使其遭到了霸凌;

同學們郊遊歡笑時,他卻獨自躲在一旁,試圖結束一隻蝴蝶的生命;

甚至,夜深人靜,本該安眠的時候,他一個人躲在衛生間自殘……

學校的心理老師桑夏,發現了異樣,就在網上,匿名和沈耀溝通。

這時,她才知道,沈耀有着嚴重的抑鬱症。

爲了“對抗”抑鬱,沈耀嘗試過所有對症的藥,但這些藥卻有副作用,發胖、嗜睡……

他說:“發胖我可以鍛鍊,但嗜睡不行,困了就不能再做題了。”

所以,他只能停了藥,靠自我傷害來保持清醒。

他問桑夏,受了傷的蝴蝶,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必要?

似乎是在問,不完美的人,是否還有獲取愛的資格。

桑夏告訴她,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也都有不想活下去的瞬間,但沒關係,這很正常。

沒有否定、沒有指責、沒有失望,有的僅僅是接納和理解。

而這份善意,也讓沈耀開始慢慢展露自己真實的一面,嘗試與自己和解。

很多父母覺得,唯有嚴厲的要求,才能讓一個孩子有足夠的能力面對未知的困境。

其實不然,支撐孩子挺過艱難歲月的,是記憶裡那些有愛歡樂、被無條件悅納的時刻。

就像學家黃仕明說得那樣:

每一個脫軌的孩子,在他們內心深處,都希望自己能夠被看見。

而他們變好的前提,也是能夠覺察到自己是被接納、被完整愛着的時刻。

當你覺得,自己的孩子,也失控了。

或許,無需傾盡全力,把他們拉回正軌。

而是可以嘗試放下焦慮,允許孩子“野蠻生長”。

或許,在陽光雨露下,你的孩子才能更加積極、向上。

具體如何做,我們一起來看看。

1.允許孩子不完美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

是指因爲重複的失敗或懲罰,所造成的“自我放棄”的行爲。

比如,孩子學習不好,你總是批評他,時間久了,他就會認爲自己真的學不會。

人啊,一但自設藩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爲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

就會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所以,請允許孩子不完美,請允許孩子犯錯,請允許孩子在人生路上一次又一次摔倒。

在你的包容下,孩子才能不被快速調整狀態、更好平穩心態。

繼而,不被所謂的失敗,束縛住手腳,不被所謂的磕絆,折斷了翅膀。

2.陪孩子一起去“瘋”

林語堂將幸福人生歸結爲了四件事,最後一件就是跟孩子做遊戲。

其實,對孩子而言,也是如此。

和父母一起玩耍,一起去體驗大千世界時,不僅可以放下壓力,而且可以激發出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所以,與其一味用道理規訓孩子的人生。

不如用體驗代替講道理,讓孩子在沒有天花板的地方成長。

說不定,他們悟出的道理,比你講得更深刻。

而有朝一日,當孩子長大成人了,他記憶中最幸福的片段,不會是一道習題、一組公式。

而是那些你陪着他們,一起去“瘋”的日子。

3.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董宇輝曾說過的一段話:

的確,每個孩子,天性各不相同,成才方式也不同。

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但動手能力卻一般。

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但手工、體育樣樣在行。

好的父母,不應該拿爬樹的能力來斷定一條魚的才幹。

幫孩子找到興趣愛好,讓他沿着自己的軌跡成長,就是最好的成全。

有人說:“對中年父母來說,生活的難,一半是謀生計的苦,一半是教孩子的愁。”

一道錯題就能讓他們抓狂,一次考試失利就讓他們揪心不已。

但其實,孩子的可能性,絕不僅僅在學堂裡。

學會看見孩子,幫助他們強大內心、找到自己,纔是最好的愛。

點亮文末【在看】,願你做有鬆弛感的父母,養有生命力的孩子。

十點讀書開視頻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頻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解讀:王安石《泊船瓜洲》

作者 | 納豆,我在彈指間環遊地球。個人公衆號:四五頁(dreaminggirls3)

主播 | 童童,公衆號:童童陪你讀書,微信視頻號:童童陪你讀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