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續命一年,黑石也栽了

聚合電商領域的破產故事還在持續上演。

繼上個月電商聚合之王,百億美元獨角獸Thrasio申請破產後,又一家全渠道電商平臺Kite近日被爆已經倒閉。The information提到,Kite在今年早些時候已經關閉,並解僱超過25名員工。

我試圖訪問Kite的官網,但很遺憾已經完全停止服務,至此,這家創立之初便把“亞馬遜”當做勁敵的公司,已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

與Thrasio這家獨角獸公司不同的是,Kite僅成立了三年,且只在去年4月獲得了一筆2億美元(約14.4億元人民幣)的融資。Kite之所以受到關注,也是因爲這筆融資是由黑石集團和前KKR私募股權投資人Jed Cairo創辦的Juxtapose共同出資,也有報道顯示,黑石也參與了Kite的創立。

Kite是誰?

還記得4年前爆發的新冠疫情嗎?期間美國線上購物需求激增,數據可以揭示增速有多瘋狂:美國電商滲透率從6%到16%用了整整十年,而疫情期間從16%到25%,只花了兩個月。

根據eMarketer的數據,2019年美國電商零售銷售額達到587.8億美元,佔零售總額的11.0%。在2020年,電商市場迎來爆炸性增長,銷售額增長至794.5億美元,並且這一增長態勢延續到了2021年,該數據達到905.9億美元。

這迫使許多傳統零售商加快了數字化轉型,因此電商成了零售商們維持業務的關鍵渠道。

Kite成立於電商需求爆發高峰後的2022年(也有報道稱爲2021年),彼時因爲疫情,美國大量的中小品牌公司正在面臨技術、渠道、營銷、供應鏈等多方面的問題和挑戰。

看到這一需求後,在電商領域擁有豐富經驗的GoFundMe前首席執行官羅布•所羅門(Rob Solomon)決定成立Kite,並嘗試創建一個新的“全渠道”商務平臺,幫助企業跨電子商務、社交、零售等領域接觸客戶,同時利用AI和 API 構建現代技術堆棧,推動製造、供應鏈、設計和大規模客戶獲取增長。

這其實本質上就是電子商務聚合商,即一家收購消費品品牌並使用技術基礎設施來擴大規模的公司。

因爲在羅布•所羅門看來,當前的創業品牌還無法蓬勃發展,根本在於他們的商業基礎設施是孤立的、分散的且效率低下,如果能夠提高產品流程中的效率,則意味着將收穫更大的市場。

他在LinkedIn 的一篇帖子中表示,“沃爾瑪擁有實體商業,亞馬遜擁有數字空間。但沒有人同時擁有這兩者——甚至更多。”

關鍵的2億美元融資

作爲早期項目,除了故事本身可圈可點之外,創始人也是不容忽視的存在。

前文提到,羅布•所羅門已經在電商領域浸潤多年:

• 2000年,在互聯網剛剛崛起的時代,他就建立了雅虎的商業和購物渠道,這是當時互聯網上訪問量最大的網站;

• 2009年,他加入HomeAway,在此期間,羅布•所羅門負責運營、戰略和財務風險,參與構建了複雜而先進的全球消費者平臺;

• 在接下來的2010年,他作爲Groupon的首任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銷售額從 1 億美元增長到超過 2.5 億美元;

• 2015年,羅布•所羅門擔任GoFundMe開始CEO兼董事長,將業務規模從20億美元擴大到了超過150億美元。

也正是這樣漂亮的履歷,使得他在創業不久就獲得了黑石和Juxtapose的兩億美元注資。據介紹,這筆融資將用於技術開發,投資、收購和運營高潛力品牌。

當被問及 Kite 有興趣收購哪些品牌時,羅布•所羅門表示,耐用性和相關性很重要,但質量“也非常重要”。

羅布•所羅門繼續談到:“如果你能借鑑偉大品牌公司的做法,並將技術應用到它們身上,你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機會來創建未來的品牌,這些品牌將成爲定義過去 100 年的消耗品和耐用品。”

“就像‘上個世紀偉大的消費品公司定義了產品的一切’一樣,將會有新的公司誕生,奪走一些份額。這是我們希望能夠利用自有和經營的品牌做的事情的一部分:幫助他們隨着時間的推移獲得市場份額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用途,我們還看到完成融資後的Kite還從亞馬遜、貝恩投資、Flexport、Uber和其他公司招聘了大量高管,這導致其團隊搭建到2023年下半年還未完成。

在這期間,陸續加入Kite高管有:

• Mark Mitchke,他曾擔任elta Dental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亞馬遜物流 (FBA) 前副總裁兼總經理,擔任 Kite 董事會董事;

• Ujjwal Singh,他曾在GoFundMe、Facebook和谷歌工作過,擔任Kite首席產品官;

• Michael Hart,他曾擔任數據分析平臺Fletch的產品副總裁,擔任Kite的首席技術官;

• Nastasha Tan,他曾就職於IDeo和Uber,擔任Kite首席設計官;

• Markus Leunig,他曾Walker Edison首席財務官,擔任Kite首席財務官;

•John Kufner,他曾在貝恩投資、Werner Ladder、Fortune Brands任職,是供應鏈和運營專家,擔任Kite首席運營官;

• Candice Taylor,曾在ChowNow和 Orum.io任職,擔任Kite HR副總裁。

這些Kite高管只是光鮮名單中的一部分,再續寫就有文章注水的嫌疑。我想表達的是,當我看到羅布•所羅門的那些宏大敘述,再加上一長串華麗的高管名單,我生出一股難以名狀的不適感,這並不是因爲我對這些人或者這家公司有什麼看法,而是我堅信一條樸素的真理:真正偉大的公司從來都不是計劃出來的。

雄心壯志成一紙空談

正當所有人員就位,外界以爲Kite要開始在電商領域大殺四方時,公司卻陷入了艱難的境地。

最終的結果也很明顯,明星團隊並沒有發揮出它的魔力。那麼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

據悉,在初始階段,Kite專注於投資和收購高質量品牌,事實上,即使已經成立一年後,支撐公司運營的基石動作“收購品牌”成了一紙空談,許多應當進行的收購仍處於“暫停模式”,

有專業人士分析稱,如今的聚合商比 2020 年和 2021 年“更加挑剔”,並且“品牌資產、競爭防禦力和規模等更爲重要” ,這意味着“符合他們標準的收購目標要少得多。”

在2019年到2023年的幾年間,美聯儲從“大放水“到多次加息,市場資金驟然鎖緊,TigerGlobal、軟銀等財大氣粗的獨角獸製造機幾近停擺,於是那些處於供應鏈下游的品牌方,經營重點從“不惜一切代價實現增長”,到 “創建高效、有效的現金流”,也只在一瞬間。

當市場調整且資金難以獲得時,也就是2023年至今,小型電商品牌的增長趨於平緩,包括電商聚合商在內的許多收購方不得不停止活動——水少了,魚小了。

的確,更高的銀行利率,電商需求的急劇放緩,小型消費品企業業績惡化,再加上消費領域的融資下降……總之,一切都使得Kite很難找到有吸引力的收購目標。這也導致在公司倒閉前,Kite僅收購了兩家品牌,只使用了約2500萬美元的資金。

Kite的案例也印證,偉大不光不能被計劃,而且確實需要運氣。電商聚合的領頭羊,百億美元獨角獸Thrasio背後站着銀湖,Kite也有黑石;Thrasio融資超過30億美元存活了6年,Kite融了2億美元存續3年。雖然結局相同,但不得不稱讚,黑石的止損相當堅決。

只是我有一點好奇,投中“拾日談”中,單偉建、竺稼等併購專家們都曾談到,併購很難承受失敗的風險,因此對一個項目要謹慎再謹慎。蘇世民在《我的經驗與教訓》中,更是花大篇幅記載了自己創業初期,因爲一宗失敗的併購,進而完善了黑石的集體決策制度,並且再三告誡投資的要義是“不要虧損”。既然黑石對併購這麼謹慎,怎麼就忘了自己的命門,投了一家以大量併購爲核心經營策略的公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