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年鵝鑾鼻燈塔升格國定古蹟 「東亞之光」也是「屏東之光」
屏東縣政府前年將鵝鑾鼻燈塔從歷史建築升格縣定古蹟後,去年再爭取國家級文資身分,文化部以具高度歷史和稀有性於15日公告登錄國定古蹟。記者潘欣中/攝影
位於臺灣最南端、有141年曆史的鵝鑾鼻燈塔,曾經歷經戰亂,不僅是世界罕見的武裝燈塔,因是國內光程最遠燈塔,有「東亞之光」美稱;屏東縣政府前年從歷史建築升格縣定古蹟後,去年再爭取國家級文資身分,文化部審議後以具高度歷史和稀有性於15日公告登錄國定古蹟,也屏東繼高屏溪舊鐵橋、恆春古城後第3個國定古蹟。
1881年興建的鵝鑾鼻燈塔,位於臺灣最南端的鵝鑾鼻岬角,因清末臺灣開港通商之後,該處海域接連發生1867年的美船羅發號船難事件,和1871年琉球宮古島船舶漂流所引發的「牡丹社事件」,促使清政府在臺灣南端興建恆春古城和燈塔,燈塔由清國海關總稅務司推動、英籍工程師設計興建,臺灣兵備道督造,1883年竣工,見證臺灣近代重大歷史發展。
塔高21.4公尺,塔身爲白色鐵造圓塔,背山臨海,因地處原住民族及漢人的活動領域,爲防範衝突發生,維護燈塔機能運作,構築成砲壘形式,圍牆有射擊的槍眼,四周並築壕溝,成爲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日治時期選爲「臺灣八景」,豎立「臺灣八景鵝鑾鼻碑」;1962年改建時換上國內光力最強的旋轉透鏡電燈,光度達180萬燭光,1992年起開放參觀,是墾丁國家公園人氣觀光景點。
文化部指定理由指出,在洋人的規畫設計與施工之下,引進19世紀西方工業化生產技術發展的預鑄建築工法,將英國工廠先行預鑄的燈塔構件、設備透過船運搬運至現地組裝,爲清末臺灣預鑄銑鐵造燈塔的典範案例,燈塔附屬居住空間採用西方爲適應亞洲風土氣候所發展的陽臺殖民地樣式,展現清末洋務運動時代特色。
附屬設施尚有洋人與華人的住房、蓄水池、望旗臺等,日治初期的修繕則增設日晷一基,歷經日治時期修繕、二戰時期的戰災修復與後續拆除、改建,其鑄鐵堡壘、避彈通道、華人住房等設施現已不存,燈塔的燈室、燈器與原洋人住房也因需求改變而有所增建,但大致維持舊貌,相關遺構仍呈現武裝燈塔特質,條件符合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併爲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屏東縣政府前年將鵝鑾鼻燈塔從歷史建築升格縣定古蹟後,去年再爭取國家級文資身分,文化部以具高度歷史和稀有性於15日公告登錄國定古蹟。記者潘欣中/攝影
屏東縣政府前年將鵝鑾鼻燈塔從歷史建築升格縣定古蹟後,去年再爭取國家級文資身分,文化部以具高度歷史和稀有性於15日公告登錄國定古蹟。記者潘欣中/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