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陝西和甘肅東部的平回作戰 (3)

他堅信,馬化龍是甘肅回民的最高首領,只要他能讓這個狡猾的回民知道,他左宗棠根本無意於離開甘肅,而是執意要拿下金積堡,那麼馬化龍就會自動命令回民部隊離開陝西,到甘肅來增援他。蘇佔彪部從固原向預旺堡的迅速推進,被包圍在金積堡不遠處吳忠的左軍所做的頑強抵抗,以及劉端冕爲了恢復金積堡地區到黃河之間交通的進軍,肯定已經使馬化龍意識到,他需要自己的部隊在甘肅,而不是在陝西。不過,他意識到這一點時,已經爲時太晚。

只有這種假設,才能合理地解釋馬化龍爲什麼要在1870年春季命令回民軍迅速地撤出陝西。但是,當他們回到甘肅時,已經失去了凝聚力,對馬化龍派不上大用場了。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部隊能夠在經歷幾次如此急切而毫無戰果的行動之後,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效率,但鬆散組織起來的部隊是無法辦到的。回民軍沒能調動左宗棠,而是調動了他們自己。可以合理地推測,左宗棠在2月下旬對局勢的評估完全應驗了。他對回民軍的瞭解,比回民軍對自身的瞭解更爲透徹。

在那種局面下,沒有什麼比失去劉松山更令左宗棠痛苦。那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將領,從曾國藩最初的湘軍中崛起。他享年不到39歲,但他在戰場上幾乎不斷地馳騁了17個年頭。據說在太平軍進入湖南時,劉松山與河南南陽的一個女孩訂婚了,但他忙於征戰,沒有時間舉辦婚禮。1868年,鎮壓捻軍以後不久,左宗棠給他放假,讓他去河南成親。劉松山只跟新娘一起共度兩週時光,就奉命立刻前往山西指揮作戰,開始向陝北進軍。他並非書生出身,事實上幾乎是個文盲,但他是具有獨特能力的軍事指揮員。他的征戰生涯及於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廣東、福建、河南、山西、直隸、陝西與甘肅,他獲得了廣東提督的官銜。左宗棠個人非常喜歡他,他指揮的北路征戰令左宗棠完全滿意。左宗棠在自己的部隊中,對他的倚賴超過任何一位將領。《年譜》作者說,當劉松山去世的噩耗傳來,老戰士們無不落淚。

填補北路軍司令空缺的問題必須立即解決。左宗棠舉薦劉松山的侄兒劉錦棠出任此職。此人與他的叔叔一起經歷過大多數征戰。劉錦棠的級別比不上北路軍中的幾名將領,爲了彌補這個缺陷,左宗棠請求皇帝任命他爲名義上的北京文官。京官能夠壓過各省同級別的官員一頭,而文官在任何地方都能壓過同級別的武官。這個請求得到了批准,劉錦棠成爲金積堡地區左軍的司令官。

這個任命還有另一層考慮。劉松山的部隊是由湖南人組成的,而與他協作的其他將領,指揮着從其他省份派來的部隊。湘軍的一個特性是不聽外省將領的指揮,他們在這方面的感受必須加以考慮。劉錦棠雖然算不上一名嚴格意義上的學者,但他年輕時讀過書。後來的事實表明,他的軍事指揮才幹比他出色的叔叔更勝一籌。左宗棠從軍官中挑選司令官時很少犯錯,也許從未出過紕漏。這是他最大的優點之一。

從3月到4月,劉錦棠完全控制了金積堡的局面,部隊突出了包圍,擴大了戰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金積堡的許多回民部隊那時還在陝西。馬化龍於4月底向劉錦棠請求安撫,他說春耕時節將過,他的部衆必須種莊稼了。左宗棠接到報告,指示說:馬化龍必須首先交出所有的武器和馬匹。馬化龍拒絕了這個條件,於是事情拖延下來。5月初,金運昌領着援兵從陝北來跟劉錦棠會師。劉錦棠如虎添翼,戰局由防禦明顯轉入進攻。馬化龍又玩老把戲,試圖截斷綏德運道。可是左宗棠現在已經完全控制了這條線路,回民軍未能得手。

在6月和7月,劉錦棠步步推進,重新奪取了他叔叔曾在去年奪取後來又被回民軍奪回的許多村堡。在東面,經過激戰,他奪取了馬八條寨、馬七寨和胡家堡。金運昌在北面推進到距離金積堡城牆大約1英里以內的地方。

8月份,左宗棠將雷正綰、黃鼎和徐文秀指揮的3路兵力從南邊調往金積堡,封鎖了通向金積堡的所有道路。他派出一支勁旅前往峽口駐守,這個要隘能保持平涼到金積堡之間的暢通。金積堡周邊一個又一個堅固的村堡被左軍奪佔,在金積堡四面作戰的部隊已經連接起來,形成了對馬化龍堡壘的完整包圍圈。

金積堡西北面有第二道城牆,保護着該城的商業區東關。劉錦棠於9月12日攻破了這道城牆,一戰而佔領該區。左軍燒燬了東關,破壞了大約3000個商店和貿易設施。左軍開始在距城牆約800碼處開挖環城壕溝。據說壕溝寬30英尺,深20英尺,向溝內注水,使回民軍無法從城內突圍。壕溝於9月26日挖成,說明左軍的勞動量得到了巧妙的運用。

在其他戰線上,左宗棠完全收拾了局面。渭河流域的部隊已經西進,於6月份佔領了洮河邊的狄道重鎮。左宗棠命令該部鞏固在狄道的地位,不要試圖繼續西進。在中部,他肅清了西達安定和會寧的鄉村。他的戰線大致對應於狄道-安定-會寧-海城-中衛一線。他似乎放棄了跨越陝北的交通線,把兵力集中在平涼至金積堡一線。他在這條路線上駐紮了30個營,以維護道路暢通。凡是能省下來的人,都被派到金積堡,在北線作戰結束時,他在金積堡周邊擁有71個營。這時他的部隊規模已縮小了很多,金積堡前的部隊可能沒有大超2.5萬人。他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甘肅清軍,任命湖南將領周開錫爲司令官。這些部隊曾在秦嶺山脈以南的甘肅境內作戰,有些部隊協助攻佔了狄道。甘肅的綠營部隊通常擁有5萬多人,但現在肯定已經大大減少,可能剩下一半。

許多陝甘回民投降接受安撫,給左宗棠帶來了一些麻煩。他必須照顧這些人,又吃不准他們會不會再次起事。他曾試行將他們隔離的做法,由於這個時期在甘肅不難找到荒廢的土地,他在村莊裡安置回民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那裡沒有別人,只有回民和一支小駐軍。他就這個問題所寫的奏摺頗爲有趣。他寫道:

再,辦回之道,與辦發逆、捻逆不同。發逆剃髮,捻逆拋棄馬械,即與平民無殊。故戰勝受撫,給以免死牌票,資遣歸家,如其措置得宜,便可相安無事。其無家可歸及悍鷙不馴者,或暫羈之營中,鈐以軍令,編管既密,久亦相忘。解散之策行,則賊勢孤;安插之地多,則賊羣渙。此辦發逆、捻逆必由之道也。

回則不然。其與漢民積仇既深,婚姻不同,氣類各別,彼此相見,輒起殺機,斷難孚洽。又種族攸分,狀貌亦異,雜一回民於稠衆中,令土人遍識,必能認別,百不一爽。回民中豈絕無稍知順逆、亟思自拔來歸者?然久處賊巢,既苦頭目之侵陵迫脅,甫離巢穴,又畏漢民之報復尋仇。當生死莫卜之時,靡不依違其間,以求苟免。此解散之難也。以陝回人數計之,從前無事時,散處各州縣地方丁口,奚啻數十萬。現計除西安城中土著兩三萬外,餘則盡族西行,陝西別無花門遺種。即合金積、河、狄、西寧、涼州等處現剩陝回計之,丁口亦不過數萬。其死於兵戈、疾疫、飢餓者蓋十之九,實回族千數百年未有之浩劫。區區遺種,既無歸陝之望;就甘地安插,而甘民痛定思痛,又不免他族逼處之虞。此安插之難也。

迭奉諭旨:“不論漢回,只論良莠。”仁育義正之懷,昭然若揭。回民亦具人心,豈獨毫不知感?無如仇釁四結,每苦無處求生,莫知禍之所屆。臣維解散安撫,實辦回不可少之着。因於經歷屯墾之餘,劃出荒絕地畝稍成片段者,以處求撫之陝回。現在平涼大岔溝等處,收撫陝回老弱婦女及務農丁壯約數千人,均給以賑糧、牲畜、籽種,課其耕作,與賑撫各屬災黎,招輯屯墾,一律辦理,以廣皇仁。

回民軍掃蕩陝西一事,給左宗棠招來了來自全國高官的一浪批評。當對金積堡的圍攻進展到1870年秋季時,北京開始認爲左宗棠一事無成。10月上旬,他接到一份上諭:

陝甘回匪滋事以來,朝廷軫念西陲,大伸撻伐,特命左宗棠爲欽差大臣,督兵剿賊,厚集兵力,寬予限期,計每歲撥用餉銀不下八百餘萬兩,該大臣於行軍、籌餉事宜有所陳奏,無不立見施行,倚畀不謂不重。乃自抵甘以後,雖據迭報勝仗,總未能痛掃賊氛,致金積堡一隅之地,至今日久未下,逆首稽誅,軍務安有了期!竭東南數省脂膏,以供西征軍實。似此年復一年,費此巨帑,豈能日久支持?該大臣捫心自問,其何以對朝廷?

左宗棠對這份上諭的回奏頗爲剋制,顯然上諭中的措辭很深地傷害了他的自尊。他以較長的篇幅闡述金積堡的問題,試圖表明那絕非一個無足輕重的地方。他說,自從乾隆時代以來,回民一直在逐步增強金積堡的力量,他們以堅固的防禦封鎖了通往該城的所有通道,金積堡四周村堡林立,溝渠環繞,壁壘森嚴,所以進兵必得緩慢。從靈州到金積堡一線有400多座村堡。金積堡的城牆非常堅固,水面接近地表,挖掘地道是不可能的。除了用手頭上有限的大炮轟擊以外,沒有別的辦法摧垮城牆。回民軍抵抗頑強,火力強大,他的部隊傷亡慘重,許多最優秀的軍官在陣亡之列。捷報確實不少,他特別要說明的是,他沒有報告過未曾實際進行的戰鬥,也沒有報告過未曾實際取得的戰果。皇帝對已經取得的進展大失所望,令他非常慚愧,但他已經盡力,而部隊的作爲,也達到了環境所容許的最大限度。

整個12月份,對金積堡的炮轟據說還在繼續,不過火力不可能很大。左宗棠有幾門克虜伯大炮,可是彈藥供應有限,而此時的炮兵似乎也不大專業。儘管如此,他對這些大炮在奪取該城中的作用寄予厚望。爲了預防甘肅其他地區的回民軍來增援馬化龍,劉錦棠和金積堡前的其他將領另挖了一圈壕溝,把他們的陣地團團圍住。壕溝寬30英尺,深20英尺,引水注滿。劉錦棠終於在靠近東牆的地方修築起一座炮臺,高度可以俯瞰金積堡的外牆。他於1871年1月1日把克虜伯炮架到了炮臺上。從這個位置他能把猛烈的火力傾瀉到回民軍頭上,終於摧毀了他們的防線。

金積堡內已有幾千人餓死,人們靠吃人肉爲生。1月6日,馬化龍只帶一名隨從來到劉錦棠大營對面的寬溝旁,求見劉錦棠。他被領到這位漢人將領跟前,匍匐在地,請求把金積堡的抵抗都算在他一個人頭上,讓他的手下得到赦免。劉錦棠召來所有將領,召開軍事會議。幾名將領主張立即處死馬化龍。不過,他們最後通過決議,應該先將此事報告左宗棠。馬化龍被拘押在劉松山的大營內,由重兵看守,但其他待遇從優。

與此同時,左軍停止了對馬化龍降軍的攻擊。劉錦棠進入金積堡,滿目淒涼景象。壯丁只剩下大約1000人。居民都放棄住宅住進了掩體,許多人餓得走不動了。男人被看押起來,婦女兒童被送到濠外,給予食物。金積堡這個堡壘,頑強抵抗左宗棠長達1年半之久,並且由此而大大有損他的威望,現在走到了相當悲慘的結局。[5]

這裡沒有像甘肅戰役稍後階段那樣發生屠殺。左宗棠無疑急於結束戰爭。他一直認爲馬化龍是回民領袖,他現在肯定期望全甘肅的回民投降。他命令劉錦棠讓馬化龍寫信給各位回民領袖勸降。馬化龍寫了幾封信,但效果並不顯著。總共有大約1.9萬名陝西回民被送往平涼地區,來自甘肅其他地區的8000名回民被遷移到平涼,1.2萬名金積堡回民被遷移到固原地區。回民交出了4門大鐵炮,4門大銅炮,28門小炮,20門輕臼炮,293杆擡槍,180支外國來複槍,1030支短槍,以及2418件刀矛。劉錦棠對廢墟進行初步搜查,找到200多支外國來複槍,進一步搜查,又找到1000多支。一下子搜出這麼多外國造的武器,令左軍懷疑某個國家在秘密地支助回民軍。不過,《年譜》沒有指出懷疑的國家是哪一個。

馬化龍被嚴密審訊了好幾天,要他交代外國武器的問題。但他拒絕說明從何處得來。也許這些武器是若干年來在通過蒙古進行的貿易活動中積累起來的,並不具有特定的政治意義。如果按照利希霍芬的說法,回民軍從左軍手中奪取了大量外國武器,那麼此事就很容易得到解釋。不過,如果是他們奪取的武器,左軍應該不難識別。也許左軍認出來了,但在官方報告中最好對此隻字不提。1871年3月2日,馬化龍及其12名家屬被處以磔刑,大約80名級別較低的回民軍首領被處以斬首。

整個甘肅東部現在都處於左軍控制之下。左宗棠的戰線幾乎縮小了一半,但甘肅還遠未平定。在寧夏-金積堡地區必須留軍駐守,但作戰部隊的主力可以調往別處了。攻克金積堡動用了71個營,部隊損失慘重。《年譜》作者沒有報告減員總數,但在談到長沙人在湘軍中所起的作用時,他列舉了23名營官和哨長的名字,他們都是在金積堡前陣亡的軍人。長沙府所屬的各個縣份,只爲甘肅北部的湘軍提供了部分兵員,而這個地區的左軍還有並非湖南人的部隊。這個證據,加上北路軍司令官劉松山陣亡的事實,足以表明這是一場死傷累累的血戰。

註釋:

[1]《利希霍芬信札》(Richithofen’sLetters),第105頁。

[2]《年譜》,第5卷,第4頁。

[3]《年譜》,第5卷,第8-9頁。

[4]《年譜》,第5卷,第23(a)頁。

[5]《年譜》,第5卷,第42(a)頁。

第17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3)第16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2)第23章 捻軍 (1)第3章 19世紀的中華帝國 (1)第13章 長江沿岸的太平軍 (2)第7章 19世紀的中華帝國 (5)第14章 長江沿岸的太平軍 (3)第32章 新疆喀什噶爾與阿古柏 (1)第12章 長江沿岸的太平軍 (1)第40章 大戰新疆與收復伊犁 (3)第18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4)第14章 長江沿岸的太平軍 (3)第33章 新疆喀什噶爾與阿古柏 (2)第13章 長江沿岸的太平軍 (2)第6章 19世紀的中華帝國 (4)第28章 陝西和甘肅東部的平回作戰 (3)第32章 新疆喀什噶爾與阿古柏 (1)第43章 外國人眼中的左宗棠 (1)第7章 19世紀的中華帝國 (5)第12章 長江沿岸的太平軍 (1)第29章 平定甘肅 (1)第15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1)第15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1)第8章 左宗棠的青壯年時代 (1)第5章 19世紀的中華帝國 (3)第33章 新疆喀什噶爾與阿古柏 (2)第34章 新疆喀什噶爾與阿古柏 (3)第8章 左宗棠的青壯年時代 (1)第27章 陝西和甘肅東部的平回作戰 (2)第7章 19世紀的中華帝國 (5)第31章 平定甘肅 (3)第37章 籌備新疆戰役 (3)第8章 左宗棠的青壯年時代 (1)第1章 譯者的話第15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1)第20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6)第34章 新疆喀什噶爾與阿古柏 (3)第6章 19世紀的中華帝國 (4)第9章 左宗棠的青壯年時代 (2)第21章 福建戰役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尾聲 (1)第20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6)第35章 籌備新疆戰役 (1)第23章 捻軍 (1)第36章 籌備新疆戰役 (2)第17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3)第13章 長江沿岸的太平軍 (2)第30章 平定甘肅 (2)第22章 福建戰役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尾聲 (2)第9章 左宗棠的青壯年時代 (2)第37章 籌備新疆戰役 (3)第38章 大戰新疆與收復伊犁 (1)第4章 19世紀的中華帝國 (2)第2章 前 言第20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6)第2章 前 言第1章 譯者的話第22章 福建戰役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尾聲 (2)第43章 外國人眼中的左宗棠 (1)第23章 捻軍 (1)第4章 19世紀的中華帝國 (2)第12章 長江沿岸的太平軍 (1)第14章 長江沿岸的太平軍 (3)第26章 陝西和甘肅東部的平回作戰 (1)第31章 平定甘肅 (3)第27章 陝西和甘肅東部的平回作戰 (2)第17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3)第25章 中國的回民與回民運動的肇始第7章 19世紀的中華帝國 (5)第8章 左宗棠的青壯年時代 (1)第41章 大戰新疆與收復伊犁 (4)第38章 大戰新疆與收復伊犁 (1)第10章 太平軍的崛起 (1)第37章 籌備新疆戰役 (3)第8章 左宗棠的青壯年時代 (1)第28章 陝西和甘肅東部的平回作戰 (3)第9章 左宗棠的青壯年時代 (2)第39章 大戰新疆與收復伊犁 (2)第15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1)第1章 譯者的話第15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1)第42章 巨人暮年第18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4)第18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4)第24章 捻軍 (2)第28章 陝西和甘肅東部的平回作戰 (3)第29章 平定甘肅 (1)第30章 平定甘肅 (2)第23章 捻軍 (1)第6章 19世紀的中華帝國 (4)第39章 大戰新疆與收復伊犁 (2)第30章 平定甘肅 (2)第14章 長江沿岸的太平軍 (3)第18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4)第22章 福建戰役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尾聲 (2)第18章 左宗棠大戰江西與浙江 (4)第31章 平定甘肅 (3)第8章 左宗棠的青壯年時代 (1)第30章 平定甘肅 (2)第13章 長江沿岸的太平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