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明報》率先登出了香港星光大道即將落成的消息,首批留下手印的電影界知名人士共有十人,以電影製片人身份入選的有邵毅夫、鄒聞懷兩人,導演方面則有張徹、李翰詳、胡金全和楚源,剩下夏夢、李小龍、麥加、許貫文四人都是以演員的身份入選。
這份名單一公佈出來,立刻引起了香港社會廣泛的討論和爭議,很多批評的聲音認爲,這份名單將香港70年代以前成名的電影人都排除在外,人爲的割裂了香港電影的歷史起源。很多老一輩的香港電影人,也對這份名單頗有微詞。
負責擬定這份名單的《電影雙週刊》雜誌,爲此頓時承擔了不小的輿論壓力,甚至沒有等到新一期雜誌出版,就不得不召開新聞發佈會做一些解釋。
“星光大道作爲香港國際電影節的主會場,定位並不是追溯香港電影的發展歷史,而是突出展示在香港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首批在星光大道上留下手印標記的電影界名人,評選標準都是從70年代開始,因爲從這一時期香港電影才真正突破本埠市場,開始獲得東南亞市場的認可。”
《電影雙週刊》雜誌主編陳柏森面對着一堆話筒,闡釋了星光大道名人手印的評選標準,發言才一結束,臺下幾乎所有記者的手都舉了起來。
主持人點了《明報週刊》的記者第一個提問,在場的其他記者對此並不感到奇怪,《明報週刊》和《電影雙週刊》都屬於明報集團,自己人肯定是要優先照顧的。
“手印落成儀式是一起舉辦嗎?”《明周》的記者果然提了一個很應景的問題。
“不是,十個人都是分開的,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選擇時間。從4月份就會開始,在香港國際電影界節開幕之前全部完成,除了已故功夫巨星李小龍。”陳柏森頓了頓,接着又補充了一句:“經過我們和李先生家人的初步協商,李小龍在星光大道的手印落成儀式時間定在他的生日11月27日,同期落成的還會有一尊他的真人比例銅像。”
“以後每年入選的電影名人都是按照這樣的程序走嗎?”《明周》記者接着又問,算作是對上一個問題的補充。
陳柏森扶了扶眼鏡,“一開始這兩年會優先照顧那些曾經爲香港電影輝煌作出過貢獻,現在已經退居二線的電影人。後面會慢慢開始吸納時下的當紅演員,當然誰先誰後不是以年齡來計算的,而是以對香港電影事業做出的貢獻多少來計算,也就是說,不是要等到老了纔有機會獲得這個榮譽。”
《明周》的記者滿意地坐下。隨後被允許提問的是《東方日報》的記者。
“林先生對香港電影事業的貢獻也很突出,爲什麼他沒有入選這個名單?”
香港三大報紙,《東方日報》立場相對中立,《東方日報》的記者現場提出這樣的問題,意圖很讓人玩味。
“我說過了,首批入選的這些人都是從70年代開始就已經成名,林先生顯然不符合這個標準。”這件事陳柏森沒有多做解釋。
林宥倫是完全有資格進入這份名單的。問題是他自己不願意,陳柏森也沒有辦法。
“作爲名單中唯一的女性,夏夢的入選是否和金鏞有關?”第三個站起來提問的是《星島日報》的記者,這人明顯一副來者不善的架勢。
這個問題一說出來。臺下頓時響起一陣嗡嗡的議論聲。
夏夢成名於60年代,在70年代香港電影崛起的時候,卻選擇了遠走美國,論起對香港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的突出貢獻。夏夢和名單上的其他人比起來卻是略顯不足,現在坊間都在流傳。夏夢之所以能夠入選,是金鏞在背後出力的結果。
這就是和第四屆金像獎頒獎典禮改由《明報》集團主辦之後,夏夢投資的《似水流年》捧走多個獎項的情況很相似,當時也有很多人覺得金像獎這麼偏愛這部電影,是因爲受了主辦方《明報》的影響,而當時金鏞還沒有卸任《明報》主席一職。
陳柏森不得不咳嗽了一聲,這才壓住了臺下的小聲議論。
“夏夢女士從80年代開始就以香港電影人的身份在大陸投資拍攝了多部電影,爲溝通兩地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就憑這一點,她入選就沒有任何的問題。而且我有必要提醒這位記者朋友,金鏞先生從兩年前就已經宣佈卸任明報董事局主席,現在整個《明報》集團都是林先生名下的產業,你剛纔提到的猜測根本就沒有事實依據。”
陳柏森這段話被當天下午的電視新聞節目轉述,正和周星池在一家茶餐廳裡喝下午茶的林宥倫剛好看到了這個節目。
陳柏森在林宥倫的印象中一直是個認死理的頑固派,但拋開這一點,陳柏森確實是一個優秀的電影媒體觀察者,《電影雙週刊》被《明報》收購之後,上面登載的影評也一直保持着很強的獨立性,哪怕是林宥倫投資拍攝的電影,只要被大家認爲是不好的地方,都會被《電影雙週刊》毫不留情地拿出來痛批。
陳柏森確確實實是個人才,但在林宥倫手上卻沒有得到重用,金像獎本來是《電影雙週刊》最先提出來的概念,但林宥倫接手沒幾年,就把《電影雙週刊》從金像獎體系中剝離了出去,其實就是變相的在削弱《電影雙週刊》的職權,後來讓《電影雙週刊》來負責星光大道名人手印資格的評選,實際上也是爲了給陳柏森和他手下一幫編輯找些事情做,最後名單還是由林宥倫敲定,真正的權力並沒有多少。
《明報》主編董千里曾因此問過林宥倫,總將陳柏森這樣投閒散置,萬一他被別人挖走了怎麼辦?怎料林宥倫毫不在乎,理由是香港除了他之外,很少有人能吃得消陳柏森。
董千里聽過這話之後就再也沒有和林宥倫再提過這個問題,確實願意給陳柏森開工資又能忍受他罵自己的人,全香港除了林宥倫之外也找不出幾個,而且陳柏森的能力只領域侷限在電影評論這塊,在整個香港影壇都要看林宥倫臉色行事的大環境下,陳柏森跳槽出去之後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陳柏森被“冷置”了兩年後也算是看明白了,這次他在新聞發佈會上義正嚴詞地向《星島日報》的記者強調林宥倫纔是《明報》集團真正的主人,變相的也是在向林宥倫服軟。
看完這則新聞,林宥倫接着便給負責香港國際電影節主辦事宜的康俊傑去了一個電話。
電話一接通,林宥倫什麼都沒說就直接問:“你對陳柏森這人怎麼看?”
康俊傑不知道林宥倫的用意,稍微斟酌了一下用詞,說:“陳主編對於電影的客觀態度讓人很欣賞,只是性格里少一些變通。”
“那我把他派去給你當個副手怎麼樣?”
林宥倫毫無徵兆地來了這麼一句,康俊傑在電話那頭愣了三秒鐘,這才反應過來。
“如果這是林先生的決定,那我沒有任何意見。”
康俊傑的回答讓林宥倫很滿意,爲了進一步打消康俊傑的顧慮,林宥倫接着又說:“你放心,陳柏森過去之後,你只需要把一些具體的事情交給他來做,比如說佈置影展、召開電影研討會這些,電影節整體運作和商業方面的事務還是由你來負責。”
這話等於確定了康俊傑在電影節事務上的主導地位,康俊傑明白了林宥倫的真正用以之後很高興地答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