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第540章 北漢朝局

第540章 北漢朝局

北漢皇帝劉鈞見大臣們爭辯起來,目光看向了武官班列的劉繼業,這位朝廷中流砥柱的大將軍。

“劉將軍,你的意見呢?”

一位身材魁梧,留着美髯,五十多歲的男子聽到被點名,就走出了班列。

他就是劉繼業,原名楊業,被北漢世祖劉崇賜名劉繼業,也就是後世在戲劇中常稱的楊繼業,乃是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他少年時候好任俠,善於騎射,武藝很高。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世祖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因忠烈武勇,素有智謀,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在北漢軍方有“劉無敵”之稱。

劉繼業在軍中的威望很高,素有戰名,他一出來,代表着主戰派,實權派的大將,所以,文臣大臣暫時先不吵了,等聽他如何回答。

“回陛下,臣以爲,目前以我們的兵力,如果現在就直接出兵,幾萬人馬,很可能佔不到多少便宜,不如先觀望戰局,看大宋與江南唐國,能打到什麼地步,是否大宋會因此消耗很大,不斷需要增兵,輸送糧草給前線等。

“如果大宋陷入了膠着戰,牽制了大宋的主要兵力,那我們就可以逮住機會,聯絡北面的遼國,西北的藩鎮勢力,聯合進攻北宋的邊境,就能夠得勝,不求一舉滅掉大宋,打入汴京城。但是,卻可以收復我們漢國的疆土,有了土地和百姓,修整幾年,國家自然就能強盛起來。”

劉繼業分析合理,思路清晰,並不激進,也不畏怯,只是要等待時機,謀後而動。

“劉將軍說的有道理啊,這樣更爲穩妥!”

“臣贊同劉將軍的提議!”

“臣也贊同!”

不少文臣武將紛紛響應、附議。

連同平章事郭無爲也站出班列,支持道:“劉將軍的提議,不急不躁,臣覺得可行,在大宋與江南唐國交戰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派出遊梟、秘諜等,到宋國散播謠言,遼國要出兵攻打宋國,這樣可以瓦解汴京城和各地百姓的凝聚力,拖宋軍的後腿,讓大宋臣子們也要搖旗不定,此乃計一也。”

“另外,我們也要加緊整兵和訓練,打造一支精銳,可以長驅直入,一旦開戰,可以迅速橫掃幾座城池,收復回來,這樣免得仗打得曠日持久,消耗巨大。我漢國的國庫日漸空虛,恐怕經不起幾次大軍前線作戰。”

北漢皇帝劉鈞聞言點頭,對丞相郭無爲、劉繼業的建議表示肯定,目光一掃,看到站在站在大臣最前,介於皇帝之間的太子劉繼恩,便詢問道:“太子,你覺得呢?”

劉繼恩聽到被點名詢問政見,頓時有些緊張,他的資質平庸,對治國大道理,背一點文章還湊合,一到現場臨時反應,就遜色了。

其實太子劉繼恩,原本並不姓劉,而是原姓薛,父親薛釗因不受岳父漢世祖劉崇所用,又與妻子劉氏聚少離多,結果有一天薛釗喝醉了酒,因拌嘴幾句,便抽劍將劉氏刺傷,這下酒勁驚醒之後,直接畏罪自殺了。那時候劉繼恩年紀尚小,其舅父劉鈞又膝下無子,因此劉崇就將外甥身份劉繼恩、劉繼元都過繼給劉鈞了。

等劉崇病逝,劉鈞繼位後,任命了劉繼恩爲太原尹,北漢儲君太子,但劉繼恩資質平庸,劉鈞常常對臣下郭無爲抱怨劉繼恩無治國之才。而丞相郭無爲也趁機勸說皇帝改立劉繼元爲儲君,但遭到劉鈞的拒絕,這件事不了了之,但讓劉繼恩更加擔心自己的儲君位置了。

“那個,劉將軍所言,句句在理,真知灼見,分析妥當,兒臣,兒臣也覺得大有道理,可以推行。”

劉繼恩並沒有說出什麼大道理,而是拾人牙慧,凡事擁護聲最高的,他都支持,凡事在民間有賢明、威名的大臣,他都贊同,這樣避免說錯話,也避免得罪一些重臣,對他進行背後參奏。

國家大事,資質平庸者,認知不夠,很難站在一國之君,廟堂重位上面做決策,牽扯到國防、軍事、經濟、制度、田地等太多方面的複雜事情,劉繼恩成長於宮廷,哪有那麼多的見識和思考能力。又因爲少年喪父,被過繼寄養,在宮廷生活戰戰兢兢,性格方面懦弱一些,也都是有原因。

北漢皇帝劉鈞露出一絲失望之色,對這個太子的資質和才能還是一如既往的失望。

但是嫡長制是皇族權力過度穩定、士大夫尊崇的繼承製度,他不能因爲個人喜好,就隨便廢立太子。回想一下歷史,隋文帝廢掉太子楊勇,改立了楊廣,結果卻導致隋代三代而亡,就是沒有按照一個既定大規則去辦事。

一旦這個口子開了,那以後皇子們都會內卷,爭相鬥起來,皇子與大臣之間勾連,爲了得到支持,很可能形成諸多派系,最後鋌而走險,甚至敢弒君,兄弟反目骨肉相殘,會使得朝堂不穩,皇室不寧。

“其它愛卿,是否還有補充?”

大將軍李隱抱拳道:“臣覺得,當早準準備,西北諸藩早就在大宋收編吞併的規劃中,雖然麟州楊氏早些年依附後周,現在歸順了大宋,但是,其它三州藩兵節度使,都在擁兵自重,我們可加以利用。”

唐宋之際,麟州楊氏家族起自長安,落戶麟州,經過近百年的傳承,發展成爲名鎮陝北的武將世家。他們和府州折氏、豐州王氏、夏州李氏一起,也組成了當年陝北的“四大家族”。

如果細推起來,北漢大將軍劉繼業,就是出身於麟州的楊家。

在唐宋之間的五代時期,戰亂不止,諸強爭霸。唐朝末年,受封爲“晉王”的李克用佔據了晉、陝兩省北部,並任命折嗣倫爲麟州刺史。李存勖繼任晉王之後,忙於和後梁朱溫征戰,爲鞏固河防,他命折嗣倫於麟州之北的黃河岸邊建府州城,將麟州軍隊移駐於此。

此時的麟州城防已是大空,當地地方勢力蜂起。楊弘信趁此良機,進駐麟州城池,自立爲刺史;其弟楊弘榮則留於楊家溝守護家產,後代繁衍至今。楊弘信主政麟州,歷五代各朝,始終堅持“靜觀中原大局,再圖投靠”。

直到後漢建立後,楊弘信雖承認麟州地屬河東,卻又把管轄權牢牢控於己手。曾任北漢河東太原尹的劉崇,此時收楊弘信長子楊業(劉繼業)於帳下。後漢建立後,即使長子效命於劉崇,但楊弘信仍接受了後周的封號。

楊弘信去世後,其次子楊重訓繼任刺史之位,他因長兄劉繼業身在北漢,便也舉州依附北漢。但因當時陝北各部多受命於周,楊重訓被北周節度使勢力所圍,便再度歸順北周。此後,北周升楊重訓爲麟州防禦使,因避後周恭帝柴祖訓諱,又改名楊重勳。

這就是劉繼業,與麟州防禦使楊重勳的關係,也有府州折氏的起步建城原由,最有趣的是,劉繼業的髮妻折賽花,折德扆之女,他一家可以聯繫上西北楊氏、折氏兩大割據勢力。

北漢皇帝劉鈞聽完,微微點頭,對這個提議也是認可的,目光看了朝中武將頂樑柱劉繼業,帶着幾分期待的眼神,如何推進,還需從長計議。

(本章完)

633.第631章 拉攏調查539.第537章 大兵壓境239.第238章 算計終成空375.第373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237.第236章 報復來了126.第126章 演出成功242.第241章 樹倒猢猻散第六十八章 潤州第一快的少年522.第520章 各方反應715.第713章 分兵北上579.第577章 攻城戰第九章 蘇記糖葫蘆581.第579章 惻隱之心497.第495章 成長有目共睹277.第275章 各懷鬼胎335.第333章 吉王干涉366.第364章 兇名在外402.第400章 小團聚701.第699章 青影衛413.第411章 戲如人生231.第230章 希望是一道光367.第365章 掃把星誰不怕494.第492章 全面瓦解703.第701章 父子夜談第四十四章 訴衷情296.第294章 診斷二皇子333.第331章 借勢576.第574章 私人武裝440.第438章 提對策!第一百零一章 詩會落幕第八十六章 縱使相逢應不識513.第511章 盡人事,聽天命!223.第222章 治國的看法621.第619章 勸降書信到第一百章 桃花詩247.第246章 新的危機240.第239章 事態嚴重了208.第207章 反制對手360.第358章 有求上門655.第653章 揭秘身份757.第755章 暗中博弈286.第284章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318.第316章 步步有局332.第330章 澄心堂209.第208章 兄妹團聚565.第563章 伏擊衝殺740.第738章 出榜安民490.第488章 除夕的第一次339.第337章 證據不利354.第352章 宋國使節團第七章 生財之道588.第586章 傳授醫術686.第684章 破城前夕201.第200章 將計就計430.第428章 渡江西行370.第368章 針鋒相對627.第625章 回門宴589.第587章 測試藥效573.第571章 刮目相看643.第641章 產生隔閡487.第485章 議和退兵第六十八章 潤州第一快的少年374.第372章 七夕詞319.第317章 毒性不強第一百零三章 醉酒之後580.第578章 殘酷的修羅場第一十七章 俠女箐箐433.第431章 變故起!239.第238章 算計終成空565.第563章 伏擊衝殺第一十二章 新的財路第六十二章 哪個身份更合適第一十二章 新的財路236.第235章 懷恨在心563.第561章 親自前往第五十六章 終相會第五十七章 在商言商756.第754章 以身殉國151.第151章 不打自招494.第492章 全面瓦解175.第174章 才名遠播646.第644章 監控起來121.第121章 一曲相思聽不懂557.第555章 如約而至427.第425章 秋闈餘波第七十四章 知女莫若父326.第324章 引起警惕506.第504章 重回金陵265.第263章 防火防盜防閨蜜206.第205章 身世之謎341.第339章 法醫蘇宸197.第196章 夜入蘇府起殺機489.第487章 回蜀都!713.第711章 圍攻溫州城621.第619章 勸降書信到536.第534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176.第175章 原來是你453.第451章 劍門關!722.第720章 智取婺州城570.第568章 身份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