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推廣理學

在場的衆人中,不乏有世家子弟,對於王曜景這一套忠君的思想,他們打心眼裡看不上。可是,偏偏卻找不到任何反駁的話來。

王曜景講述的《四書章句集註》,每一段解釋都有理有據,比現有的儒學註解要高出不止一籌。現如今儒家還沒有一套成熟的學派思想,所以在這全新的理念衝擊下,幾乎所有儒生都不能自持。

朱熹既然能集理學之大成,那是已經將這套理論打磨到幾近完美的地步,處處都引經據典,自圓其說,而眼前的衆人在倉促間,哪裡能找到錯漏。

人羣中那英武青年,本來還對王曜景心存警惕之心。可聽得越多,心中就越是歡喜,若是大唐在開國初期就秉持這套理論,那些世家門閥的力量恐怕要被削弱許多吧。

王曜景這一講,便是整整一天。自早晨講到了傍晚,只是,整個長安城哪怕到了黃昏時間,依舊籠罩在一層光輝之中,亮如白晝。

而在這團光輝的中心,便是王曜景。

他講述理學,對儒家進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總結。最重要的是,他藉助這套理論,爲儒家走出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

在儒家沒有任何神通術法的時候,就能壓制住佛道兩家,成爲顯學。如果每一個讀書人都擁有不次於修道士的實力,那儒家的鼎盛程度,恐怕會是如今的十倍百倍。

在道門中,他只是一個與張道陵並列的流派祖師,可在儒家,他的地位就要高出太多太多,他這等若是拓寬了儒家的道路,功績比不少儒家聖賢要高的多。

他整個人都籠罩在一片光輝中,皮膚晶瑩如玉,他頂上的氣運竟然由青轉玄,泛起了一層層的黑色。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他的氣運層次要更上一層樓,達到超越人間帝王的地步。

待到戌時,王曜景終於閉口不言。

但是,整個長安城,卻始終有陣陣的迴響之聲,他的聲音彷彿被記錄在了長安城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之中,永遠的鐫刻住。

滿城的百姓,盡是面容肅然。聖人講道,便是愚夫也能開悟,許多尋常的百姓聽道之後,根性大開,自身的氣運變得純淨了起來,歸家後只消稍微讀些儒家文章,就能有所成就。

那些原本就是讀書之人,更是身上透射出光華之色,一個個只覺得體力充盈,大腦充盈,出口就能有佳句。王曜景這一次講道,不僅他本人得到了天道的加持,這些聽道之人,也因此獲益。

衆人再看着王曜景,無論是何種身份,心中就再也沒有了仇視或者牴觸的想法。在一尊儒家聖賢面前,你可以不認同他的觀點,但你必須要尊重他。

王曜景一揮袖子,邁步走下了高臺。

站在最前面的儒生忍住了內心的激動,向後退了一步。王曜景每走一步,前方的人就露出一個空隙來。

王曜景一直走到了那英武青年的前方,青年身側的衆人一陣緊張。

“拜見陛下。”王曜景認認真真的行了一禮,只是一瞬間,他此次因講道而得來的氣運,便分出了三分之一,落入了這青年的身上。另有三分之一,重新歸於天地。

青年心中一鬆,看向王曜景的眼神也變得柔和了起來。

他並非是旁人,正是今年剛剛登基的李隆基。

理學講究天地君親師,天地在上,其次爲君王,再次爲父母和老師。

王曜景拿出了這一套理論,當然要嚴格的踐行,所以他拜見了李隆基,並分潤了一部分氣運出去,以示君在師之上。同時,一部分氣運還給天地,表達對天命的尊敬。

從表面上看,他損失了許多氣運,實則不然,他通過這種方式,將自身和天命以及皇帝聯合了起來。

藉助這二者的便利,他可以輕鬆的將理學理論給推廣出去,而他則爲天地君親師中的“師”,又是儒家的聖賢,獲得的氣運反饋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最關鍵的是,皇帝是會更替的,父母也會老去的,唯有天地與他這個儒家聖賢永恆存在,若是從長遠看,只要儒家不滅,他就能一直獲利下去。

“先生何須多禮,今日得聞先生講學,朕也是獲益良多。先生的這一套理論,幾乎融儒家諸聖之大成,若是能在天下推廣,這也是蒼生之福。”李隆基也看中了理學的理論,便趕緊扶起了王曜景,大聲的說道。

在魏晉之前,天下人都講究一個“忠”字。這個“忠”,不僅僅是對君王的忠,同樣也是“忠”於自身的信念。而在司馬家篡了魏國江山後,“忠”字便站不住了腳,於是乎,便推崇以“孝”治國。

正是因爲這一改變,才催生了世家門閥這個怪物。以儒家推崇的“宗法制”爲根基,同姓同族結黨聯合,世人只知有家主,而不知道有君王。

對於皇權而言,以孝治國實質上隱藏着莫大危害。

王曜景開闢理學,重新解構儒學,將“君王”排在天地之後,要高於“父母雙親”,在某種程度上,會大大遏制住世家門閥的力量。

“陛下,在下此套理論,雖得上天承認,但還尚缺聖廟。陛下若是願意推廣理學之道,可在各道各府各州縣建立聖廟,命天下人祭祀之。讀書進學之人,若是才學足夠,則可得聖廟加持,獲得才氣力量。”王曜景見到李隆基已經有了推廣理學的想法,便趁熱打鐵道。

“若是真能建立此等制度,則天下選才,皆憑才華,而非家世。能者上,不能者下,如此我大唐才能走入煌煌盛世。”王曜景繼續說道。

這句話,徹底擊中了李隆基的軟肋。他登基不足一年,卻已經深感世家門閥的麻煩,他的許多決策,都無法有效實施。也是,當年武后的手段是多麼狠辣,殺得人頭滾滾,可朝堂上的諸公,不也依然是世家的人。

但是,李隆基還是猶豫。他擔心那些儒生獲得才氣力量之後,會逐漸的失去控制。

第五百七十五章 驗證第五百七十七章 這個世界不科學第五十六章 全盤交待第二十八章 索倫部第四百五十八章 入世開道統第六百七十章 再入純陽第三百一十四章 天地搜神大術第四百四十五章 各方匯聚第六百三十三章 變故第三百三十七章 黃海派第六百四十九章 渡劫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明!大明!第五百四十九章 另有後手第七百零一章 陰差陽錯第七百零八章 根基增長第七百六十三章 失效的幸運光環?第三百五十章 當務之急第三百五十七章 一拳無敵第二百二十九章 殺入王宮第七百四十三章 死路!死路!還是死路!第二百二十三章 天命輪第四百六十六章 一起出手第七百六十九章 天下無敵!第二百六十五章 城隍福地第四百三十二章 萬仙榜第六百九十二章 異能升級第五百六十一章 靈異大軍第二百零六章 人皮筏第一百一十七章 一樁交易第七十三章 送酒第四百二十七章 暴走的耶律棠第一百七十一章 狼王的悲劇第三百四十三章 齊可修第四百二十四章 護山百年第六百八十四章 咄咄相逼第三百三十九章 態度第一百八十六章 大豐收第五百五十一章 被動出現第二百四十七章 再分化身第二百零八章 一招敗敵第五百三十五章 登基第三百七十九章 聲聞緣覺第五百二十五章 求生第五百三十一章 茶館第四百七十九章 新皇登基第三百六十三章 約戰之日第三十六章 要挾第五百二十章 後唐艦隊第四百七十九章 新皇登基第三百五十九章 大雪山第五百五十三章 慘烈廝殺第二百七十六章 打不壞的金身第二百九十八章 該死的世道第六百三十七章 禍亂人間第七百六十四章 同歸於盡第三百五十九章 大雪山第九章 若到寧古塔第八十八章 潰敗第一百四十章 以殺止亂第六章 清末第五百九十九章 交鋒第一百零四章 再次出現的魔鬼第七百三十三章 千里堪輿圖第四百四十八章 進京第二百一十八章 落子漠北第二百九十七章 精神不朽第三百一十章 賊子卑鄙第六百五十六章 刺殺第六百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一百零四章 再次出現的魔鬼第七十一章 哭第三百二十章 膽氣第七百三十二章 佛子第一百七十五章 朝廷隱患第七百三十三章 千里堪輿圖第二百四十八章 罡煞凝練第三百二十四章 拜見第七百四十五章 破城第二百五十一章 亡者歸來第七百一十六章 天師孫恩第六百三十章 天魔劫難第六百七十四章 挖了根基第五百七十一章 一場交易第七百五十四章 毀滅邊緣第四百四十八章 進京第七百六十五章 拓跋珪第四百二十四章 護山百年第四十九章 折中第六百六十九章 再入純陽第四百零四章 梁山第三百二十一章 調虎離山第一百六十三章 人在家中坐第七百零一章 陰差陽錯第一百四十六章 驚濤駭浪第七十章 笑第六百六十三章 威脅第一百零九章 輸的不冤第三百三十七章 黃海派第五百六十七章 忽悠第三百章 滄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