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

於是聽完之後我居然想起了謝明震居然能擊殺鬼王我想我應該可以的,而然謝明一說道不過呢我們去的那個普陀山有點名堂,於是我問道這究竟是有什麼名堂。

謝明一:普陀山是全國最著名最靈異的觀音道場,佛教聖地,寺院無論大小,

都供奉觀音大士。可以說是“觀音之鄉”了。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誕辰、出家、得道三大香會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菸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

普陀山是東海舟山羣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狹長,面積約12.5平方公里。島上風光旖旎,洞幽巖奇,古剎琳宮,雲霧繚繞。普陀山與九華山、峨嵋山、五臺山合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又以山、水二美著稱的名山,普陀山這座海山,充分顯示着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山海相連,

顯得更加秀麗雄偉。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

普陀山位於舟山羣島東部海域,與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在浙江省舟山島東側,屬於舟山市。浙江沿海漁民早就來此捕魚,最早寺廟建於858年,由日僧慧鍔主持其事。現有普濟寺、法雨寺、盤陀庵、靈石庵等寺廟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勝。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爲“第一人間清淨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

普陀山

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66種百年以上的樹木1221株。除千年古樟,還有被列爲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着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巖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等。大多名勝古蹟,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着美妙動人的傳說。它們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

內侍(太監)王貴來山進香,並賜錦幡首開朝廷降香普陀之始。元豐三年(公元1080),朝廷賜銀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商、朝貢者,也開始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主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允准,易律爲禪,山上700多漁戶全部遷出,普陀山遂成佛教淨土。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賜錢萬鑼修繕圓通殿,並指定普陀山爲專供觀音的道場,與五臺山(文殊道場)、峨眉山(普賢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合稱爲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憑藉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衆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遊覽。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爲道人修煉之寶地。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普陀山作爲中國古代******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爲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蹟,流傳着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蹟

南海觀音

自觀音道場開創以來,觀光攬勝者絡繹不絕。宋陸游、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士,都先後登山遊歷。歷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蹟極爲豐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爲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字、賜佛經、賜紫衣,禮遇有加;新中國曆任中央領導人也都親自蒞臨普陀山視察、指導工作。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赫赫聲名,廣播遠揚。

最早見於志史的來普陀修煉的著名道教人物爲秦始皇年間(

普陀山

普陀山(5張)

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的安期生。他曾受學於河上丈人,賣藥於東海邊,人稱“千歲翁”。相傳秦始皇東巡時,以重金召他去尋求長生不老藥。安期生不受其命,曰:“後數十年求我於蓬萊山下。”不久安期生渡海至桃花島、馬秦(今朱家尖)和普陀諸島隱居修道。今普陀山幾寶嶺下東側巖洞中有“仙人井”,其水雖大旱大潦亦無增減,色味甘潔,井窟中寒氣侵人,雖酷暑不可久居,相傳爲安期生煉丹遺蹟。西南海中的桃花山,傳說是以安期生灑墨成桃花而得名。普陀山上的會仙峰,亦名天柱峰,叢巖聳峙,廣崖巨壁,展列如屏,冥濛杳靄,恍若神仙來會,相傳當年安期生曾鸞驂鶴馭來遊於此。追懷者有詩《安期仙井》雲:“安期煉丹處,遙指仙人井。華蓋結樹冠,玄泉烹清茗。寒懊復暑涼,甘潤稱逸品。任憑滄海淼,只取一瓢飲。嗟爾名利客,至此應知省。世人多棄此,熙攘幾寶嶺。”詩《會仙峰》雲:“會仙峰上待仙來,鶴馭鸞驂仔細猜。天柱巍巍高百丈,分明海上是蓬萊。”“羣仙高會處,即此是蓬萊。略試神通手,蓮花頃刻開。”

另一位曾在普陀山長期隱居修道的著名道教人物是梅福,字子真。他精嫺詩書,博學多才,曾補南昌尉,因見王莽擅權,漢室將傾,便棄妻子,隱姓埋名,於漢平帝元始年間(公元1——5年)渡海來普陀山,結茅山椒,採藥煉丹,直至終老。後人因此稱此山爲“梅岑山”,此名沿襲了千餘年。北宋宣和年間,山上尚有梅福留下的“履跡瓢痕”。今普陀山普濟寺西北有梅岑峰,岡阜起伏,林壑幽美,峰頂建有梅福庵,相傳是當年梅福結茅隱修之處。梅福庵內有靈佑洞,又名煉丹洞,內壁岩石嶙峋,狀若百獸,崖間滲水,常年不息,傾入仙童葫蘆塑像中,被稱爲“仙水”。洞中塑有梅福像,清康熙年間吳瞻泰題洞額,相傳此處爲梅福煉丹處。庵內有一“梅福井”,方廣1米餘,水碧味甘,清澈見底,相傳爲梅福煉丹用井。梅岑峰西麓下的梅灣,巉巖刻露,林木蔥蘢,景色幽美,據古志書載梅福曾於此廣植梅樹。後人追懷其亮節高風,詠歎之詩頗多,如:清祝德風詩《梅岑峰》雲:“子真仙去剩空山,萬樹幽香擁翠鬟。半夜蛟龍聽鐵笛,梅花吹落白雲灣。”[14]明李桐詩《題梅灣春曉》雲:“萬樹梅花開滿灣,冥濛春色駐枝間。回思仙尉成丹日,開落隨時待九還。”[15]明邵輔忠詩《梅灣春曉》雲:“幾樹疏梅倚石斜,問梅開落屬誰家。東風昨夜頻吹俏,也作如來小白花。”[16]清釋明慧詩《遊梅灣》雲:“梅花萬樹滿前灣,仙尉於今丹竈閒。春色自來還自去,何曾一片落人間。”[17]清徐載陽詩《梅岑仙井》雲:“漢室衣冠視若泥,飄然浮海鑿山池。丹成跨鶴歸何處,留得清泉待月輝。”[18]清釋法湜詩《春日訪梅岑庵題壁》雲:“行義何妨又潔身,梅花獨佔首陽春。尋來丹井今猶在,無復當年跨鶴人。”[19]清朱緒曾詩《梅仙庵》雲:“仙尉騎鸞去不回,煉丹古井旁林隈。吳門市卒埋名久,海外孤岑尚姓梅。”等等。

據普陀山志史記載,晉代著名道教人物葛洪(公元284年——355年),字稚川,自號抱朴子,精通神仙修道之術,曾遊歷此山。今普濟寺慈雲石東側,有葛洪井,水色湛碧,沁人肺腑,滲水涓涓,晝夜不息,相傳爲葛洪當年煉丹所鑿。宋袁燮詩《葛仙丹井》雲:“竹屋虛明臥古鬆,葛仙丹井留遺蹤。日長無事同僧話,指點雲邊三四峰。”[21]清沈樹蘭詩《葛洪井》雲:“句容家世憶仙翁,鶴馭翩翩駐碧空。獨有餘丹留井底,甘泉普濟洛迦東。”[22]另據鄞縣誌記載,元朝道士王天助,曾修煉於普陀山。京師大旱之時,他祈雨輒應,投鐵符治理決河水患也頗爲靈驗,被皇帝賜號太虛玄靜明妙真人。在普陀青鼓山西,坡陡之處有裸岩八處,散佈岡阜,石色白,玲瓏似玉,異於它峰,相傳此巖與八仙過海的道教傳說有關,被稱作“八仙岩”。清李鼎詩《八仙岩》雲:“鸞馭一齊停,雲璈側耳聽。八仙同過海。佛眼久垂青。”[23]清祝德風詩《八仙岩》雲:“青鼓巖西聚八仙,蓬萊高會自年年。慣隨龍女來聽法,頃刻能開火上蓮。”[24]在幾寶嶺上,有煉丹峰,據古志載,曾有羽客煉丹於此。在圓通禪院後的兩壑間,有天然石橋相聯,巧妙絕倫,民間傳說是仙人爲之,因此稱之爲“仙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