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餘杭瑤山白玉龍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裡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16]

蒲牢

蒲牢

龍圖騰形成的原因,一種說法認爲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此開啓,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這個故事雖然完美解釋了非自然界原始存在的龍怎樣成爲了中華民族的祖先,但史前文化遺址中龍形象的發現,使它不攻自破。

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爲,龍圖騰是由其他動物圖騰演變而來的。早期比較具有廣泛代表意義的是“蛇演變說”,當蛇演變爲龍後,我們自然也變成了“龍的傳人”。[16]

但在實際上,龍的傳人這一說法直到五四運動之後才流行起來。

古生物學家曾長期認爲,長角的龍是上古先民虛構的形象,只存於神話傳說之中。但 1996 年出土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的“新中國龍”化石,龍首上有對稱的一對“龍角”,與神話中的龍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關注。[17-18]

該化石收藏於貴州省安順市興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保存得非常完整,總長七點六米,龍角從頭部的最寬處左右兩邊長出,雙角對稱,長約二十七釐米,略顯弧形,這對“龍角”在龍頭上翹出,酷似傳說中龍的形象。貴州關嶺新鋪的“新中國龍”化石的“龍角”,爲中國首次發現,爲古代傳說中長角的神龍提供了實物佐證,爲龍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學和歷史價值。[19]

新鋪“新中國龍”

新鋪“新中國龍”

由此可見,或許“龍”形體上有真實或大體真實的上古原型,只是功能被神話了。

龍作爲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同,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合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原始人分不清人與動物的界限,認爲某種動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護神,這就是圖騰。圖騰作爲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標誌,一般是單一的某種動物,氏族部落發生兼併戰爭,勝利者在俘虜對方之後,往往同時消滅其圖騰,新產生的部族擁有的還是單一的圖騰。[20]

中國古人最早體悟到人性,捨棄弱肉強食的觀念,在龍圖騰的形成過程中突出地表現了這種人性。這就是:爲了團結、親近那些被吞併了的氏族、部落的人,在消滅了這個氏族、部落之後,並沒有完全消滅他們精神崇拜和文化寄託的圖騰,而是將失敗者的圖騰中的一部分加在了自己圖騰身上。所以龍的形象就是一種和合團結的象徵,表現了中華民族遠古的祖先的一種極其寶貴的和合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源頭。

龍的形象包含着多種動物元素,不少人僅依據某一特徵論述其起源,所以產生了多種關於龍的原型的說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的原型爲蛇說。著名學者聞一多在 20 世紀 40 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型,據其考證,龍圖騰的最初原型是蛇圖騰,在消滅了牛圖騰、鹿圖騰的氏族之後,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頭上,後來又加上了豬的頭或馬的頭,加上了虎或鱷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花的尾巴,經過長期的發展,衆多圖騰的集合就形成了中華龍圖騰的形象。聞一多之後,不少學者也都認爲龍的原型是蛇。[20]

還有認爲龍的原型是鱷魚的說法,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爲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爲龍是鱷魚。

此外,還有人認爲龍的主幹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有的則認爲龍是從閃電或彩虹演化而來的等

在中國,龍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21]

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爲圖騰,作爲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誌。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有關傳說,龍(原形爲蛇)原爲伏羲氏族的圖騰,後來成爲太暤(太昊)部落的圖騰。太暤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爲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爲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也發展爲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神化,奉龍爲水神、虹神。

龍被神化後,又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秦漢時期,中國大統一,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龍崇拜便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龍神之子,或把自己說成是受龍神保護的人,藉助龍樹立權威,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持。這樣,龍獲得了更爲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戰國時期便形成了五色龍崇拜,及龍神信仰。在春秋時期,有五行神,分別與五行之神相匹配的是龍、虎、鳳、龜和麒麟,龍只是其中之一,與木神勾芒相搭配,而五龍觀念尚未形成。到戰國時期,五龍觀念開始形成。[22]

最後是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隋唐時代,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佛教中的龍王崇拜也傳入中國。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來只有龍神崇拜,沒有龍王崇拜,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後引進的。隨着佛教的傳播,龍王、龍宮、龍女等也得到迅速流傳。[21]

然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五色龍及四海神,龍神信仰,在宋以前多稱龍神,直至宋徽宗封五龍爲王,龍**仰纔開始流行,可以說,現在的四海龍王,五帝龍王是由朝廷封的本土龍神來的,由中國本土龍神演變的道教龍王,是後來神魔小說中四海龍王的直系宗主,四海龍王及五帝龍王都是中國本土血統的五龍神演變來的。[23]

上古

1971 年,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龍,後經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屬於距今約 7000 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捲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這件玉龍用黑綠色玉製成,琢磨精細,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國已發現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從其首部特徵看,吻部較長,鼻部前突,並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 2 個並排的鼻孔。玉龍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位列十大鎮館之寶。安徽含山凌家灘、湖北天門肖家屋脊也都有類似的玉龍形象,它們有可能是龍的原始形態。[24]

1987 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清理出一條長 1.78 米的蚌殼擺塑龍,距今近六千年。

1994 年,在湖北黃梅縣白湖鄉焦墩遺址,清理到一條長 4.4 米的卵石擺塑龍,距今約六千年。

1995 年,考古學家在遼寧的阜新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發現了一條長 19.7 米的紅石堆塑龍。這條龍有頭、尾和四肢,已經比較完整。查海遺址是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證明中國龍文化至少已經有了 8000 年的歷史[20] 。這是迄今爲止得到考古界公認的,最早關於龍的遺存。

遼寧阜新查海前紅山文化龍形堆塑

遼寧阜新查海前紅山文化龍形堆塑

1996 年,遼寧葫蘆島楊家窪遺址,發現了兩條土塑龍,距今約八千年。[25]

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的神秘功能在先民的眼裡愈發至關重要,與天地宗祖鬼神溝通的琮、璧、戚等禮器,都是用好玉琢制的。在遼西、內蒙古、徽、湘、鄂、太湖流域的發達地區,人們也用玉琢出龍形,足見龍在當時非同一般的地位。[25]

遼寧建平白玉龍。紅山文化。有說像豬,有說像熊。他們一方面從形象上分析像熊,另一方面依據出現紅山文化重大遺蹟的牛河梁積石冢內,有以熊爲祭的重要跡象和出土熊首彩陶塑件,甚至附近有可能是當時先民作爲山神崇拜的熊形大山。事實上,圓眼大頭尖長嘴,利齒顯露的,甚至肥厚笨拙的身體與當地的棕熊唯妙唯肖。

安徽凌家灘白玉龍。距今五千年左右。首尾相聯的扁環形,雞骨白色泛綠斑,此龍除背環一週明確的脊鬣,尤爲形象的是龍首呈牛頭形,頭上兩支微翹的彎角,直觀就是當地水牛頭上的雙角。

安徽凌家灘白玉龍

安徽凌家灘白玉龍

浙江餘杭瑤山白玉龍。良渚文化。玉龍組成比較特別,由四個同向龍首圍成一個鐲形。龍首分佈均勻地淺凸於鐲面上。嘴、眼、耳淺浮雕狀,龍角、牙齒等一些細部用陰線勾勒。發掘報告描述它“眼和牙近似水牛或鹿,鼻如豬,角與耳非牛非鹿,似爲各種動物的結合圖形。……平面加一個側面進行斜向觀察,其形態和傳統觀念龍形頗爲近似,……環曲的鐲身,或可視作龍體的象徵”。此類龍形,在浙江反山、瑤山等遺址出土的璜、柱形器、山字形器管和小玉璧上多有發現。扁長吻,縮頸俯伏,面額仰天的身姿酷似一條淺潛水下,僅浮露鼻眼,隨時準備獵取小動物的鱷魚的形象。一排整齊犀利的牙齒,更是這一水中獵手的生動寫照。

湖南澧縣孫家崗的玉龍。龍山文化。扁簿狀,鏤刻透雕而成。頭頂有高聳華麗的角狀裝飾,腹下有雕鏤逼真的龍腳(這恐怕是已知玉龍中最早發現龍腳的例子)。但蜷曲的主體,仍隱約能見“C”字形狀。長吻、圓眼等獨特的造型,同樣具有鱷魚的體態特徵。[25]

湖北天門肖家屋脊玦形玉龍石家河文化。外形極似紅山文化“C”字形玉龍,只是頭形不似紅山豬、熊、馬首形,而略與鱷接近。

以上諸玉龍,都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典型玉龍。從動物學角度分析,主要是馬、熊、牛、鱷幾種,特徵清晰,種類明確。

內蒙古地區廣袤的大草原,在那裡的動物主要就是牛羊與馬。而馬是其中最有靈性的動物,風馳電掣般的速度和巨大的承載力等,是最受牧民寵愛而賴以生存(耕作、運輸、坐騎、甚至果腹等)的牲畜。他們把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夥伴,虛幻成神通廣大的龍的形象-長鬣飛揚的三星他拉碧玉龍,合情合理。

遼寧建平白玉熊龍,形象爲熊,熊的力量和其在當地動物中的霸王地位,也是令人敬畏的。將其虛幻神化成龍的形象,也是完全可能的。

浙江餘杭瑤山白玉龍

浙江餘杭瑤山白玉龍

至於安徽凌家灘玉龍爲牛首形,據瞭解,水牛在這一帶,不久前還是農家的主要畜力,也是當地農民幾千年賴以生存的動物,即使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人民**,也曾多次發佈公告,嚴禁宰割耕牛,足見牛在當地人民生活中佔據過多麼重要的地位。凌家灘先民把這一具有神奇般力量,對農業豐產作出極大貢獻的水牛,虛幻神化爲龍的形象,順理成章。[25]

內蒙古地區廣袤的大草原,在那裡的動物主要就是牛羊與馬。而馬是其中最有靈性的動物,風馳電掣般的速度和巨大的承載力等,是最受牧民寵愛而賴以生存(耕作、運輸、坐騎、甚至果腹等)的牲畜。他們把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夥伴,虛幻成神通廣大的龍的形象-長鬣飛揚的三星他拉碧玉龍,合情合理。

遼寧建平白玉熊龍,形象爲熊,熊的力量和其在當地動物中的霸王地位,也是令人敬畏的。將其虛幻神化成龍的形象,也是完全可能的。

浙江餘杭瑤山白玉龍

至於安徽凌家灘玉龍爲牛首形,據瞭解,水牛在這一帶,不久前還是農家的主要畜力,也是當地農民幾千年賴以生存的動物,即使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人民**,也曾多次發佈公告,嚴禁宰割耕牛,足見牛在當地人民生活中佔據過多麼重要的地位。凌家灘先民把這一具有神奇般力量,對農業豐產作出極大貢獻的水牛,虛幻神化爲龍的形象,順理成章。[25]

浙江餘杭瑤山白玉龍、湖南澧縣孫家崗白玉龍、湖北天門肖家屋脊玦形龍,頭形都似鱷魚,而鱷魚也正是長江流域及江南水鄉地帶常見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動物。有人分析認爲,鱷魚總是在冬眠之後在春天破穴決堤造成水災,人們也往往在這個時候看到了鱷魚出沒在波濤滾滾之中,便以爲鱷魚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使人們逐漸由鱷產生了龍神的形象和崇拜。

繁多的龍型,特別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玉龍各有祖形的現象,說明龍的產生其實是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時當地氏族先民所尊崇、敬畏的某種動物直接相關,與當時當地生存的動物種羣有關。如鱷應該在江河沼澤的江浙湘鄂地區,而不應該出現在遼西的山區和茫茫無際的大草原上;馬的蹤跡至今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中沒有發現……這種與當時當地先民的尊重物緊密相連的特殊的造龍現象,直至以後仍會導致另類新龍的產生。如商代人首雙角龍紋青銅盉,漢代馬王堆帛畫上的人形龍,江蘇丹徒丁卯橋唐代鎏金銀盆上的魚龍等等。其中人形龍的出現,說明受到尊崇、仰慕的首領、英雄人物等,同樣可以成龍。這一現象即使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仍能產生其不可思議的影響。總而言之,這種奇妙的、唯“龍的傳人”獨具的“龍”化的意識行爲,實質就是將這種動物或人予以“神”化的過程。[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