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僉和羅憲也是聰明人,當劉胤把所有的利害擺到桌面上的時候,他們也明白了劉胤的真正用意,所謂置之於死地而後生,劉胤的計劃雖然狂妄大膽到了極致,但卻是蜀軍目前一個不二選擇(最後的三國790章)。)
在晉中與匈奴決戰,這絕對是行不通的,不光是此舉正中劉淵的下懷,更重要的是,蜀軍現在根本就沒有決戰的本錢,那怕就是慘勝的結果,都是蜀軍所不可接受的。劉淵除了這二十萬的人馬之外,還有別的軍隊,而蜀軍將十三萬人拼光了,可就是真光了,就如同輸光了賭徒一樣,再也沒有了翻本的機會。
退兵河西,這更是讓所有蜀軍將士都不可能接受的一個結果,沒有人願意將自己辛苦勞作的成果白白地葬送掉,蜀軍爲了東渡作戰,籌劃了很長的時間,費了許多的人力物力,更有許多的蜀軍將士血灑河東土地,凡此種種,又豈肯輕易棄之?
東進之策,看似一條不歸路,但細細地品來,未嘗不是蜀軍的一個新出路,數百萬的漢人百姓如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如果蜀軍以解救天下蒼生爲旗號,一定可以贏得漢人百姓的擁戴,有百萬民衆支持的基礎,蜀軍在中原大地上必將會開創出一個新局面來。
興復漢室自蜀漢建立之初就提出的口號,這個口號激勵着一代代的蜀漢人爲了這個目標而奮進,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終生念念不忘的,就是興復漢室。
但現實的殘酷讓理想變成了夢想,興復漢室成爲了一個遙不可及的事,傅僉和羅憲做爲碩果僅存的夢想執行人,直到蜀漢政權行將傾覆,都還爲之不惚地努力過。
而劉胤卻是將這個夢想一步步地變成現實的人,進取關中,坐擁雍涼,興復漢室已經不再是一個空話,而成爲了可以摸得着看得見的目標。
此番蜀軍東渡,更是帶着強烈的興復漢室的意圖,每一個蜀軍將士肩上的榮譽感和使命感都沒有象今天這樣強烈,如果無功而返或者是敗仗而歸,那對蜀軍的軍心士氣的打擊必然是極爲沉重的。
繼續東進,無疑將會延續蜀軍的氣勢,在界休之戰,永安軍可以在敵人的重重圍困下,不屈不撓,視死如歸,打出了蜀軍的英雄氣概來。如果整個的蜀軍都可以發揚出永安的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精神來,那麼再大的困難,也沒有克服不了的,再險峻的山峰,他們也一樣可以征服。
最終,傅僉和羅憲都同意了劉胤的計劃,東進策略在蜀軍三巨頭的協商下,很快地確定了下來。
劉胤沒有召集更多的將領和謀士來參與決斷,因爲匈奴人已經逼得很近了,時間上面已經不容許他再做更多的等待了,更何況這樣高風險的計劃,受到阻力一定相當地大,光是討論和爭吵就已經將戰機給延誤了,一旦匈奴人完成了合圍,別說是東進了,就連西撤恐怕都要成爲奢望,蜀軍很可能會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被迫地參與到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決戰之中。
這樣的結果,自然是劉胤不願意看到的,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個時候,任何的一點優柔寡斷都可能是致命的,所以劉胤只是說服了傅僉和羅憲,便原則上通過了東進的計劃方案。
在這個計劃方案中,蜀軍將會兵分爲三路。一路北上,將由傅僉來指揮,左軍團的五個軍將會進軍新興郡、雁門郡;一路東進,將由羅憲來指揮,右軍團的五個軍將會進軍冀州常山、中山諸郡;一路南下,將由劉胤來指揮,中軍團的三個軍將會進軍上黨郡,河東郡。
如此的分兵計劃,也是劉胤仔細考慮的結果,幷州北部多山,最是適合蜀軍步兵軍團的行動,劉胤令傅僉率左軍團的五個步兵軍進軍新興、雁門郡,便以準備建立以五臺山中心的雁北根據地。山地作戰是蜀軍的強項,而以五臺山爲中心的雁北地區無疑將是蜀軍縱橫馳騁、盡展長處的舞臺。
而從目前胡人兵力分佈來看,新興郡和雁門郡幾乎是胡人力量最爲薄弱的地方,儘管蜀軍進入到雁北之後,匈奴人晉陽駐軍肯定會抽調出一批來進剿,但只要在左軍團在大山深處站穩腿跟,局面便很快可以打開。
羅憲率領右軍團五個騎軍進入冀州,則是考慮到冀州以平原爲主,最適合騎兵進行大規模的作戰。但比起北路來,匈奴在冀州一派駐着不少的兵馬,使右軍團將要承受更多的壓力。
不過壓力有,但機會更大,晉軍在冀州戰場一直與匈奴人相爭不下,悍將文鴦現爲冀州刺史,如果羅憲進入冀州之後,能和文鴦搞好關係的話,東路的局面便好形勢一片大好。
剩下的南路,則是比較困難的一路,且不說劉淵的主力部隊很可能回兵上黨,單單就是上黨境內和河內一帶的羯人、氐人等部,就是劉胤所不容易對付的。
但是上黨又是至關重要的一路,它北接晉陽,西連河東,南通河內,是進取中原最爲重要的一個支點,而且上黨對於劉淵而言非常的重要,是聯結晉陽和河內前線的一條重要的補給通道,一切這條通道被掐斷,整個進入河內的胡人軍隊將陷入絕地。
所以劉胤進軍上黨,等同於火中取栗,可以威脅到匈奴人的腹裡要地,同時可以有力地支援北路和東路,讓匈奴人無瑕顧及,其意義最爲重大。
傅僉和羅憲當即表示反對,認爲南下一路太過兇險,不應由劉胤直接率領,他們兩個都爭着前往上黨來頂替劉胤,畢竟劉胤是整個蜀軍之魂,萬萬容不得有失。
不過劉胤堅持己見,南下上黨再困難也比不過當年過雪山草地,而且北路和東路同樣重要,非得傅僉和羅憲前自前往主持,劉胤竭力地說服了傅羅二人,三路出兵的計劃最終得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