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稍後兩點左右更正,請多包涵…………………,恨得不生啖其肉,挫骨揚灰,但河內的戰事膠着,劉淵一時也無法抽身出來,親自來報殺父之仇,所以劉淵暫時強壓着復仇之火,以大局爲重,沒有調軍隊回援。鄉·村·暁·說·網
但幷州戰局的發展讓劉淵也坐臥針氈,蜀軍在拿下左國城後,一路高歌猛進,攻佔婁煩,打得劉延年潰不成軍,而且一直把手伸到了晉中平原。
晉中平原可是匈奴人的老巢所在,自從匈奴內遷到幷州以後,就一直居住在汾水河畔,幾十年來的經營,形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後方基地,此番劉淵起事,依仗的基礎就是汾水兩岸匈奴五部的勢力。
如今劉胤的軍隊已經進佔了梗陽,等於是在匈奴人的根據地上打入了一個楔子,這根肉中之刺讓遠在河內的劉淵也感受到了切膚之痛。
劉淵從一開始,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對付晉國的上面,他壓根兒沒有將劉胤視着潛在危險,雖然劉胤在關中聲勢極大,但畢竟隔着黃河,井水不犯河水,雙方一直相安無事。
但出乎劉淵意料的是,劉胤竟然首先打破僵局,從軍渡渡過黃河,向匈奴發起了進攻,按理說,蜀國的頭號大敵應該是晉國纔對,如今匈奴和晉國之間打得火熱朝天,劉胤只需從潼關或武關進軍,便可以輕易地收穫巨大的利益,但劉胤竟然會捨本求末,捨近求遠,一意與匈奴爲敵,,劉淵想不通劉胤爲什麼會這麼做,完全不符合邏輯啊。看最快章節就上 鄉 村 小 說 網 xiāng cūn xiǎo shuō.cóm
可不管怎麼說,蜀軍打了家門口,匈奴人必須要迎戰了,晉陽的得失關係到匈奴的立國之本,萬萬是容不得有失的,劉淵只能是放棄了在河內的攻勢,抽調出一部分的兵力來,從壺口關殺了回來。
劉淵攜十萬之衆,從屯留向界休撲來。
爲了募集糧草,羅襲的永安軍已經從梗陽南下,到達了界休,與劉淵北上的軍隊打了一個遭遇戰。
匈奴人大部分都是騎兵,速度極快,當羅襲接到稟報的時候,匈奴軍距離永安軍也只有二十里之遙了。
永安軍全部是步兵,如果此刻撤離的話,肯定是跑不過匈奴騎兵的,不過羅襲早有準備,他下令排出偏廂車陣,用來抵禦匈奴人的襲擊。
經過幾次戰爭,蜀軍對偏廂車陣的運用已經到了極爲嫺熟的地步,步兵對陣騎兵,也早已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慌亂,偏廂車陣可以有效的抵禦騎兵的進攻,早已是步兵的一種共識了,歷次的交戰,偏廂車都曾發揮過無與倫比的作用,無論是禿髮樹機能的河西鮮卑還是齊萬年的氐人,都有在偏廂車面前吃盡過苦頭。
所以羅襲得知匈奴人的騎兵殺來的時候,第一個需要準備的就是一輛輛的偏廂車,羅襲挑選取了一處地勢較高且比較平緩的地方,步兵結陣以待,偏廂車環立四周,圍成一圈。
羅襲顯得相當地自信,曾經戰鬥的經驗告訴他,匈奴人的騎兵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在偏廂車的面前,他們一樣要撞一個頭破血流。
匈奴人的前部先鋒是呼延朗,他立功心切,親自率軍衝在最前面,剛過界休綿山,就瞧見前面的一處平川之上,發現了大隊的蜀軍,遠遠望去,蜀軍的人馬皆是步兵,早已是列好陣式,嚴陣以待。
呼延朗壓根兒就沒有把步兵放在眼裡,在他看來,強大的匈奴騎兵足可以輕易地將蜀人的步兵給碾壓掉,至於蜀軍排出的那些個看起來很象是輜重車的那種車輛,呼延朗根本就沒在在乎過,騎兵的強悍衝擊力,可以摧垮一切攔阻在他們面前的目標。
呼延朗一聲令下,匈奴騎兵便是一溜煙地發起了進攻之勢,千騎突進,萬馬奔騰,氣吞河山,匈奴騎兵前進時所激盪起來的塵煙,直衝宵鬥。
羅襲騎在馬上,看着匈奴人氣勢洶洶地衝了上來,微微地一笑,下令全軍進入戰鬥狀態,全力迎敵。
匈奴騎兵呼嘯着衝向了偏廂車,但還沒有等他們突破到近前,偏廂車的後面就已經是亂箭齊發了,暴雨一般傾瀉而至的箭雨,讓匈奴騎兵是紛紛中箭,摔得人仰馬翻。
受到打擊的匈奴騎兵並沒有喪失衝鋒的信念,在他們看來,這點挫折根本就算不得什麼,遠程攻擊上蜀軍弓箭兵似乎要佔到一點便宜,但騎兵的速度極快,進入到蜀軍的射程之後,蜀軍充其量也只能射出兩三支箭來,這麼一點傷亡代價匈奴騎兵還是承受了的,他們個個摩拳擦掌,就等着衝破蜀軍的陣地,殺入陣中,大殺四方了。
一旦被匈奴騎兵完成突破,那完全將是一場單方面的屠殺,冒着箭雨前進的匈奴個個期冀着狼入羊羣的那種感覺,殺氣在他們身上瀰漫着,隨着雙方短兵相接的開始,匈奴騎兵集體地亢奮叫着,聲勢凜然。
但撞到了偏廂車的木板上之後,呼延朗才意識到撞到了鐵板上,那些個偏廂車個個堅固無比,匈奴騎兵的衝擊力已經是很強悍了,但撞到了偏廂車上,戰馬和騎兵都已經是骨頭碎裂了,可那些木板竟然是毫髮無損。
呼延朗不禁是倒吸了一口涼氣,一匹匈奴戰馬高速奔馳產來出來的巨大的衝擊力,那是相當可怕的,但蜀軍排出來的那些奇怪戰車竟然能將匈奴騎兵擋在陣外,太令人匪意所思了。
第一輪的攻擊之中,匈奴人就損失了數百匹的戰馬,不過這並沒有動搖呼延朗有決心,在第二波的進攻潮中,呼延朗調動了更多的騎兵,發動了更爲猛烈的攻勢。
但毫無意外,呼延朗又一次地失敗了,折損了更多的人馬,讓呼延朗去見劉淵的時候,低着頭,一直也沒敢再招起頭來。
“末將無能,請大王責罰。”呼延朗面帶愧色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