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看到了虎頭湛金,那塵封在他心底六十年的往事頓時襲上了心頭。1357924?dΔ 那一年,隴西兵禍連天,被曹操在渭水打敗的馬捲土重來,這一次,馬帶來的是羌戎這些異族胡人,他們到達隴西之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這完完全全地是一個亂世,年僅十三歲的姜維,親眼目睹了羌戎這些胡人的殘暴,也親眼目睹了身爲郡功曹的父親姜冏爲了保護刺史韋康親自斷後慘死在馬下的過程。那時的姜維,還只是一個羸弱的少年,眼睜睜地看着父親慘死,卻無能爲力,他什麼都做不了,淚流乾了,只能把仇恨的種子埋藏在了心中。
父親死後,十三歲的姜維毅然要求從軍,他知道,想要報這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他只有投身軍旅,加入到魏軍的行列之中,他纔有機會親自來手刃仇人,一雪仇怨。
朝廷爲了撫卹烈士遺孤,破例地准許連志學之年都未到的姜維加入軍旅,並封其爲中郎、天水郡參軍。
姜維懷一顆強烈的復仇之心,投筆從戎,他渴望着能夠統領大軍,征伐蜀國,親自來手刃仇人。但現實卻總是殘酷的,姜維寒門出身,想要在士家豪族林立的魏國出人頭地,機會是何其地渺茫,從他任職天水郡參軍之後,直到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北伐中原之時,十四個的光蔭過去了,姜維也依然還是郡參軍,不升不降。
而且姜維也知道了,殺父仇人馬已經在五年前去世了,這樣的結果,讓姜維是無比的失落。但仇恨的種子一旦種下,又豈是可以輕易消除的,縱然馬已經不在了,但他還有兒女,還有後人,父債子償,天經地義。姜維並沒有因爲馬已死就放棄仇怨,他的仇恨反而是更加地熾烈,更加地迫切,他絕不容許他的仇人可以一個個就這樣壽終正寢,安享餘年。
但憑藉着現在的地位,姜維想要報仇,那可是勢比登天,他就連蜀國的邊境都無法踏入,連仇人的面都見不到,想要報仇,談何容易。
但現實給了他一個機會,諸葛亮賞識他的才華,設下離間計,迫使他與天水太守馬遵決裂。如果姜維是象他父親姜冏一樣的烈士,必然是要爲國盡忠,誓死不降的。
但姜維卻似乎通過這個機會,尋找到了一個報仇的機會,只要進入到了蜀國內部,他就有可能接觸到了馬的後人,他便有機會來複仇了。
當時,姜維的心情是複雜的,他不想放棄這千截難逢的機會,但卻要揹負投敵叛國的罪名,如果他真的投降蜀國的話,父親的一世英名必然會付之東流,他們姜家,也將會被人唾棄爲叛國逆賊。
可爲了復仇,姜維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一條被人唾棄的被人戳脊梁骨的道路,他不知道自己這麼做到底值不值的,但現在的他,已經是回不了頭了。
至於姜維以後在蜀國的地位,由於受到諸葛亮的器重和賞識,自然是節節高升,甚至後來官拜大將軍,成爲蜀漢第一朝臣。
要說姜維在魏國爲官十幾年,但卻談不任何的感情,甚至心中頗多怨念——十四年一如既往地做一個位卑職低的郡吏,如果說是一個安貧樂道的平庸之人,或許已經是滿足了,但姜維是何人,那是心懷錦鏽有鯤鵬之志的人,又豈是池之中之物,魏國如何待他,視他爲草芥,他又何須留戀故國,以魏臣自居?
所以姜維投蜀之後,也就徹徹底底地忘記了他是魏國人,秉承諸葛亮的遺志,一次次北伐中原,爲興復漢室而竭心盡力。
但唯一讓姜維無法忘記的,就是那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馬雖死,但當年參與圍殺姜冏的馬岱還在,馬尚還有一對兒子在蜀國,只要他們一息尚存,姜維就寢食難安。
馬岱因爲刺殺魏延有功,晉升爲平北將軍,而那一年,姜維也僅僅只是輔漢將軍,地位和馬岱相當。但殺一個人,與地位的高低無關,馬岱壓根兒就不知道姜維是衝着他來的,對他是全無防備,反倒覺得他們都是出身於雍涼,算得上是同鄉了,在派系林立的蜀漢朝廷之中,他們比較孤立,因而馬岱和姜維走得比較近。
馬岱就這樣悄無聲息的死了,對於陰鷙的姜維而言,想要暗殺一個人,他至少也有一百種不爲人察覺的方法。姜維第一步的復仇行動,成功了。
而後,姜維又設計毒殺了馬的幼子馬承,造成其早夭的假象,徹底地讓馬絕了後。
殺掉了馬岱和馬承之後,姜維的大仇也算是報了,馬唯一的女兒嫁給了安平王劉理,就算姜維還有殺她的想法,但畢竟是皇族中人,姜維還是有所顧忌的,而且安平王府戒備森嚴,想要動手,也非易事,所以這段仇怨也似乎告一段落了。
直到姜維後來看到了劉胤,那酷似馬的容顏讓姜維心中塵封的仇怨再一次地沸騰起來,這也是姜維當初對劉胤相當冷淡的原因。
從劉胤的身上,姜維看到了馬的影子,這幾乎讓姜維瘋狂了起來,畢竟劉胤的身上,也流淌着馬的血液,這是姜維所無法容忍的,就算劉胤是後主劉禪的侄兒,那也阻擋不了姜維的那一顆復仇之心。
更何況,劉胤的地位於日漸漲,到現在官居大司馬,甚至都凌駕到了他姜維的頭上,這幾乎是讓姜維所無法容忍的,新仇舊恨一時之間全部涌上了他的心頭,姜維心中的執念變得更加地強烈。
他要復仇,他要每個身上流淌着馬血液的人,不得善終,手刃仇人的那種快感,姜維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此番的兵變開陽門,表面是擁立劉恂登上皇位,但實則卻是姜維和劉胤的一場面對面較量,這裡面不光有權力之爭,還有一段說不清的恩怨糾纏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