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偷渡(下)

PS:慣例兩點更正,請稍後………………………………………

但如果敵人在對岸集結重兵嚴防死守的話,那麼搶灘登陸就會變得相當地困難。

所以這次的渡河行動,必須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覺,纔有成功的可能。

根據目前掌握的情報來看,匈奴人的主戰場,已經轉移到了冀州和河內一帶,留在幷州的兵力,已經不太多了,而目前防守軍渡一帶的匈奴兵,只有千餘人左右,這無疑讓蜀軍的渡河成功率,有大大地提升。

而且匈奴人是沿河佈防,一千多人要守幾十裡的河段,兵力更是分散,單說軍渡這個渡口上,匈奴人常駐的,不過才兩百多人。

很顯然,匈奴人對來自河西的威脅並不太看重,齊萬年東渡之時,蜀軍趁勢東進,兵抵黃河邊,這倒讓匈奴人稍微地緊張了一些,生怕蜀軍繼續追擊而跨過黃河,於是集結重兵在黃河東岸嚴陣以待,加上剛剛渡河的齊萬年等部,在黃河東岸,至少結集了十幾萬的大軍。

不過隨着蜀軍的南撤,黃河兩岸的形勢也陡然地緩和了下來,齊萬年等人的部隊被調往了河內郡,匈奴也撤防黃河東岸,只留下了少部分的軍隊在此駐防。

或許劉淵也十分迷信黃河天險的作用,認爲劉胤不可能跨過黃河進攻幷州,從戰略上分析,跨界作戰,那是要有龐大而雄厚的後勤保障來支持的,現在蜀軍尚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劉淵認爲蜀軍短時間內不可能東渡黃河的。

劉淵將其主要的兵力都集中在了冀州和河內,這裡纔是他的主戰場,至於幷州,劉淵當然也沒有鬆懈,他在左國城留駐軍隊五萬人,就是爲了防止蜀軍從背後的襲擊。

留守左國城的統帥是左獨鹿王劉延年,他不光是擔負着整個黃河沿線的防務,而且還得護衛左國城的安全,漢王劉豹的王宮便在左國城內。

劉延年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軍隊都派到黃河沿線上,他只是在軍渡附近的幾十裡河段上,派駐了一支千人隊,密切地關注着對岸的情況,一旦發現蜀軍有大規模東渡的計劃,便立刻向左國城稟報,劉延年會隨時派出大軍增援。

爲了加強黃河沿岸的防禦力度,匈奴人除了在黃河東岸加固防禦工事之外,還焚燬了沿岸的所有渡船和漁船,並下令片木不得下水,一旦發現有漁民或船工下水,一律以通敵罪論處,格殺勿論。

劉延年認爲這樣的佈防很安全,蜀軍如果想渡河,至少也得在西岸排鋪開大軍來,並做好渡河的準備,比如準備渡船或搭建浮橋,而這些準備事宜甚至少也得需要好多天才會完成,而劉延年一旦得到蜀軍集結的信息,便會從左國城發兵救援,左國城距離黃河渡口也不過才百十來裡,也一兩天的路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趕不過去。

有着這樣的安排和佈署,劉延年就不必呆在黃河邊喝西北風了,而是可以舒舒服服地呆在左國城養精蓄銳。爲了保證絕對的安全,與渡口方向的聯絡每天一次,如果聯絡一旦中斷,那就意味着黃河渡口那邊有事發生,劉延年會在第一時間內派兵出發前往渡口。這樣的佈署幾乎是萬無一失,劉延年絲毫不用擔心會出什麼意外。

劉胤自然對匈奴人的佈署瞭如指掌,他在行動之前,早就派出了斥侯潛入到了幷州境內,進行了詳細的偵察,掌握了第一手的資料。

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儘管表面看起來,匈奴人在黃河沿線的兵力防守極爲薄弱,但有着左國城隨時可以增援的五萬人馬,想要從軍渡跨越黃河,難度絕不是一般的大。

想要渡河成功,首先需要做到的一點就是不能驚動左國城的劉延年,一旦匈奴人大軍增援而至,封鎖住渡口,渡河行動便很可能夭折。

綜上考慮,這次的渡河行動只能是偷襲,派出一支精悍的小股部隊偷渡黃河,首先搶佔一個有利的灘頭陣地,爲大部隊渡河創造有利的條件。

爲了不引起匈奴人的警覺,三個軍團在向軍渡靠攏的時候採用分批前往的方式,並儘可能地採用潛行,避免被匈奴的人密探所發現。

不過有利的條件是匈奴人對黃河的封鎖不但隔絕了蜀軍渡河的可能,而且對他自己派出斥侯對對岸進行偵察創造了不利的條件,劉胤爲了封鎖西岸的消息,早已派出斥侯部隊,進行反斥侯作戰,將匈奴人向西岸進行滲透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現在東岸的匈奴後除了告目測之外,很難掌握蜀軍的行蹤,蜀軍只要偃旗息鼓,保持與黃河十里的距離,匈奴人就很難發現他們的行蹤了。

至於這個先遣渡河小分隊,毫無懸念的還是由阿堅來指揮。

現在蜀軍這邊幾乎所有的特種作戰,都是由阿堅來指揮完成的,阿堅擔任劉胤親衛隊長的同時,也漸漸成爲了特戰隊的統領,每次執行強難度的特戰任務,都離不開阿堅的身影。

這次的行動,阿堅依然是當仁不讓。

阿堅挑選了一支精通水性的百人隊,帶齊了裝備,從臨晉秘密地出發,向軍渡方向挺進。

原本阿堅的隊伍是騎馬前進的,到達了距離軍渡十里的地方,阿堅果斷地棄馬步行了,畢竟戰馬是一種動物,遇到意外的情況之時會驚恐地吼叫,很容易引起對岸匈奴守軍的注意,這樣一來就會破壞偷渡行動。

所幸十里的路程並不太遙遠,阿堅所挑選出來的又都是精兵悍卒,個個身手不弱,儘管得揹負很重的裝備武器,但他們依然動作很快,在天黑之前,就已經趕到了黃河岸邊。

第196章 爭論第564章 劉淵第34章 行刺第486章 間諜赤鷹第115章 求人不如求己第1345章 遷都之議第130章 動手第1117章 夏侯鹹回家第179章 武昌第573章 勸說第395章 協防陳倉第168章 真正的較量第1033章 三道詔書(二)第1036章 三道詔書(五)第620章 打柴溝之戰(上)第382章 街亭之戰(十一)第858章 兩害相較取其輕第94章 葫蘆第349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433章 杯具的胡世第146章 算計第987章 楔形戰陣第1267章 兵渡馬訾水第1042章 賈充的末路(中)第273章 愚蠢透頂第477章 朝廷來使第1160章 大戰虎牢關(三)第363章 落網第343章 堅守襄武城第439章 老將柳隱第371章 庸才還是蠢才第870章 功過相抵第314章 重要的情報第772章 劉豹命殞第1349章 清君側第836章 忿恨第931章 任爾三路來,我只一路去第205章 遺體第1009章 羊腸阪第691章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280章 三國混戰第1074章 雪上加霜第981章 火速馳援第887章 抱犢山第1258章 大敗而歸第1001章 見死不救第467章 打土豪第953章 激戰葦澤關(中)第848章 借道第991章 落荒而走第1034章 三道詔書(三)第478章 新任的雍州刺史第19章 墜崖第869章 又折呼延一將第597章 殺人越貨第1281章 搶灘登陸(續)第132章 自作孽,不可活第1087章 離情苦短第524章 開誠佈公第1113章 貪狼第1291章 強勢碾壓(上)第1355章 抗旨不遵第1132章 啓駕出宮第971章 底線第796章 以牙還牙第532章 議儲第511章 未見青松第949章 張良計,過牆梯第216章 各懷心思第198章 應敵之策第346章 反襲營第1091章 一擲千金第127章 鴻門宴第1254章 遼水之戰(上)第478章 新任的雍州刺史第1138章 冤有頭,債有主第165章 上殿受封第1308章 弒君(下)第309章 過草地(四)第6章 空谷幽蘭第1255章 遼水之戰(中)第908章 慕容鮮卑第765章 以百敵千第628章 節外生枝第181章 爭議第722章 還剩一個對手第1266章 逃往樂浪郡第121章 以退爲進第648章 天亡我也第346章 反襲營第523章 在商言商第931章 任爾三路來,我只一路去第1082章 北地王駕到第543章 千里迢迢,只爲她而來第1050章 將計就計第410章 漢中的消息第602章 副軍護軍第221章 陸抗的決擇第594章 繼續南下第96章 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