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南北之爭

望海園中與焦芳的一頓暢談,使得焦芳徹底的對周重歸心,開始竭盡全力的輔佐周重完成大明未來的佈局,一時間焦芳的那些門人弟子全都開始從大明匯聚到雙嶼港,畢竟自從焦芳倒臺後,他們這些人的日子也不好過,甚至不少人受到牽連被罷官,只能回老家種地,現在終於有了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這讓他們如何不興奮?

看到越來越多的焦芳一系的人進入到總督府供職,這讓張彩也是十分心急,畢竟官場上本來就講究拉幫結派,無論他個人的能力再怎麼強,可若是沒有別人幫襯的話,那也根本成不了什麼事,所以他也開始召集自己以前的一些故舊,並且開始與焦芳一系的人開始競爭。

嚴格來說,張彩也算是焦芳的學生後進,當初張彩之所以能夠與劉謹相識,還多虧了焦芳的提攜與介紹,不過張彩這個人的野心很大,以前焦芳做首輔時,他就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所以張彩也早就自立門戶,以前門人弟子並不比焦芳少。

但是很可惜的是張彩以前的故舊大多都與劉謹有關,現在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能夠趕到雙嶼港的人實在不多,所以暫時無法與焦芳一系的人競爭,這也讓張彩憋着一口氣,開始拼命的在周重面前表現自己,希望能夠靠着自己壓倒焦芳一頭,這樣自己一方人少的缺點也就能夠得到彌補。

對於張彩的舉動和心思,周重都看在眼裡,甚至平心而論。張彩的確做的要比焦芳出色。畢竟焦芳的年紀實在太大了。許多事情都是力不從心,不過周重卻絲毫沒有提拔張彩的意思,因爲他知道像張彩這種人,只可以用其才,但卻絕對不能讓他得勢,否則他這個總督搞不好會被張彩架空,所以他對張彩的表現雖然給予了不少獎勵,但每次焦芳也都會得到同樣的獎勵。這使得張彩一心想要壓倒焦芳的打算屢次落空。

焦芳與張彩的到來使得周重身上的擔子一下子輕了大半,同時總督府的運轉也終於走上了正軌,他終於不用在政務上花費太多的精力,可以有時間多陪一下家人,順便更考慮一下自己在三個方向上對大明的佈局。

不過焦芳和張彩的到來也並不完全是好事,比如他們將自己的門人故吏也安排到總督府中,這就使得總督府裡的官吏被焦芳和張彩把持了近半,這可不是一件好事情,特別是焦芳和張彩都是北方人,他們對南方的官吏十分排斥。結果這也造成了總督府中南北官吏之間的對立,甚至已經發生了數次的小衝突。

說起南北之爭。這並不僅僅只在後世出現,其實在明朝時,南北之間的紛爭就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最先出現在官場上,當初朱元璋建立大明,收復了前宋失去的北方故地,這裡的漢人幾百年間受到無數的戰爭摧殘,特別是文明的傳承,更是元氣大傷,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北方讀書人的才學要比南方讀書人差一些,甚至有一次會試之時,錄取上榜的竟然全都是南方的舉子。

對於這種情況,明初的皇帝也是大爲苦惱,畢竟無論南人還是北人,他們都是大明的子民,若是朝堂上都是南方人做官,那對北方人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後來乾脆就設了南北兩榜,每次會試南北分開錄取,錄取的比例也經常變化,但一般來說總能保證南北雙方都能有人出仕爲官,後世高考的各個高校按比例在各省招生,也是向大明的這種科舉制度學習。

也正是有了這個南北分開考試,結果就使得官場上也就分爲南北兩派,南方官員與北方官員彼此看不順眼,甚至出現南方人出身的高官提拔南方人,北方人出身的高官提拔北方人的情況。而且總的來說,南方讀書人在學問上的確高出一疇,因此官場上總體來說還是南方人佔優。

比如當初的焦芳,就是飽受這種南北歧視之苦,本來以他年輕時的政績,早就可以進入京城爲官,可就是因爲幾位上官都是南方人,結果對他大加壓制,使得他是氣憤難平,這也使得焦芳在得勢後,對南方的官吏大加打壓,這也給他樹立了不少敵人,後來南方的讀書人對焦芳大加污衊,使得焦芳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初焦芳之所以與劉謹勾結在一起,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謹也是北方人,兩人在官場上同樣要面對龐大的南方官吏羣體,比如李東陽和謝遷等人,都是南方官員的代表,所以他們兩人就是天然的盟友。後來在焦芳倒臺之前,還特意提高了自己家鄉的士子錄取比例,結果這也成爲了後來南方官員攻擊他的一個藉口。

可以說官場上的南北之爭由來以久,大到朝堂上的高官,小到州府之下的官吏,都存在這種南北官吏之爭,周重的總督府自然也不例外,以前他手下的官吏大都是從寧波及附近調集而來,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北方來的官吏幾乎寥寥無幾,因此自然也形不成爭鬥。

不過隨着焦芳與張彩的到來,使得北方官吏聲勢大振,一點點的開始控制總督府的大部分權力,這自然使得南方官吏大爲不滿,比如像身爲布政使的楊統,他就是南方官員的代表,不過他的官職雖然比焦芳和張彩要高,但是在能力和聲望上卻遠遠無法與焦芳和張彩相比,結果總督府內的南方官吏很快就被北方官吏壓在下風,一時間動彈不得。

對於總督府內的這種南北之爭,周重也十分糾結,他上一世是北方人,但後來卻在南方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至於這一世,他從小生活在南方,但卻是正德的親弟弟,所以也算是北方人,這讓他根本不知道要幫誰,另外他對於這種地域之爭,一向都是十分的反對,畢竟大家都是大明的官員,根本沒必要爲這種小事爭執。

可惜周重雖然覺得南北之爭是小事,但是焦芳和楊統他們卻不這麼看,特別是焦芳,因爲以前受過南方官員的不公正待遇,這使得他對南方官員十分敵視,甚至若不是周重地位太高的話,恐怕他會連周重一起敵視,所以這種南北官員之爭的矛盾很難化解。

周重不可能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手下內鬥,而且還是一方佔據着絕對優勢,畢竟焦芳和張彩在這一點上處於同一戰線,結果總督府內的南方官吏是節節敗退,已經有幾個官吏開始頂不住向周重上交了辭呈了,雖然現在被周重暫且安撫下來,但長久下去也不是辦法。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周重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平衡總督府內的南北官吏勢力,換句話說,就是要引進一個或幾個能夠與焦芳和張彩相抗衡的南方官員,不過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能夠與焦芳和張彩相抗衡的官員,大部分都是朝堂上位高權重之輩,根本不可能屈節來他這個總督府裡任職。

不過這也不是絕對,比如有一些歷史上才能卓著,但現在卻還聲名不顯的人,這些人都是周重眼中的潛力股,就算是他們還沒有特別大的聲望,但這些人既然能夠在青史上留名,自然都不是易與之輩,至少與焦芳和張彩爭鋒應該不成問題。

出身南方,而且又在歷史上才能卓著,最難得的還要是現在聲名不顯,這樣的人才周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王陽明,這位創立了心學,在儒家學說中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立的人物,可以說是整個大明最爲耀眼人物,縱觀中原上下五千年歷史,也就只出了這麼一個王陽明,而且還是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甚至整個大明都因爲王陽光而變得光彩奪目,對於這樣的人,周重自然一直銘記在心。

說起來當初周重剛剛出任四海總督時,就想通過正德把王陽光調到自己手下任職,畢竟王陽光可不僅僅是一個思想家和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軍事家,他從小就熟讀兵書,而且一直在兵部任職,若是能有王陽明這樣的人物相助,他打敗葡萄牙人也更有把握一些。

不過後來周重經過認真考慮後,還是決定暫時不去驚動王陽明,因爲當時王陽明因爲得罪劉謹,結果被貶到龍場任職,也就是在那裡,他領悟了自己道,也就是後來的心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周重生怕擔心自己的到來打擾到王陽明悟道,所以這才忍耐下來,畢竟王陽明與唐伯虎不同,他可以改變唐伯虎的人生軌跡,使得世上少了一個絕世的畫家,但卻多了一個經世爲民的官員,這在周重看來還是官員更加實用。但是王陽明的心學卻足以改變世人的思想,特別是大明那些讀書人的思想,雖然周重沒有資格評判這種改變是好是壞,但卻知道這代表着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認識與思考,甚至可以影響到未來歷史的走向。(……)

第199章 海賊遇上山賊第297章 盛大的婚禮第454章 釜底抽薪第480章 應州之戰(下)第122章 中介與保險第398章 南北之爭第379章 朝鮮五大勢力第199章 海賊遇上山賊第43章 不告而別第129章 吳山的主動接近第275章 驚見唐伯虎第33章 變壞事爲好事第152章 劉謹倒臺第515章 遼東局勢第463章 困守總督府(上)第295章 訓練情況第275章 驚見唐伯虎第394章 不靠譜的正德第64章 南洋商會的危機第513章 官場殺戮第363章 最冷的冬天第118章 豹房內的朱厚照第284章 亡命天涯的齊彥名第132章 一張臭嘴第386章 朝鮮戰爭的帷幕第358章 張銳被俘第519章 年輕的蘇萊曼大帝第94章 一封書信第393章 倭國拉鋸戰第207章 找幫手第125章 吳山的真正身份第285章 過年守歲第177章 金文賢的懇求第417章 軍校建立第468章 達伽馬之死第460章 兵臨果阿第240章 內閣議事第295章 訓練情況第226章 白氏姐妹的往事(下)第396章 望海園(上)第420章 江彬入京第4章 再無瓜葛第21章 鄭經三人的資助第500章 大戰前夕第367章 出城訪友第212章 武器生意第202章 京都之行第83章 入股商會(上)第321章 底艙中的吳石第325章 宮廷秘聞第16章 收買人心第86章 扼殺在搖籃之中?第392章 朝鮮內附第147章 放血療法第447章 巧合第279章 請不來人第30章 災民來了(下)第522章 蘇伊士運河條約第243章 以功奪職第76章 與謝靈芸的複雜關係第104章 家中反應第73章 全羅商會的幕後黑手第383章 對李安良的試探第457章 戰前的馬六甲第485章 周重的禮物第375章 反悔第82章 潛在的威脅第33章 變壞事爲好事第478章 應州之戰(上)第361章 張銳的經歷(下)第290章 駐軍雙嶼港第50章 金瓶梅第218章 抵達京城第93章 哭笑不得的理由第197章 葡萄牙人的擴張(下)第328章 災民與殖民第34章 門外的血人第169章 重演倭寇之亂第238章 忽悠正德(下)第21章 鄭經三人的資助第348章 達伽馬和麥哲倫第395章 焦芳和張彩第14章 豐盛的晚餐第300章 葡萄牙人的圍困第515章 遼東局勢第371章 贖罪的大教長第430章 兇殘的倭人第266章 “熱火朝天”的定海衛第182章 去京城?第335章 怒斥李懌第519章 年輕的蘇萊曼大帝第5章 報應啊報應第347章 番薯的種植第368章 土地的問題第508章 李安良的報復第135章 李東陽的誤會第312章 黃家來人第15章 追狗的趙二第517章 冷酷者賽利姆第4章 再無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