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再次祝大家新年快樂!

一邊吃着,允熥對文垣道:“文垣,下午與父親一起出門,先後去了景川侯府、國子監、講武堂、城外的梅山鋼鐵廠與諸工坊,有什麼想說的?”

文垣剛要回答,就聽敏兒搶到:“下午爹爹又帶二弟出門了?”隨即大聲說道:“爹,你又不帶女兒出門!”

“敏兒,爹今天去的是各個衙門,沒法帶着你去。”允熥馬上解釋道。

敏兒將筷子放到一旁,正要說話,就聽熙瑤呵斥道:“敏兒,正在用膳,怎能將筷子放到桌子上!”

“娘,女兒錯了。”敏兒馬上認錯,將筷子拿起來要放到碗上;熙瑤又阻攔:“已經在桌子上撂過了,怎麼能再放在碗上!”伸手將筷子從她手裡拿過來,遞給身後服侍的宮女。宮女又拿了一雙新筷子放到敏兒碗旁邊的架子上。

允熥見此時氣氛有些沉悶,趕忙說笑幾句,重新讓氣氛變得好了起來,只是敏兒卻不敢再說話了。

允熥此時也顧不得她,繼續問文垣道:“下午你跟着父親一起出門,去了這麼多地方,可有什麼想說的?”

“爹,兒子去國子監,聽到那郎朗的讀書聲,覺得這裡的讀書氛圍很好,很想每天能夠在這樣的地方讀書。看着國子監的教導他們的先生,覺得這個先生教書的水準也很好,雖說不應該議論先生,但比教導兒子的先生要好一些。”

“不過國子監太冷了,即使在管着國子監的祭酒的公房內兒子仍然覺得有些冷,更不必提學生們的宿舍與課室了,兒子總覺得應當讓他們住的暖和一些。”文垣道。

“這個父親已經下了旨意,讓國子監儘快鋪設地龍。”允熥道。

“去講武堂,兒子覺得父親讓講武堂的武將讀書真的是好事。欒先生教書的時候說過:‘歷代的武將之所以不如文官可靠,就是不讀書所以忠義之心比不得文官,如今皇上讓武將們讀書,可讓他們知曉忠義,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事。’”

允熥皺了皺眉。文官之所以大多數時候比武將可靠,無非是因爲他們手裡沒兵造不了反而已,與是否讀書你說完全沒有關係也不對,但基本沒啥關係。

“之後父親帶着兒子去了梅山的工坊。父親,兒子斗膽想詢問父親,爲何對工匠這麼重視?”

“父親,雖然工匠們能夠造出有用的武器,但將士們持有何種武器並非是戰爭勝負的關鍵,最重要的乃是修德政。大軍征伐安南,安南的胡氏雖然用兵五六十萬,還有山川之險,但其乃謀朝篡位得到的王位,所以大臣皆不忠於其,使得很快爲大軍所敗,可見德政爲先。沒有必要如此重視工匠。”

“當然,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將士們也要能夠吃飽穿暖才行。”文垣又補充說道。

允熥在他提到‘德政’這兩個字的時候已經擡起頭來看向他,待他說完了話,問道:“這可是你自己想的?”

“父親,這是欒先生教導的,兒子覺得有道理,所以與父親說。”文垣道。

‘回頭一定要讓欒偉回家自己吃自己的!’允熥心想:‘你一個啓蒙教《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的先生,教導孩子這樣的話做什麼!’

心下將此事定下來,允熥卻並未馬上發表意見,而是讓文垣繼續說自己的想法。文垣繼續說道:“兒子聽侍衛們說在父親與鋼鐵工坊時與工人談論,許多工人家裡都是因爲欠了許多錢來到工坊做工,普通百姓真的是生活的太艱難了,家裡的積蓄一次動盪就會花光,朝廷應當對他們更好些。當百姓家中有了困難時,要讓官府減免賦稅。”

他並不知道更主要的原因是利錢很高,一年幹農活剩下的收成還不夠還利錢,所以他們不得不進工廠打工,但即使僅僅知道這些人因爲欠錢而來工廠打工也心裡覺得農民們生活的太苦了,心生憐憫。

待文垣將自己的想法都說完後,允熥對他說道:“文垣,欒先生說的有些道理,但並不完全。若是修德政就能打勝仗,那爲何宋會先被金國所敗,後被蒙元所滅?他們難道對待中原的百姓比宋國還要更好不成?”有能夠辯駁的道理,但什麼道理都不如直接舉出一個例子來。

“父親,兒子還沒有學到這裡。欒先生只是在教導《三字經》與《百家姓》的時候略說了說。”文垣忽然皺着小臉說道。

“父親忘了,聽到你說了這許多話,還以爲你現在的課程已經教到這裡了。你明日拿朕的這些話問欒偉,問問他可有什麼見解。”允熥道。

“是,父親。”文垣恭敬的答應。

“此外,對工匠的看法也有失偏頗。”允熥接着說道:“士農工商雖然四民分業,但都是爲朝廷效勞,只是士人對朝廷效勞較多,商人對朝廷效力較勞而已。”

“農爲國之本,若是農民一年不種地,百姓就要餓一年肚子;可工也十分重要,人們所用的針頭線腦,是鐵匠磨出來的,你們身上所穿的絲衣,是絲匠編織的,冬天取暖用的煤炭,是礦工從山中辛辛苦苦採出來的,若是沒有這些,普通百姓的生計也會十分艱難,所以工與農一般都是國家所必須,不可偏廢。”

“是,父親。”文垣又道。

“憐憫百姓當然是好事,但更要抓住問題的根本對症下藥,才能讓百姓真正受益。”允熥隨即舉了一個例子:“宋時王安石變法,實行募役法,看上去很好,但最後卻使得民怨沸騰。所以不能單單以免稅來處置。”

第1317章 金融改革——唐伯鶴的意見第457章 放鬆的年後第1472章 類比第993章 樣子第834章 多邦城——想啊想第27章 景隆之謀第1110章 伊吾慶功宴——被動與主動第605章 女子學校第1759章 開羅——爲什麼第1094章 僥倖逃脫的人第998章 撒馬爾罕城的決策——進兵路線第50章 老朱親口說要近期冊封皇太孫了第471章 二次出宮第96章 爺孫相處——第二次第343章 安王府第1258章 婚第212章 以一人敵一羣第685章 對蒙第746章 出巡兩廣——啓程第945章 在兩衛所第1703章 朱芳遠迎接天使第1378章 禮物第872章 繼續議事與南洋諸國的擔憂第1178章 安排第407章 德州之戰——生擒第1443章 對歐洲的謀劃—熱那亞的解釋和原因第605章 女子學校第969章 計算第933章 科學的開端續第1790章 工業時代——富裕人口做什麼第685章 對蒙第564章 吳王府第1276章 赦免和規矩第189章 各地的反應第1345章 漢洲攻略(十一)第1461章 常家的想法第1333章 漢洲攻略(五)第818章 戰安南——登陸第840章 升龍第111章 朝鮮之事第658章 攻緬——空虛的阿瓦城第314章 何榮與齊家第633章 出門第65章 充分準備第537章 盤算與算數第1264章 驚險第877章 胡朝的末路——誓言第1032章 最慘烈的一戰——守住了第872章 繼續議事與南洋諸國的擔憂第530章 找誰商量第238章 楊任來滬第478章 科舉改革(二)第591章 各自的上元節第1134章 甘州城之危第104章 魚之有水第1421章 大喜之極與大悲之極第502章 五城兵馬司第1733章 海盜們第1170章 調查第1789章 工業時代——文垣的爭論與差事第514章 偉大的管子第1072章 決戰——差不多了第219章 技術發明第1356章 南洋風雨——滿者伯夷國的結局第377章 兩地的變故(三)第428章 下線遁第1066章 決戰——開始第530章 找誰商量第882章 終於要解決這個久拖不決的案子了第477章 科舉改革(一)第1136章 上陣第1787章 工業時代——工會第500章 不大不小的動作準備第1230章 第一站周王府第1316章 金融改革——兌換第393章 徐州議事第1740章 偉大的航行(二)第755章 南巡——不要色目人!(五千字章節)第184章 醒來第1768章 繼續解釋爲什麼攻打埃及第322章 後續發展第274章 軍校改革第912章 對戰程朱理學(一)第799章 廣州人的反應再續第1079章 最後的圍殲戰(二)第1045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路上視察第977章 兩地第1166章 前所未有的重要事情第571章 朝鮮勞動力第855章 南定——前夜第1061章 決戰——阻攔第1240章 真正的學校——繼續解惑第1795章 文垣的太子妃第896章 我來也原來是這個身份第1314章 金融改革——貨幣兌換第1298章 薛熙揚的任用(五千字章節)第1502章 蘇州驚變——李家的決斷第1449章 印度攻略—命名全世界第1317章 金融改革——唐伯鶴的意見第922章 由此所引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