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胡朝的末路——壞消息

茂密的叢林中,數百人正在一條十分狹窄的小道中行走着。這條林間小道十分狹窄,只有一人寬,腳下泥土中不時冒出大大小小的石子,兩側就是茂密的叢林,簡直不能稱之爲道路。

雖然道路只有一人寬,但他們仍舊採用兩人並行的方式向前走着,並行的兩人外側的身子時不時就會剮蹭到旁邊的樹木。並且所有人還要小心翼翼的注意毒蛇猛獸:雖說這裡既然是村民常走的道路應該不會有什麼猛獸,但萬一呢?景陽岡上還能出現老虎呢,何況叢林?

這一行人走了沒多久就覺得十分疲憊,十分想要休息,正好此時前面出現一片空地,足以容納數百人的空地,這些人的首領下令休息,正在行軍的衆人馬上一屁股坐到地上,休息起來;有些人甚至躺了下來,絲毫不顧地上的螞蟻爬上他的身子。

其中看起來首領模樣的人也坐到地上,一名揹着行李的士兵將後背上的竹筐放到地上,這人就靠在竹筐上歇息。

歇息了一小會兒後,這人側頭問身旁的人道:“這裡離着清化城還有多遠?”

“陛下,大約還有二里地就是朱江,過了朱江向東,有個五六裡地就是清化。”

“從這裡到朱江的二里地也十分不好走,但過了朱江道兒就好走了,今天天黑之前一定能到達清化城。”他旁邊一個穿着輕便皮甲的人答道。

“這就好。”首領嘆道:“總算快到清化城了。這一天一夜的時間,朕實在太過勞累了。”

“並且清化城附近還有朕的親信部衆三萬,憑藉地利應該足以擋住追來的明軍。待朕到了清化城重整旗鼓,抵抗明軍。只可惜魏栻在明軍的追擊中陣亡。我大虞又少了一員大將。”

說話這人,雖然此時十分狼狽,但就是現在的安南國太上皇胡季犛。

在朱贊儀帶兵攻打南定城的前一天,胡季犛帶領數千兵馬從南定城撤退。當時胡季犛本欲撤到西都城,在西都城重整旗鼓。西都城還有他三萬部衆,即使這座城守不住,也要將兵馬錢糧帶到清化城,以圖繼續與明軍對抗。若是阮希周能夠堅守南定城不失,他就在清化城將各處的兵馬整頓完畢後帶兵北上,與阮希周裡應外合打敗圍攻南定的明軍。

可他不曾料想,朱贊儀帶兵僅僅攻打了南定城三天就打下了這座城。之後朱贊儀雖然自己留在了城裡預備定都之事,可仍舊派出騎兵追擊胡季犛。

他派出的騎兵在馬江北岸追上了胡季犛,胡軍瞬間被擊潰,四散奔逃。胡季犛在僅存的數百仍舊忠於他的將士保護下利用複雜的地形逃出昇天,鑽進叢林中的小道。西都城同在馬江北岸去不得了,他於是下令向清化城逃去。

他們在樹下休息一會兒,胡季犛命令將士們起來繼續前行。將士們拖着疲憊的身軀又不知走了多久,聽到前面傳來“潺潺的流水聲,知道已經到了朱江,精神一陣:過了河道路就好走多了。

很快,所有將士從林中走出來。領路之人對胡季犛說道:“陛下,臣知曉就在此地不遠處有一座當地百姓搭建起來的獨木橋可以通行,不必坐船。臣馬上帶着將士們過獨木橋前往清化。”

胡季犛正要點頭表示同意,忽然想到什麼,對他吩咐道:“白將軍,你帶着幾個人先從獨木橋過去,看看對面的情形如何。注意不要被當地的守兵發現。”畫龍畫骨難畫虎,知人知面不知心,雖說清化的守將理應是他的親信,但當下局勢如此惡劣,保不齊此人就會產生異心,那樣自己進入清化城等於自投羅網。

這領路的白將軍雖然不明白鬍季犛的心思,但仍舊躬身領命帶着護衛向着獨木橋走去。胡季犛則轉過頭來吩咐大家坐下休息。

‘若是清化守將有了異心要投靠明國,朕就悄悄的繞過清化城,南下前往乂安。乂安是漢蒼親自帶兵駐守,即使他有與我爭權之意,當下也顧不得了,大不了正式讓賢,將庶務都交給他處置。’胡季犛想着。

胡季犛自以爲已經做出了最壞的打算,但他沒想到白將軍給他帶來的消息比他最壞的料想還要更壞。

“什麼,你說清化城已經被何榮帶兵攻陷了;不僅如此,就連乂安城也已經丟失,漢蒼還被他俘虜了?”胡季犛不敢置信的喊道。

“陛下,依據打探來的消息,明軍將領何榮於臘月二十四日清晨帶兵於平章登陸,隨後南下直撲乂安城,在二十五日午時趕至城下。守城將士與明軍血戰,伴晚時分全軍大潰,被明軍佔了乂安。”

“當今聖上本來已經從城中撤走,但被投降明軍的叛將陳元之發覺,帥兵急攻,當今聖上北狩。”

“明軍在乂安休整幾日後,何榮於正月初一帶兵五萬北上,兩日前也就是初六來到清華城下,旋即開始攻城。守城的將士當時已經得知乂安城丟失之事,但沒有料到何榮會這麼快就攻打清化城,將主要精力用在防備海邊和北面的明軍,被何榮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當天下午就丟了清化城。”

“這些消息,是臣從幾個投降明軍的叛兵嘴裡打探出來的,在返回前臣已經將他們全部處死了。”白將軍說道。

“這,這,這。”胡季犛這了半天,不知道說什麼好。這比他做出的最壞的料想還要更壞!清化丟失,乂安丟失,漢蒼被俘,大虞的所有精華之地已經全部被明軍佔領,十多萬精銳將士損失殆盡,現在只剩下在廣南、廣治一帶抵抗占城、暹羅、真臘等國聯軍的從琦手裡還有三萬能戰之士了。

不過胡季犛好歹這麼大歲數了,經歷的事情也多,以最快的速度平復了自己的心情做出決斷,對白將軍說道:“既然清化和乂安都已經被明軍佔領,咱們就沿着朱江逆流而上,於藍山渡河,走深山老林繞過清化、乂安前往廣平省。”

第234章 事前準備不敢懈怠第1176章 出乎預料的任用第485章 天檽黑卡退位第888章 好吉利的章節號第1667章 巴布納——結束第1767章 爲什麼要攻打埃及第1268章 科舉漏洞第364章 逃亡第685章 對蒙第183章 準備第117章 兗州事件——調查第628章 李家和兵部第958章 拜祭第1014章 用少林寺主持搞事情第117章 兗州事件——調查第357章 如何造反第1288章 傳授兩門技術的緣故和西學課(六千字章節)第1037章 鐵門關之戰——禮物文章相關第643章 南婆羅洲第1795章 文垣的太子妃第935章 繁華的京城與神奇的表演第232章 收侍衛和考證第1098章 遺書第1554章 印度之戰——夜殺第1787章 工業時代——工會第897章 士兵很重要啊第100章 後續第237章 開海首日第571章 朝鮮勞動力第422章 洛陽發現第1241章 真正的學校——宗室子弟爲何去五城學堂第993章 樣子第63章 舊的結束第822章 戰安南——得救第452章 接見使者——南洋、西洋第130章 至山海關第64章 新的開始第241章 國事家事第1169章 經濟與科學第1460章 爵位改革——對勳貴第167章 國力第353章 徐南青第27章 景隆之謀第1053章 最終決戰——打架第1356章 南洋風雨——滿者伯夷國的結局第933章 科學的開端續第981章 本第485章 天檽黑卡退位第705章 大事件的開端第1107章 伊吾慶功宴——頭功臣桌第8章 謹身殿大討論——一鳴驚人第358章 拿下調兵第575章 回 道第1016章 伊吾城下大戰將臨第1342章 南洋風雨——不怕風險第443章 北巡——返程黃金命名與封賞第661章 攻緬——人口和規劃第1221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上)弟669章 攻緬——被襲第1816章 大結局(上)第1136章 上陣第178章 祭祖第670章 攻緬——殺第1511章 驚訝的敏兒第1181章 軍與監第1500章 蘇州驚變——決斷第1545章 印度之戰——援兵第1252章 農業改革——試點第1794章 姐弟感情與插曲第266章 又一名先生第1005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上)第194章 初議分封——官制和朱贊儀文章相關第951章 任官第1084章 最強男人對話——驚天大謊第1563章 巴布納——爲什麼第1326章 南洋風雨——事情與軍費第817章 戰安南——兩個民族第167章 國力第899章 慶功宴——減罪一次的勳章第1233章 去講武堂的路上第687章 白帳第1761章 蘇伊士截殺第1244章 真正的學校——學生會第542章 詳情與集市見聞第843章 軍醫第1236章 國子監三項第1436章 你是皇太子第606章 棘手的公主第1554章 印度之戰——夜殺第387章 喜歡第1311章 張家議論第768章 大案——猜測進展第752章 南巡——隨軍商人第628章 李家和兵部第503章 公佈改革番外11:帝國政治制度——縮水的皇帝與養老的議會第1116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預想面對失敗的選擇第1109章 伊吾慶功宴——爲什麼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