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南巡——移民

隨着蕭卓的活動,大明徵召隨軍商人之事在東南沿海之地傳播開來,越來越多的商人知道了此事。

其中多數商人都準備去安南碰碰運氣。這個年頭敢在海上做買賣的就沒有膽子小的,無數人將自家的船集合起來,實力大的商人直接駛向安南外海,實力弱的商人則與關係不錯的人臨時結成一夥,趕往廣州探探風向。

也有少數商人覺得自家現在經營的買賣利潤已經很高,不值得爲了這能掙多少錢還說不準的買賣耽誤自家的生意,沒有去安南。

不過這些現在都和允熥沒什麼關係,他吩咐過蕭卓後就將此事暫且忘在了腦後。反正有蕭卓在,至少江浙一帶的商人會過去許多,兩廣福建一帶的商人見到一大批江浙商人跑過來,也不可能不問問到底是怎麼回事。等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他們也會前往安南外海碰碰運氣。

允熥的船隊在嘉興放下蕭卓後,繼續一路南下,於九月底趕到福建福州。在福州允熥又停留了一日,一是休整船隻,二是朱文正的妹夫王克恭——也就是現在靖江王朱贊儀的姑丈,現在擔任福州衛指揮使。好歹是親戚,允熥得見一見。

不過也就是見一見而已。王克恭今年也六十多將近七十了,也算不得太優秀的武將,就是自己想上戰場允熥也不敢讓他上。何況人家覺得自己現在在福建小日子過得挺好,也不願意上戰場。

看過王克恭,允熥繼續前行。十月中旬,船隊開到珠江口,即將到達第一個目的地。

……

……

“臣廣東左布政使楊任(海務院院使兼寶安市舶司提舉張彥方)見過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建業二年底被允熥派到廣東的楊任和張彥方,在允熥從船上緩緩的走下來的時候跪下說道。隨着他們二人跪下,身後來迎接允熥的人全部都跪了下來。

允熥笑着走下來,對他們說道:“諸位愛卿不必多禮,都起來吧。”

“謝陛下。”楊任和張彥方道,在又磕了一個頭以後站了起來。他們身後的官員依照品級高低磕了幾個頭以後依次站起來。

允熥等他們都站起來了,對楊任說道:“楊卿何必搞得這麼隆重!朕今日是來到了寶安市舶司,又不是廣州城,這裡有寶安市舶司的官員迎接就好,楊卿何必將廣東布政使司的官員都拉過來。”允熥大概數了一下在場官員的數目,覺得就算寶安市舶司將所有的未入流官員都算上,也湊不夠這麼多人,所以猜到是楊任將布政使司的官員都帶了過來。

“陛下,這裡雖然是寶安市舶司不是廣州城,也是廣東省下轄之地,臣身爲廣東布政使,這些官員身爲廣東布政使司的人,自當前來迎接。”楊任道。

不過他的馬屁拍在馬腿上了。允熥眉頭一皺,說道:“布政使司衙門在廣州,你自己前來寶安迎接也就罷了,將許多布政使司的官員都帶過來十分不妥,下次不要這樣做了。”他考慮到楊任這一年多畢竟勞苦功高,所以沒有嚴厲斥責。

楊任聽到這話也知道自己馬屁拍過了,但他畢竟爲官多年,仍舊面不改色的說道:“是,陛下,這次是臣孟浪了。”隨後馬上吩咐身後屬於廣東布政使司的官員了幾句話。不一會兒,這些人全部都離開。

這時寶安市舶司的官員也都返回衙門了,楊任和張彥方一左一右分別在允熥身邊,陪着他一邊向市舶司衙門走過去,一邊說着寶安市舶司的情形;數十名侍衛將他們三人圍成一圈護衛着。

等到了市舶司衙門的時候,張彥方已經將這裡的情形說的差不多,在衙門內落座後允熥已經沒什麼可問得了。

不過允熥還是嘉獎了張彥方几句。纔不到兩年的時間,寶安市舶司的關稅已經超過了上滬市舶司的三分之二,還有繼續趕超的趨勢,也因此大明的關稅加上商稅、鹽稅等已經超過了農稅,張彥方當然要受到嘉獎。

張彥方感謝一番後,允熥隨口問道:“現在寶安市舶司可有什麼問題?”他覺得上滬市舶司發展了這麼多年都沒有什麼值得告訴他的問題,所以只是隨口一問。

但他沒想到,還真的有問題要呈報與他。“陛下,現在寶安市舶司確實有一個問題需要請陛下決斷。”張彥方說道。

“何事,需要朕決斷?你既是寶安市舶司提舉,又是海務院院使,朕將有關市舶司的事情都交給你了,你不能處置麼?”允熥有些好奇到底是什麼事情。允熥給張彥方的權力很大,除了擴大市舶司的警察人數外,基本上只要他能保證關稅不斷上漲允熥雖然凡事都要了解,但不會插手;張彥方也已經在市舶司衙門四年多了對此很清楚,到底是什麼事情讓他不能自己決斷?

“陛下,這件事也不能完全算作市舶司的事情,但是因爲現在與外番商人聯繫的衙門只有市舶司,所以由張彥方向陛下奏報。”楊任說道。

“到底是何事?”允熥更加好奇,又問道。

“陛下,是外番的幾個商人請求入籍之事。”

“之前臣在上滬市舶司時,並未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但就在上個月,忽然有幾名外番商人請求在大明定居,成爲大明子民。”張彥方道。

“嗯?竟然會有外番商人這樣做?”允熥有些驚訝,也有一些欣慰。驚訝是因爲他覺得這些商人一年到頭四處跑,成爲大明子民有什麼意義?要知道,現在大明的政策是允許外番商人在兩個市舶司長期定居的,只是不允許前往其他城池,若是僅僅將家眷接過來求個安穩在市舶司定居就行了,沒必要非得成爲大明子民。現在上滬市舶司那邊就有一些外番商人將全家都搬到上滬打算常住。何況真正成爲大明子民後雖然在大明活動方便了,但要交納的稅賦也多了,還要服徭役,不如僅僅在市舶司定居。

欣慰同樣是因爲這些商人一年到頭四處跑,還想成爲大明子民。有外國人想要移民大明,這可是後世經濟強國纔有的待遇。雖然他不喜歡很多人移民到大明,但是這畢竟是發達的象徵。

‘是不是該出臺一個正式的移民法案了?’允熥想着,同時問道:“你問過他們爲何要成爲大明子民麼?”

“陛下,臣問過了,他們自稱原來的國家戰亂不定,而大明國內安穩,所以想要成爲大明子民。”張彥方答道。

第1256章 婚禮之前第1309章 下一代該成婚了?(五千字章節)第23章 重陽節——其他人的心思第981章 本第595章 應對番外20:祭拜長陵第492章 閱卷第465章 改封永王第1457章 怎麼猜到的和爲什麼要猜第1497章 蘇州驚變——蕭家談話第1264章 驚險第845章 安南士紳第1774章 文坻第二事——三浦友臻第726章 帖木兒的反應——安卡拉第636章 各方折衝第502章 五城兵馬司第112章 準備出行第1315章 金融改革——金本位第1531章 產業第1691章 倒是十分關心旁人的婚事第1458章 求封第1486章 不公平第533章 府試第1748章 見面商談第886章 奸細案——公開悼念金庸第63章 舊的結束第898章 慶功宴(一)第81章 下基層下第1057章 最終決戰——想要將計就計第398章 青州城(二)第1270章 兒女第1696章 終於打消了這個念頭第160章 祖陵第1729章 命名與敏兒的直覺第373章 在東平州第501章 黑社會的末日第1533章 不同人的回答第354章 前夜第1783章 格致院視察——爲女兒高興與長相第1320章 金融改革——爲什麼第585章 第一個生日第577章 傳道第1357章 南洋風雨——新的地方第1205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上第854章 南定——未都城第1665章 巴布納——伏擊第1295章 比試騎馬與怒髮衝冠的方孝孺第644章 精忠報國第1326章 南洋風雨——事情與軍費第1144章 接見宗喀巴(一)第1352章 南洋風雨——第三個法子第183章 準備第1731章 兒子要走了很傷心第1505章 蘇州驚變——轉折第1000章 撒馬爾罕城的謀劃——最大的問題第438章 功高莫過救駕第1713章 劍指……第874章 要再大賺一筆第1120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白帳與藍帳第124章 兗州事件——線索第332章 國子監與從北而來第426章 誰來查案第1029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危急的局勢第1016章 伊吾城下大戰將臨第1396章 這樣做的緣故第682章 威信和武藝課第745章 李家的榨菜第1743章 神秘的漢人第1059章 最終決戰——僧人營第1237章 真正的學校——開學第265章 突然的請求番外13:大辯論上第853章 南定——出兵第296章 羣臣宴解縉招嫉第407章 德州之戰——生擒第825章 戰安南——爭論第1767章 爲什麼要攻打埃及第932章 科學的開端第385章 與平叛有關第448章 徐家四姐妹第369章 京城的反應第135章 宣府第1768章 繼續解釋爲什麼攻打埃及第1292章 蕭涌和昀蘊的心思第117章 兗州事件——調查第1271章 教子第754章 南巡——移民第151章 在蒙古人崛起的地方第1470章 大吵第1405章 友情第939章 鑄炮第858章 南定——巧合的人物第989章 繼續接見番國第1400章 點評與《古文尚書》第944章 帶小孩出門第36章 祖孫相處——第一次第707章 安南使者第904章 反游擊戰與中毒第11章 文官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