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西南與西北

不過不管如何,朱棣和朱高煦最終選擇了勸降陳祖義。

一開始勸降並不順利,陳祖義獅子大開口要許多東西,不僅是聽調不聽宣,甚至還要蘇藩每年給他倒貼無數的錢財,就差沒說收過路費了。

朱高煦當時聽回來的勸降之人的奏報,差點就要點起兵馬殺向渤林邦國。

但朱棣沉得住氣,勸阻了朱高煦不理智的行爲,並且解釋道:“陳祖義手頭最重要的是他那上百艘大船,除此之外陸上的地盤和小船都沒什麼用處。咱們現在手裡的水師不多,和陳祖義手上的船隊相差無幾,並無必勝之把握,現在因爲水師還在他還有些忌諱,若是一戰失敗,他就完全沒有忌諱,想做什麼都做什麼了,你即使帶兵攻破了他的陸上的地盤也無用。”

“那這怎麼辦?”朱高煦扔下手裡的劍,對朱棣問道。

“我親自去一趟渤林邦國,和陳祖義談判。”朱棣說道。

“父王你,這不行!兒臣絕不同意!”朱高煦馬上說道。他可不敢讓朱棣去陳祖義的地方,萬一他發瘋殺了朱棣,放任親爹去談判的他名聲就徹底壞了。

何況朱高煦和朱棣父子多年,他們還是有父子親情的。他雖然不願意朱棣一直和他爭奪權力,但也不願意讓朱棣就這樣死在這個地方。

“高煦,你放心。”朱棣看着不願意讓自己去談判的朱高煦,有些感動的說道:“陳祖義不是傻瓜,與蘇藩在談判時討價還價與殺了大明的一位親,前親王不一樣。他若是真敢殺了我,大明一定會追殺他到真正的天涯海角。看這些天的情形,陳祖義是一個精明之人,不會這樣做。”

最終,朱棣還是親自前往渤林邦國和陳祖義談判。

具體談判的過程誰都不知道,但最後陳祖義竟然完全放棄了他一開始提出的那些條件,甚至放棄了聽調不聽宣的要求,成爲蘇藩的正式水師。

朱高煦當時十分驚訝,一度覺得陳祖義是在詐降;但宣召陳祖義入乾安城非常順利,陳祖義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拜見他。之後雖然他仍舊不明白爲何,但接受了陳祖義投靠蘇藩的事實。

朱棣聽到陳祖義的回答,笑道:“孤只不過是去湊個熱鬧而已。大明一次出動六十萬大軍征伐安南,孤帶領的這三千人馬什麼都算不上。”

“非也,非也,”陳祖義竟然還拽上了文說道:“殿下的兵馬再少,也是兵馬,大明的六十萬大軍不也是一個衛所一個衛所的?說不定殿下率領的這三千人馬就會在征伐安南之戰中立下大功。”

“哈哈,承卿吉言。”朱棣笑道:“不過孤還是不相信你僅僅爲了保護孤去廣東而親自護送。”

“什麼都瞞不過殿下。”陳祖義說道:“不瞞殿下,臣是廣東潮州府潮陽縣人,因爲早年在廣東一帶爲海盜,被先帝通緝不敢回鄉,就此流落南洋。現在殿下招降了臣,赦免了臣的罪過,臣自然要回鄉祭拜祖先。”

朱棣這才點頭。這個理由聽起來還像是實話,不過他仍舊不能確定這到底是不是實話。

不過這也無所謂,不管爲何,陳祖義總不敢半路上將他從船上扔下去。他看了一眼陳祖義,他馬上對他露出討好的神情。

二人之後又說起了別的。朱棣說道:“馬和以及王景弘他們二人帶領船隊繞蘇門答臘島一圈,大概何時能夠繞完?”

“殿下,依照臣過去的經驗,大約需半年的時候,若是沿途探查當地海況的話。”

“殿下也知道,蘇門答臘島位置十分特殊。它的東北面是滿剌加和諸多小島,東面是爪哇海和爪哇島;但西面和南面都是廣闊的海洋,所以不同地方的海況完全不同,想要探查清楚十分困難。”陳祖義說道。

“即使有你過去的經驗也不成?”朱棣問道。

“殿下,過去臣等怎麼會將那些地方的海況探查清楚?那對我們沒什麼用處,我們只要知道一條能平安通過的海路即可。所以我們的經驗用處不大。”陳祖義說道。

聽了他的話,朱棣低下頭去,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趁着朱棣低頭不知道在想些什麼,陳祖義道:“殿下,臣看殿下派出的太監馬和,是白色目吧。”

“是。”朱棣沒有擡頭。

“殿下,臣勸殿下一句,色目人不可相信,還是不要太過於信任這個馬和爲好。”

“過去臣的船隊中也曾有過色目人,但他們並不忠心,總和我們有隔閡,還曾經發動叛亂。後來臣就再也不要色目人了,不論是大食人、波斯人還是印度人。”陳祖義說道。

“孤身邊的這個馬和與你所說的人不同,不會那樣的。”朱棣說道。

……

……

西北的甘州城,一個頭戴白帽子的人和一個一身漢人裝束的人從衛所衙門裡走出來。

那個漢人說道:“今天可真是忙碌,腦袋都酸了。我可得吃頓好的補一補。”

他隨即轉過頭對身旁之人說道:“老馬,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吃飯?蒙古人的烤全羊,最好吃不過。”

被叫做老馬的人淡淡地拒絕道:“今日我家裡還有些事情,就不和你一起去吃飯了。”

“那好吧,我另找別人。不過老馬,最近你家裡怎麼總有事情,從前可不這樣。你家裡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用不用我們幫忙?”漢人說道。

“不用,一些雜事而已。”老馬說道。

二人又說了幾句話,老馬和他拜別,返回自己的家。

但是他回到家以後,卻沒有做其他什麼事情,而是馬上對屋內另外一個頭戴白帽子的人說道:“索拉哈,剛剛從邸報上看來的,明國皇帝決定出兵六十萬征伐安南。”

“出兵六十萬?真的假的?不會是嚇唬安南人吧。”索拉哈疑惑地說道。

“不是嚇唬安南人,是真的要出兵六十萬。”老馬說道。

“那這條消息必須馬上讓大汗知道,讓大汗趁着明國內空虛之時出兵征服明國!”索拉哈說道。

第923章 由此所引發的——武將與武將第994章 朱鬆不知道第1390章 蘇州府的行動第174章 文華殿東暖閣第1152章 接見鬼力赤第1501章 蘇州驚變——緊急第84章 講武堂——預備第1197章 太子和藩王第332章 國子監與從北而來第421章 浮現第874章 要再大賺一筆第88章 造訪齊泰家第315章 齊夜話第926章 場地乾清宮第1779章 格致院視察——驚訝的張學熙第1748章 見面商談第1345章 漢洲攻略(十一)第1447章 攻略之前第668章 攻緬——勃固的起義第1660章 巴布納——妄想用騎兵來反擊?做夢吧第237章 開海首日第1350章 南洋風雨——援兵是怎麼來的第1403章 偷屍體第168章 海第247章 鄭國公府第693章 海運和詢問(求訂閱!)第1391章 庭前辯論第424章 驚動第1231章 藉口第1482章 天文學大發現——再觀天文第19章 重陽節——一逛京城第1212章 在人市第322章 後續發展第1428章 重要的事第1168章 植物學家與出版第1551章 印度之戰——對策第286章 酒爲媒介第1453章 孩子—教育一第668章 攻緬——勃固的起義第856章 南定——提要第503章 公佈改革第1793章 選定張學熙第1269章 目的駙馬番外12:政府、政黨與辯論第164章 各種事第25章 立儲之兆第1664章 巴布納——第一聲大笑第1393章 擊鼓鳴冤與快速審理第1355章 漢洲攻略(十六)第1210章 由一個笑話所引發的第1714章 王妃第279章 段家與視察第1291章 蕭家的想法(五千字章節)第1507章 蘇州驚變——勸說第740章 忘記的事第413章 歌謠與天上第1505章 蘇州驚變——轉折第1556章 印度之戰——目的第176章 南海人家第357章 如何造反第664章 攻緬——火器的勝利第779章 大案——招供第649章 糧典婿第1299章 簡化字第508章 幻彩閣第1117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破城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183章 準備第1108章 伊吾慶功宴——軍之脊樑第1379章 偷樑換柱第782章 大案——李家的線索第1795章 文垣的太子妃第1267章 七月第233章 平衡和育人第502章 五城兵馬司第49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半面館半皇宮第442章 北巡——阿依努與更北第1510章 審問第314章 何榮與齊家第1153章 誰指使的第215章 以官代吏第1412章 接見——建築與雕塑第591章 各自的上元節第1243章 真正的學校——爲何只招勳貴第1777章 第四件事與李泰元求見第433章 二次抓捕第1097章 決死的差事第342章 婚禮與學習考慮第435章 還有第1772章 最終定論番外4:分封制的變化二第706章 接見使者之前第476章 修路與提振第733章 征伐安南——未來國君第1087章 謊言的目的第552章 人選和人員到齊第777章 解惑(二)第1363章 吃飯第196章 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