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攻緬——受卓蒲勃

朱元璋制定了詳細的大明禮儀規範,其中自然包括受降儀式,雖然從明代初年到明代末年受降儀式一共只使用過一次——洪武四年接受蜀地夏明升投降。

朱楩當然不敢比肩皇帝,根據《大明會典》上的禮儀進行了簡化和降等,舉行受降儀式。

這一日一早,明吉斯伐修從自家的軍營中走出,走到臨時搭建的高臺前面跪下,並且將戴罪表交給侍儀。侍儀接過戴罪表,走上高臺交給朱楩。

朱楩看過戴罪表,讓明吉斯伐修走上高臺,先訓斥他一番,然後宣佈赦免他。明吉斯伐修躬身三拜,高呼千歲。

朱楩嫌麻煩,於是將另外一個儀式和這個儀式合二爲一,任命他爲阿瓦府的府丞,雖然只是一個掛名府丞;同時朱楩將那羅塔叫到臺上,任命他爲仁安羌府的土知府,允許世襲。

明吉斯伐修和那羅塔再次跪下,高呼千歲,站起來又拜了幾拜,下了高臺。隨即以何福爲首的岷藩文武官員上臺恭賀朱楩,朱楩又說了幾句話,結束了受降儀式。

隨即朱楩讓明吉斯伐修將軍隊交給那羅塔,並且將軍隊中家在阿瓦府附近的人放回家。朱楩在城中選擇了一棟大寨子讓明吉斯伐修入住,他的妻妾,除了已經被霸佔的,也都物歸原主。朱楩安排了幾個漢兵把守明吉斯伐修的住所,將他軟禁起來。

之後朱楩就讓那羅塔帶着軍隊和他去接受蒲甘城,但忽然有一個預料之外的人來到了阿瓦城,讓他不得不推遲了自己的行程。

……

……

“卓敬,你不在永昌待着,來阿瓦幹什麼?”朱楩問道。

卓敬沒好氣的看了他一眼,說道:“殿下都將王府要遷到阿瓦城來了,臣還留在永昌幹什麼。”

“你怎麼得把永昌一帶的事情安排完畢,再和孤的王府之人、岷藩的文武官員過來阿瓦城吧。還有雖然孤的三護衛人數不足,一共只有一萬多人,但也留了三千人在永昌,這些軍隊和士兵們的家眷也得帶過來。”朱楩說道。

“臣臨行前已經將這些事情都吩咐過了,臣考慮到西南地方氣候潮溼,所以吩咐王府護衛十一月份再將王府遷過來。”

“但臣等文武官員就沒必要留在永昌了,所以臣除暫時設置了永昌留守司管轄那裡以外,將其餘的文武官員都帶了過來。”卓敬說道。

“你說設置了什麼?永昌留守司?”朱楩驚訝地說道。

“是。殿下來到阿瓦,但永昌諸府的事情一時半會兒還必須有人在當地管理,所以設立永昌留守司暫時統管永昌、大理等地。”卓敬道。

“這,也好。”朱楩說道。他其實對於卓敬不經他允許設立一個衙門有些不高興,但藩國右相有這個權力,更不必提他之前將那裡的民政全部交給了卓敬負責,他也無可指摘。

“並且臣也是來向殿下告知陛下新下達的聖旨的。”卓敬一邊說着,一邊從隨從手上接過聖旨和文書遞給朱楩。朱楩從他手上接過聖旨和文書,打開看了起來。

半晌,朱楩輕輕哼唱道:“萬人一心兮,……。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蠻夷兮,覓個封侯!”

又哼道:“狼煙起江山北望,……,我願守土復開疆,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

“明顯是這首精忠報國更加有力量,雖然曲調奇怪了些,爲何不選這一首爲軍歌?”朱楩說道。

“在京的武將認爲普通士兵對這首歌不會感興趣,所以只是作爲軍歌之一。”卓敬說道。

“也對。”朱楩一愣後說道。

他又繼續看聖旨和文書,說道:“設計了什麼國旗國徽?以後不打明字大旗了?還有這國徽,爲什麼要五頭龍纏在一起?”

這些問題卓敬也解答不了,只能沉默不語。

朱楩也沒指望他解答,說道:“既然陛下有令,就將這面日月旗依照文書中的圖樣繡出來,用他替代明字旗。”

“這個國徽,是繡在帽子或頭盔上?那就在所有武將的頭盔上繡上國徽。”

“殿下,陛下要製造的這個國徽似乎不是繡上去的,而是使用什麼東西做出來的,扣在頭盔或者帽子上。”卓敬說道。

“這麼小的東西如何將五條龍都鐫刻在上面?什麼材質都不行吧?”他有些疑惑。

“看來這三年孤不在京城,陛下又做了許多變革。今年孤過年就回京吧,看看京裡又有什麼新鮮玩意兒。”朱楩又道。

他又將其餘的聖旨和文書全部看完,覺得沒什麼值得注意的事情,和卓敬商議了一些治理阿瓦城之事,又安排他們的住所,忙活了幾天。

等這些事情都安排妥當後,朱楩對卓敬說道:“卓相,既然你來了,正好孤要去接手蒲甘城,你就跟着孤一起去蒲甘城,順便看看蒲甘城的情況,任命何人爲治理蒲甘的官員。”

卓敬也願意到蒲甘城看一看,因地制宜制定管理方法,遂答應了朱楩,於十月初七同他一起前往蒲甘城。

不過到了蒲甘,朱楩還沒來得及仔細看看自己第一座和平接收的城池,就得知了一個不太好的消息:勃固人攻陷了馬圭城,正在圍攻仁安羌,並且據說仁安羌城馬上就要失陷了。

朱楩當然不能允許仁安羌被勃固人打下來,當即和沐昂等人說道:“一定要將勃固人擊退,甚至收復馬圭城。這些地方是已經預備好了要安置那羅塔的地方,豈能讓勃固人佔領!”

沐昂也同意他的意見:“仁安羌是蒲甘城以南唯一的堅城,絕不能讓勃固人打下來。”

他們二人達成一致,那這件事情就已經決定了。因爲大多數土司軍隊都沒帶過來,馬上派儲傑去阿瓦城召集土司的軍隊,並且向仁安羌城進兵。但最後,這次軍事行動的結果大大出乎朱楩和沐昂二人的預料。

第1010章 焦急第1504章 蘇州驚變——決斷第366章 收攏第550章 獎賞市舶司第1486章 不公平第1777章 第四件事與李泰元求見第345章 去年的事情今年終於有個結果了第1550章 印度之戰——先消滅後治理第533章 府試第630章 驚奇和無衣第431章 驚到的蛇第829章 多邦城——謀劃獻城第1202章 商人的想法第1038章 鐵門關之戰——中者必異第830章 多邦城——上直衛第118章 兗州事件——繼續調查第377章 兩地的變故(三)第297章 命婦第342章 婚禮與學習考慮第813章 探望第470章 對聯第513章 懷孕與學習活動第866章 捷報第1497章 蘇州驚變——蕭家談話第443章 北巡——返程黃金命名與封賞第878章 胡朝的末日——束手就擒第1713章 劍指……第1532章 問允熥該怎麼做第1331章 漢洲攻略(四)第504章 黃淮奏報第1135章 實話第1353章 漢洲攻略(十五)第899章 慶功宴——減罪一次的勳章第227章 帖木兒和生孩子第775章 醒來第187章 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第689章 金帳汗與維齊爾第1153章 誰指使的第69章 春和殿紀事第1333章 漢洲攻略(五)第782章 大案——李家的線索第1309章 下一代該成婚了?(五千字章節)第1458章 求封第1718章 下一步的鋪墊與孟加拉的“終結”第211章 田賦高了?第1682章 “勸降”第1015章 壞消息一起來第663章 攻緬——明吉斯伐修第1775章 文坻第三事——張碳的任命第660章 攻緬——破阿瓦城與傷員第1050章 最終決戰——鐵籠子第1194章 封號與糧食第232章 收侍衛和考證第1054章 最終決戰——猛獸夜襲第466章 逛上元燈會第144章 卡廷——開始第1312章 船與人到京第1673章 三日後第1456章 忽然變得‘自大’第211章 田賦高了?第480章 懈怠彈劾第1265章 車禍引發的事情第1059章 最終決戰——僧人營第897章 士兵很重要啊第42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繼續;正式開始第789章 大案——搜捕第1477章 新的左相第393章 徐州議事第33章 寶鈔戰爭——應天府衙第1176章 出乎預料的任用第1070章 決戰——槍斃第524章 收糧借地第1384章 投獻案的起始第861章 南定——不惜任何代價攻城啦番外14:大辯論下第560章 杭州事第1200章 殷商後裔?第299章 人物太多好難選第53章 麪館以及徐家初出場第1782章 格致院視察——萬有引力定律第1465章 爲了流傳第480章 懈怠彈劾第1694章 朝鮮更換世子預備式第521章 如何治理永明第1105章 伊吾慶功宴——開始賞賜第228章 文學泰斗第117章 兗州事件——調查第1000章 撒馬爾罕城的謀劃——最大的問題第844章 治傷第670章 攻緬——殺第274章 軍校改革第823章 戰安南——救第1359章 爲什麼對爪哇島這樣處置第1368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六)第173章 張彥方第825章 戰安南——爭論第502章 五城兵馬司第1045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路上視察第1010章 焦急第1793章 選定張學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