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玉璽?蹇義馬上回過頭看向楚智。楚智也把手中的玉璽遞到了他的面前,說道:“這是我們從一堆屍首職之中撿到的一個玉璽,蹇御史看看這是哪位殿下的玉璽?”

蹇義從楚智手中接過玉璽。從楚智的眼看過去,蹇義一開始還是一副不在意的神情,但是在看到了玉璽底部的文字之後就緊張起來,又仔細看了看之後回過頭對河難知府說了一些話。

河難知府也馬上驚訝起來,從蹇義手中接過玉璽仔細看了多遍,然後和蹇義說了什麼話。

隨後整個文官隊伍的人都聚到了一起,一邊看着蹇義手中的玉璽,一邊激烈的爭執着什麼。

過了許久之後,蹇義與河難知府帶着一臉的不可思議和對楚智的羨慕之情,重新走到楚智的面前,對一臉懵懂的楚智說道:“這是一個了不得的東西。”

楚智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但是彷彿感覺到了什麼一般,用很輕的聲音問道:“這到底是什麼?”

蹇義說道:“如果我們沒有看錯的話,這是傳國玉璽。”

這時不知道怎麼,包裹着太陽的烏雲已經散開,冬日溫煦的陽光照耀在了每個人身上,彷彿是天也知道了一件傳世的珍寶重現人間一樣。

“什麼!傳國玉璽!”楚智控制不住的大叫道。雖然他是一個粗人,但是如何沒有聽過傳國玉璽!

一旁跟着而來的刑千戶也是一臉震驚的表情。

可是跟着過來的張一得張百戶卻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見他們都是一臉震驚的樣子,忍不住問道:“什麼是傳國玉璽?”

他這話一出口,一羣人像看着白癡一樣看着他。刑千戶想說什麼但是顧忌楚智沒有說出口,可是楚智沒有什麼人好顧忌,張口說道:“你他媽連傳國玉璽都沒聽過?吃什麼長大的!”

“難道連三國的那些戲都沒看過?孫堅夜入皇宮,從宮女身上撈得一物,……”

張一得這時露出了同樣驚訝的神色,說道:“這就是戲文裡面唱的傳國玉璽?它怎麼會在這裡?不應該在皇帝的身邊嗎?”

蹇義不知道怎麼想的,竟然耐心的爲他解答道:“本朝之初並無傳國玉璽。四百多年以前,傳國玉璽就已經失蹤了。”

“相傳傳國玉璽始於秦皇,秦皇以和氏璧雕琢而成,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

“西漢末王莽代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後來袁術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三國一統,玉璽歸晉。之後就是五胡亂華,傳國玉璽在各家流轉。……。最後隋統一全國,玉璽歸隋。”

“隋亡,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貞觀四年蕭後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

“唐末大亂,朱全忠廢唐哀帝自立爲帝建後梁,奪傳國玉璽。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也到了後唐。”

“清泰三年(西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於宮中自焚,從此傳國玉璽就下落不明瞭。”

“之後歷經後晉、後漢、後周、宋、金、元六朝,都沒有傳國玉璽。誰料想,今日在這洛陽城畔傳國玉璽竟然重見天日。”

蹇義轉過頭對楚智恭喜道:“楚指揮使發現傳國玉璽,居功甚偉,想來陛下不吝惜封爵之賞。”

楚智聽到蹇義的話,想象自己封爵的美好日子,一時間心馳神往。

四百多年沒有見過天日的傳國玉璽重現人間,足以表明大明正統,表明陛下正統,對於剛剛有人叛亂的大明這是多麼及時的寶物,對於陛下這是多大的臂助。直接封侯爵都沒人有意見。

但是他馬上清醒過來。夢想是美好的,也很有可行性,但是這個所謂的傳國玉璽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要是真的封爵有望,但是若是最後查證出來是假的可就是欺君之罪了。

但是楚智自己又沒有辨別真僞的能力,又不願意放棄這個立功的機會,又不敢在自己身邊放着。他眼珠一轉說道:“蹇御史,這個傳國玉璽發現的時候你也在場,也是有一份功勞的,不如蹇御史與我一起上書。我楚智不獨享這個功勞。”

然後他又對河難知府說道:“尹知府也一起聯名上書吧。”

蹇義與尹泰對視一眼。他們也有同樣的擔心,雖然他們與自己記憶中的傳國玉璽相對比,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就連王莽、曹丕、石勒等人先後在傳國玉璽上篆刻的文字也都發現了,不管是文字還是筆體都是對的,但是他們也不敢確定這就是真的傳國玉璽。

可是這個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太大了,即使只是佔到一點邊也一定是有肉吃。

蹇義猶豫了一會兒說道:“不管這是不是傳國玉璽,都一定是前朝流傳下來的玉璽。最後一個定都洛陽的王朝就是後唐,至少多半是後唐的玉璽。”

“既然如此,不如在奏摺中寫這是在洛陽城外發現的玉璽,臣指揮使楚智、御史蹇義、河難知府尹泰等人疑其爲傳國玉璽,請陛下察之。”

楚智仔細想了一下,覺得沒有漏洞,馬上命令隨行的衛知事草擬奏摺。奏摺中自然是把自己的功勞擺在了首位。

之後蹇義與尹泰也看了看奏摺,雖然也想自己的功勞多一些,但是現場這麼多雙眼睛都盯着,也沒有辦法,點點頭表示沒有意見並且蓋上了自己的官印章。

之後蹇義對楚智說道:“此事事關重大,還請楚指揮使親自帶領大軍送到京城陛下手中。”

楚智點點頭。他當然知道事關重大。他說道:“我親自帶領騎兵千戶快馬加鞭送到京城。兩千精騎,足以護衛傳國玉璽。”他這次平叛除了自己的衛所還帶了另外一個衛所,所以足有兩千騎兵。

蹇義說道:“不管如何,請楚指揮使一定小心。”

楚智點點頭,叫來另外一個衛所的指揮使吩咐他主持這裡的事情,然後招呼着所有的騎兵就出發了,一刻也未曾耽擱。

================================================

允熥剛纔看到的就是訴說着傳國玉璽可能重見天日的奏摺。所以他才那樣失態,還在聽聞江浙五府之人暗地裡搗鬼之上。

楊士奇、郭洪濤來到這裡的時候,見到的就是如此失態的允熥。

他們二人惴惴的走進來對允熥行禮。允熥剛纔如此失態,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能夠讓他這樣?就連知道齊廢王造反的時候都沒有這樣吧。

楊士奇畢竟是允熥的親信,又剛剛立下大功,出言問道:“陛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陛下如此?”

允熥說道:“現在朕這樣失態的緣故與朕剛纔叫你們過來的緣故不一樣。”說着,他把手中的奏摺遞給了楊士奇。

楊士奇好奇地接過奏摺,看了幾眼之後也是目瞪口呆了起來。隨後郭洪濤接過去看了幾眼也是如此。

不過郭洪濤畢竟是經歷過得事情多些,馬上反應過來,跪下說道:“臣恭賀陛下,恭賀大明!”

楊士奇馬上也反應過來跪下說道:“臣恭賀陛下,恭賀大明!”

允熥笑着說道:“你們起來吧。”不過允熥雖然笑着,但是內心卻更多的是疑惑,而不是高興。

楊士奇問道:“陛下打算如何公佈此事?”

允熥說道:“現在並未見到實物,蹇義也不敢確定就是傳國玉璽,所以朕也不敢當做傳國玉璽來宣佈,不然萬一發現是假,就是天大的笑話了。”

楊士奇說道:“蹇同僚論起才識來在朝中僅次於解同僚,與齊東輔等人相仿,他雖然沒有確定這就是傳國玉璽,但是字裡行間分明已經確定了,只是因爲謹慎所以沒有斷定而已。”

允熥說道:“可是朕也是一樣。不敢斷定。”

“朕決定,等到傳國玉璽到了鳳陽之後就讓鳳陽的文武百官看一看,若是還不能下定論就送到京城,允許整個京城的官員鑑別其是真是假。”

傳國玉璽的事情太大了,不僅是可能鬧笑話,允熥還有其它的擔心。

傳國玉璽出現的時間太巧了,剛剛又發現了江浙五府的一條線、平定了燕、齊叛亂就出現了它,允熥感覺好像是有股陰謀似的。他很擔心是某個人給他挖坑等着他跳下去打擊他的聲望。

並且如果他已經認定是真的傳國玉璽,但是一個江浙五府的官員出來證明這是假的,他之後一段時間還不能對江浙五府的官員出手,不然就會被認爲是打擊報復。

如果這真的是某個人布的局,可以達到這樣一箭雙鵰的作用。

所以允熥纔會如此謹慎。

楊士奇倒是沒有想這麼多,覺得允熥的辦法不失穩妥也就沒有異議了。可是郭洪濤的眼神閃了一下。

第603章 杭州與西安第278章 相第1662章 巴布納——去巴布納第1670章 有所忽略的分析第511章 再吩咐與見駕第31章 寶鈔戰爭——立軍令狀第923章 由此所引發的——武將與武將第532章 縣試第1248章 讓他們發財第1190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登陸第1248章 讓他們發財第994章 朱鬆不知道第424章 驚動第1028章 最虛弱之時第1374章 日心說第8章 謹身殿大討論——一鳴驚人第979章 要不要第429章 甄選舍人第951章 任官第554章 絲綢與糧食第1391章 庭前辯論第1312章 船與人到京第171章 上朝第977章 兩地第1655章 巴布納——真正開戰第1200章 殷商後裔?第527章 習武與禮第1141章 善後第1006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中)第1517章 有人叛變第788章 大案——物件第1230章 第一站周王府第271章 處置與公租房第1752章 炮灰第1303章 婚禮宴席現場第1048章 最終決戰——想不到破敵之策啊第745章 李家的榨菜第970章 數理化基礎第690章 去元取蒙古第1396章 這樣做的緣故第1061章 決戰——阻攔第853章 南定——出兵第14章 允炆和藹,允熥發威第325章 兩個皇帝的心思第571章 朝鮮勞動力第512章 軍中與繼續整頓第1190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登陸第300章 抱琴與朱模第1255章 前陳後婚第617章 榮譽感第1344章 南洋風雨——帶路黨第1541章 印度之戰——兩個人的商定第1032章 最慘烈的一戰——守住了第1488章 路遇色目——傳教士第1267章 七月第1507章 蘇州驚變——勸說第1049章 最終決戰——夜襲?第389章 兗州城下第1514章 議論第373章 在東平州第576章 封賞第214章 論跡論心第411章 北撤第5章 各自盤算第51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時間緊迫啊第579章 舅爺第920章 三藩之事第1713章 劍指……第1060章 最終決戰——‘施法’第546章 審問出來第1704章 絕對不正常第572章 進剿女真第486章 惦記第395章 燕軍人第1665章 巴布納——伏擊第296章 羣臣宴解縉招嫉第761章 三元宮第1694章 朝鮮更換世子預備式第852章 刺激進兵第1431章 與卡斯蒂利亞談判——考慮第474章 第三次第940章 隊列與方陣第327章 在講武堂聽到兩事第1274章 再提足球第325章 兩個皇帝的心思第1270章 兒女第1040章 鐵門關之戰——賜水第1237章 真正的學校——開學第1805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印度的用處第161章 祖制第520章 初到永明第1141章 善後第839章 多邦城——最後第1294章 蕭家的應對第845章 安南士紳第643章 國旗國徽第625章 體育第426章 誰來查案第654章 岷王——舞蹈第1061章 決戰——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