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兗州城下

十月初一伴晚,兗州城下,成逆叛軍的大營。

現在大營之中的氣氛極其沉悶,成逆的幾員大將都沉默不語。一直到天快黑了,一個原來的指揮僉事悄悄地走進來輕聲問道:“路大人,謝將軍,攻城之兵已經全部都安置好了,傷兵也都收治了,還是否安排晚上的夜襲?”這纔打破了大帳內的寧靜。

不過這對於這個指揮僉事來說不是什麼好事。原本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呆着的謝成突然暴怒起來,大聲說道:“安排什麼夜襲,你個白癡,還想讓咱們的人死傷增加嗎!”

雖然路遠已經造反了,但是他通常情況下還是維持着自己朝廷大將的體面,這樣罵一個武將還是頭一次。

不過大家也都明白他爲什麼這樣失態,羅仁悄悄地給他打眼色讓他退下,然後對路遠和謝成說道:“路大人,謝將軍,勝敗乃兵家常事,也不必過多介懷。”

謝成深吸了一口氣,說道:“我不是介懷打了敗仗,而是,沒想到會被這樣少的兵,和被盛庸這個此前從未聽說過的武將阻攔住。”

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前世的時候因爲濟南守城戰而出名的鐵鉉與盛庸兩個人,這個時空攜手進行了兗州守城戰。

結果自然是不出意外的,鐵鉉與盛庸二人守住了兗州城。雖然鐵鉉與盛庸他們兩人手中只有不完整的魯王三衛一萬多人和收攏的少數殘兵,還人心惶惶;而城外的成逆大軍足有四萬多人將近他們的四倍,但是這一對守城的黃金組合還是成功的守住了兗州城。

並且連日攻城,成逆的大軍已經陣亡了七千多人,重傷六千多人,可以說是損失慘重。

而且如果單單只是一個兗州城也就罷了,但是在兗州城以南的徐州,雖然他們並無確切的情報,但是猜也能猜出來朝廷的大軍一定正在不斷北上。

這可不是允熥前世朝廷的五十萬大軍被朱棣打垮,想要重新募集足夠的軍隊一時半會兒搞不定的時候,朱棣可以放心的圍攻濟南城三個月;他們只不過是擊破了大半個山東的軍隊,朝廷還有足夠的軍隊可以動員,不會給他們太多時間攻打一個城池的。

所以羅仁與蘇酋其實已經有了退兵的念頭了。但是一來是謝成這些日子以來因爲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武將擋住面子上掛不住,二來兗州是從南方北上的必經之地,若是不能打下兗州,他們就必須分兵把守東平州與泰安州兩地,這對於兵力並不佔優勢的他們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羅仁和蘇酋雖然在幾日之前就已經想要勸說退兵了,但是一直沒有行動。不過今日,他們實在是認爲繼續僵持在兗州城下沒有必要了,想要勸諫羅仁帶兵撤回去。

並且就在蘇酋要開口的時候,一個專司掌管情報的人快步走進來說道:“稟報幾位將軍,咱們派去徐州的探馬回來了,他們得到消息,陛下已經任命了景川侯曹震爲平叛軍副統帥,從京城諸衛所和附近的地方撥兵十五萬,再統帥河難等地的軍隊,總計二十萬大軍爲平叛軍。”

“現在平叛軍已經有近八萬大軍到達了徐州,剩下的衛所還在源源不斷的從運河北上。……”

這人說到這裡的時候,正想接着說話,謝成打斷他道:“曹震爲副統帥?那何人可爲統帥?莫非是皇帝要親征不成?”

謝成的猜測其實是歪打正着了,不過此時他們專門掌管情報的人還沒有得到允熥親征的消息,他們知道的都是允熥之前布的命令,所以答道:“謝將軍,京城的皇帝到處讓人傳言齊廢王是被,是被齊王三衛的將領挾持造反的,並且以原齊王世子爲統帥。”

“噢!”路遠說道:“陛下的決斷很聰明嘛!”

他沒有批駁這個說法,可見是默認了。雖然這個掌管着情報的人早就猜測到了朱榑是被裹挾造反的,朱榑從未在人前出現過,一直是在青州待着,所以很多人都已經猜到朱榑是被裹挾得了,但是畢竟只是猜測而無實證。但是現在不同了。

路遠沒有搭理面前已經臉色有些變化的人,而是對蘇酋說道:“我看你有話要說?”

蘇酋站起來說道:“路遠,謝將軍,收兵北撤吧。不要再頓兵兗州城下了。”

“徐州既然已經聚集了近八萬大軍,很快就會派出先鋒軍探路,恐怕現在先鋒軍已經出了。從徐州北上兗州快馬不過一日,步兵也就是三四日的功夫,要不是大軍從京城過來需要休息幾日,恐怕現在朝廷的平叛大軍已經北上了。”

“即便如此,如果繼續頓兵兗州城下,等到曹震帶兵北上,那咱們就想撤也撤不了了。”

“所以,撤兵吧。東平州附近有梁山,泰安附近有泰山,都是易攻難守之地,足以防守,然後還可以進兵其它的地方。”

他特意點出了他們還可以進攻其它的方向,而不是隻能在兗州城下吊死,以防路遠認爲他們的這次造反已經沒有希望了,從而破罐子破摔下令留守青州的人開始殺戮他們的親屬,那就完蛋了。他可還想着找機會救出自己至少一個兒子或者弟弟讓自己家的血脈不至於斷絕呢。

不過出乎蘇酋預料的是,路遠竟然不顧謝成難看的臉色,馬上說道:“那好,明日撤兵,返回東平州修整幾日之後北上分兵東昌府與德州。”

“另外,羅仁,明日你帶領一軍,去曲阜把孔家當代的家主帶回來。”

一時間,很多人對於路遠的命令都是滿臉的不解,如果實在動漫中,恐怕已經是滿頭的問號了。收兵北撤很正常,但是兵德州就有些奇怪了。菏北地區可不是進攻的好方向。

並且派兵去曲阜把孔家家主帶回來也是非常莫名其妙。不管如何說,他們都不可能有大義名分,把孔家人帶過來幹啥?

蘇酋看着他們不解的臉色,解釋道:“我之所以要派兵進德州,是因爲,燕王造反了。”

第79章 下鄉進村第1330章 南洋風雨——啓程第109章 熙怡入宮第584章 奴僕第1213章 來頭第10章 後續發酵第119章 兗州事件——問題第221章 三年守孝第1105章 伊吾慶功宴——開始賞賜第1324章 南洋風雨——開始第825章 戰安南——爭論第1354章 南洋風雨——各自的想法第1511章 驚訝的敏兒第214章 論跡論心第346章 後續處置與反應第264章 路遇第1437章 閒聊第932章 科學的開端第115章 兗州事件——開始第1459章 爵位改革——降等襲爵第1766章 氣數已盡第1780章 格致院視察——對張學熙的賞賜第504章 黃淮奏報第676章 看病與舊人第1657章 巴布納——圍攻第47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麪館成爲了主要場景第848章 終於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第648章 糧食第657章 攻緬——江頭城第20章 重陽節——續逛京城第852章 刺激進兵第1545章 印度之戰——援兵第493章 猜到心思的人第1175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445章 又一年的臘月二十九第1045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路上視察第1467章 遲遲未到第176章 南海人家第458章 答謝很久之前的救命之恩第1513章 斥責與獎賞第1557章 視察五城學堂第1207章 外交無小事——狗屁第565章 道理第1324章 南洋風雨——開始後記第754章 南巡——移民第114章 鳳陽與兗州之前第1265章 車禍引發的事情第1298章 薛熙揚的任用(五千字章節)番外2:允熥的疑惑第1236章 國子監三項第850章 總之效仿就對了第127章 兗州事件——道教第1188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瘋狂的商人第18章 重陽節——寶鈔之一第1327章 漢洲攻略(二)第941章 日常的事情第1137章 決心第633章 出門第1554章 印度之戰——夜殺第910章 與孩子們的重逢和一件馬上要處置的事情第789章 大案——搜捕第1121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絲綢之路第199章 四輔官第239章 海外華國第570章 父子議論第1705章 哈哈哈,潘金蓮初遇西門慶第421章 浮現第676章 看病與舊人第1357章 南洋風雨——新的地方第188章 喪第240章 蛛絲馬跡和蓋棺定論第694章 滇緬的詢問第1544章 印度之戰——決心第111章 朝鮮之事第458章 答謝很久之前的救命之恩第499章 兵藩第583章 親人第1737章 索科特拉島大海戰第1357章 南洋風雨——新的地方第186章 故第160章 祖陵第68章 四名太監第1330章 南洋風雨——啓程第1301章 簡化字與標點符號第1485章 天文學大發現——周偉三定律(五千字章節)第1768章 繼續解釋爲什麼攻打埃及第266章 又一名先生第1109章 伊吾慶功宴——爲什麼厚賞第1723章 等到奪取埃及後父親再告訴你第962章 陳立傑的幻境第494章 對番國與會試放榜第991章 第三個目的第171章 上朝第1414章 李家慶賀第954章 續婚姻第1552章 印度之戰——陰影第1024章 守城——退卻計劃第1400章 點評與《古文尚書》第901章 慶功宴——雜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