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二十一日

允熥回到承天門外的時候,時間纔剛到申時;允熥一看雖然天色還早,但是也不想去兵部辦公了。並且之前關於軍校的籌辦事情都已經商量好了,相關課程都已經設置,至於這些課程具體教什麼和由誰教是一體兩面的問題,老朱還沒有考慮好;所以軍校暫時也沒有他的事兒了,他只有衛鎮撫以下等級的武將襲職的事物可以負責了。

而襲職的事情也不着急,不在這一兩天的,允熥表示情緒低落的人不想工作,所以直接回到了文華殿。

在經過文華殿文淵閣的時候,允熥特意看了一眼。現在呂妃和允炆住在裡面,但是他們過不了幾天就會不得不搬出來,那現在呂妃和允炆在想什麼呢?允熥思考。

呂妃現在是在拜佛。明天,她會讓另外一個宮中女官,以被貶斥出宮的方式離開宮中。這代表着毒害允熥的計劃將要正式開始,呂妃的心中也越不安起來,所以他不斷地拜佛。

酉時三刻(下午6點半),呂妃結束了拜佛時間,回到自己的寢宮。她看着周圍的裝飾,‘這一切的一切,自己以後是不是還可以看到,是不是還可以住在這裡,到朱元璋逝世爲止,就看接下來的幾天了。’呂妃想着。

這時,那個明天就要以被貶斥出宮的方式出宮的女官譚氏走進來,對呂妃行禮,跪下說道:“明日奴婢明日即出宮,不知娘娘還有什麼要指點奴婢的?”就是問問還有什麼指示沒有?要不要變卦?

呂妃閉目沉思了一會兒,緩聲說道:“你和先前出宮的尤氏碰面拿到毒藥以後,也要把解藥拿到,並且解藥和毒藥要一併送進宮裡。”

譚氏跪在地上靜靜地聽着,見呂妃不再說話,說道:“娘娘真是菩薩心腸。”

呂妃看她一眼,見她只是低着頭,說道:“你以爲我是顧惜允熥的性命?我是在害怕陛下的雷霆之怒。若是允熥未死,只是殘疾,陛下未必會死命追查到底;但是如果允熥性命不保,陛下一定不會善罷甘休,追查出來的可能更大。別忘了,秦、晉二藩尚在呢。”

譚氏仍不說話,但是她心裡的思緒在翻滾。呂妃的話一聽就是瞎扯出來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允熥一旦出事,不管是身亡還是殘疾,老朱都會雷霆之怒,不查出真正的、或者他認爲真正的幕後主使決不會善罷甘休的。呂妃剛纔的理由只能騙騙自己,其他人誰也騙不過來。

但是譚氏反而感覺鬆了一口氣。跟着一個殺伐果斷的人固然成事的可能大些,但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可能會很大;如果呂妃連自己親自撫育過得允熥都能說殺就殺,那誰能保證自己以後不會被處理掉呢?

呂妃自己也知道她剛纔說的理由站不住腳,連自己都騙不住,所以一時也無話。二人默默地呆了一會兒,呂妃說道:“你下去吧,今天晚上做好準備,明天不要出了紕漏。”

譚氏答了一聲“是”。默默退下。

呂妃又自己呆了一會兒,出去陪允炆吃晚飯。飯桌上,看着允炆那張明明心情不好仍然強打精神的臉,本來有所鬆動,幾乎要叫停下毒行動的呂妃又堅定起來:‘我的兒子是最適合當皇帝的,仁愛敦厚,聰明敏捷,哪一點差了?既然朱元璋你選擇了別人,那我只能自己動手去掉他當皇儲的可能了。’

================================================================

咱們再說回允熥。允熥回到文華殿東暖閣,先是問了問王進、王喜、王恭和王步今天東暖閣有沒有什麼問題,然後重點問了王進呂妃那裡有沒有什麼動靜。當然,結果還是沒有什麼動靜。所以允熥又放鬆了對呂妃的重視,他想想得選擇一個合適的放糧地點,找出從兵部要來的京城地圖攤在桌子上看起來。

京城的構造前文已經說過了,這裡不在重複。戶部找到的原來的城門倉是在北門。北門外因爲是刑部啊、大理寺等公檢法機關的位置,又因爲處決犯人也都是在北邊的太平門外,所以人們普遍不喜歡在這裡居住,城南地區有的街、坊已經滿了,但城北不要說城外的地方了,就是城裡的地方,十停地方能有五停有人住的房子就不錯了;就連軍人都嫌晦氣,城北靠近太平門附近的軍營都是半空的,衛所的指揮使等寧願在西北的軍營擠得難受也不願到這裡。

所以放糧的地點離北門近點兒方便。‘要不就定在北門橋北邊兒,錯開太繁華的地方?那裡附近有軍營,借出一塊地方還是容易的;並且離軍營近些也方便萬一有事調動兵丁。’允熥想着。

基本定下了位置,允熥收起地圖,看了看沙漏,時間剛到酉時初刻多一點(大概下午5點45),打算先看會兒書,過一會兒再吃晚飯。這時,王喜進來通報:“稟殿下,文英郡主來看您來了。”

允熥當然並不奇怪,出書房到會客廳見文英。文英還是那副活潑的樣子,笑眯眯的和允熥行禮。允熥一看到她,心情就不由自主地放鬆下來,也輕鬆地回禮。

二人在客廳閒聊了一些輕鬆的話題,主要是允熥和文英說一些關於宮外的事情。文英今年才十四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非常向往宮外不一樣的風景;但是像允熥這樣的皇子皇孫還有機會出宮轉轉,像文英這樣的皇家的公主啊,郡主啊,縣主什麼的,在成親以前是不可能有機會出宮的。

允熥對於文英她們當然是同情的,但是他也沒辦法。老朱非常注重禮法,不可能同意讓孫女出宮的;等到允熥自己當家做主的時候,估計文英早已經是出嫁了,也不需要他允許出宮了。所以他只能多講講宮外的事情滿足文英的想象。

文英反而沒有允熥這麼多想法,因爲她從小就知道自己出不了宮,也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開心的聽着允熥講宮外的事情。二人說了一會兒,允熥正在給她講城南石城門的街景,就在他口渴了拿起茶杯喝口茶潤潤嗓子的時候,文英突然好像想起了什麼似的,在允熥再次開口說話之前說道:“三哥,你書房裡都有什麼書?我書房裡的書太少了,讓我去你的書房裡拿幾本喜歡的書回去看吧。”

允熥沒有多想,說道:“那有何不可,跟我來。”說着,帶着文英來到了自己的書房。

第1497章 蘇州驚變——蕭家談話第1234章 足球第15章 賜名朝鮮第176章 南海人家第84章 講武堂——預備第499章 兵藩第1792章 敏兒的選擇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第221章 三年守孝第1340章 南洋風雨——雨襲第472章 賽兒第953章 婚姻第436章 終於完全結束第1033章 見到之後第194章 初議分封——官制和朱贊儀第1239章 真正的學校——答疑解惑第778章 身邊人和採生折割案的進展第501章 黑社會的末日第167章 國力第1400章 點評與《古文尚書》第254章 新書畫與舊古董第1063章 決戰——全寧衛第1062章 決戰——踐踏第368章 濟南城破第1253章 農業改革——從單位土地最高產量到單位個人最高產量第947章 買首飾第73章 關於常家第534章 多方的關注第1070章 決戰——槍斃第160章 祖陵第408章 德州之戰(四)第434章 對於他們的處置第1411章 接見——自行車第379章 兩地的變故(五)第1815章 最後的囑託第1328章 南洋風雨——借錢打仗第1409章 接見——託兒所第1166章 前所未有的重要事情第526章 警察和上直衛第191章 國家的分析番外16:緩過來的原因第1241章 真正的學校——宗室子弟爲何去五城學堂第1304章 徐家的‘危機’第79章 下鄉進村第715章 攀登新高峰第1121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絲綢之路第688章 藍帳和金帳第106章 婚禮番外13:大辯論上第491章 二年的會試第377章 兩地的變故(三)第470章 對聯第730章 對安南的正式決定第206章 目的第1173章 爲年後提前謀劃第1546章 印度之戰——軍械第1238章 真正的學校——五城學堂第151章 在蒙古人崛起的地方第1330章 南洋風雨——啓程第697章 永問第1213章 來頭第1473章 對峙第1186章 吃起來有流淚的感覺第1300章 爲什麼要推行簡體字第1072章 決戰——差不多了第649章 糧典婿第554章 絲綢與糧食第1437章 閒聊第784章 大案——抄檢高家第1148章 佛教爭端第836章 多邦城——強攻番外14:大辯論下第700章 難斷(二合一五千字章節,求訂閱!)第1057章 最終決戰——想要將計就計第1443章 對歐洲的謀劃—熱那亞的解釋和原因第1476章 結束第1377章 妹第911章 必須不能守寡(補昨日欠更)第714章 安南占城第452章 接見使者——南洋、西洋第1126章 傅安與理番院第14章 允炆和藹,允熥發威第992章 關注點第687章 白帳第838章 多邦城——破城第196章 新問題第396章 濟、青第1320章 金融改革——爲什麼第704章 晚會第1534章 賜予《鑑文大典》第702章 從二十五到三十第467章 幕後臺前第307章 祖宗們第117章 兗州事件——調查第1535章 重見陽光第1174章 插入第783章 大案——李家的決斷第1783章 格致院視察——爲女兒高興與長相第135章 宣府第190章 外國的反應和朱元璋時代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