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正統與大廚

這時吳玉朝打斷羅貫中,說道:“不對,那漢高是伐無道誅暴秦,是以得到的皇位。曹操之子篡位得來的皇位,二者怎麼一樣?”

羅貫中說道:“秦二世是無道的昏君,那漢獻帝就是有道的明君了?如果他真的是有道的明君,怎麼會讓曹丕竄了皇位?”

吳玉朝沉吟道:“這……”

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理論,既然是有道的皇帝,那一定不會被竄去皇位的,被竄去皇位的,一定是無道的皇帝。

中國古代可能承認一個王朝末代皇帝不是昏君,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在這位皇帝繼位之前,就已經是兩國相爭的情況,然後某個國家被滅,這樣可以認爲這位末代皇帝不是昏君,比如崇禎帝朱由檢,還有吳越王錢淑。但是這樣的皇帝也多被認爲是昏君,比如五代時期的其它國家的末代皇帝。

所以既然漢獻帝不是什麼好皇帝,那麼曹魏代替了他的皇位也就不是什麼罪過了。

羅貫中見吳玉朝不說話了,接着說道:“西晉時期,以曹魏爲正統,是因爲晉代之皇位是曹魏禪讓而來,所以必須以曹魏爲正統。”

“之後衣冠南渡,又有人提以蜀漢爲正統,是因爲北地曹魏故地盡失,而蜀漢建國於南方,所以提蜀漢爲正統,但是因爲司馬氏的皇位受曹魏禪讓而來,所以未有定論。”

“在之後的南朝,也是一樣,所以均以蜀漢爲正統。”

“隋起於北方,又定蜀地,恰如曹魏,所以以曹魏爲正統;之後的李唐對此並無定論。”

“到了趙宋之時,因爲宋太祖受後周皇位禪讓,當時趙宋初立國時南方未定,恰如曹魏,所以以曹魏爲正統。”

“之後宋高宗南遷臨安,丟失中原,爲了證明自己爲正統,又提蜀漢爲正統。”

“前元對此並無定論,但是朝野輿論多以曹魏爲正統。”

“待到本朝,太祖以英明神武之資,十七載平定中原;又是布衣爲帝,尊三國哪一國爲正統均是無妨。”

“但是本朝以北元爲主要對付之國,而三國之中只有曹魏曾北擊匈奴,與本朝相仿,所以太祖皇帝纔會不反對以曹魏爲正統。”

“當今聖上,又起分封,邊遠之地都是封國。曹魏佔據中原,當今陛下同樣未分封中原。以曹魏爲正統,正可表明佔中原者爲正統,防止這些封國自稱正統。”

這時羅貫中停下來喝了口水。

吳玉朝嘆道:“從前我也多讀史書,但是從未如此想過這些事情。看來我也不過是人云亦云之輩了。”

羅貫中笑道:“你別忙着稱讚,還有呢。”

吳玉朝驚訝的說道:“還有話說?”

羅貫中道:“正是。吳玉朝,咱們雖然以前不過是寫話本的,但是也是讀過史書的人。你可否注意過,太和三年(西元朱元璋朱元璋9年)東吳孫權稱帝之時,諸葛亮爲蜀漢丞相,提出‘二帝並尊’之事?”

吳玉朝說道:“當然記得。啊,我知道了。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天下哪有有兩個皇帝的道理。並且之後蜀漢一直承認東吳也爲皇帝。若是以蜀漢爲正統,那麼被蜀漢承認爲皇帝的東吳是正統嗎?所以不能以蜀漢爲正統。”

羅貫中說道:“就是這個道理。”

吳玉朝說道:“我明白了。並且,我也知道了這位貴公子是何人了。”

羅貫中驚訝的說道:“你知道了?”

吳玉朝笑道:“是的,我已經知道了。”然後他拿起筆在手心寫了一個字,然後亮給羅貫中來看。

羅貫中一看,果然是一個‘熥’字,只是‘通’半邊缺了一橫,表示諱缺之意。

羅貫中說道:“老友你真是聰明絕頂,居然通過我這三言兩語就猜到了。”

吳玉朝說道:“你說到‘當今聖上又起分封’這一句話的時候,我就知道一定是這位了。還有哪位宗室會如此爲朝廷考慮?並且年歲也對的上。”

羅貫中說道:“雖然你猜出來了,但是也不要多話,自己知道就好,不要對外張揚。這位公子不是愛張揚之人。”

吳玉朝說道:“我知道了。等着我回去和他們搶活兒,一定要把寫太祖皇帝拯救百姓的這部戲的活計搶過來。”

又對羅貫中說道:“你已經如此了,可不要和我搶。”

羅貫中笑道:“知道了,我已經六十四歲,哪還有你這功名利祿之心?你儘管放心便好。”

吳玉朝想着確實如此,也就告辭回去搶活兒了。只留下羅貫中搖搖頭,然後繼續寫他來之前正在寫的東西。

===============================================

允熥出了安置這些文學泰斗的大院子,覺得已經好久沒有在民間隨意的行走過了,所以決定今日在民間走一走,也好知道大明京城的百姓都是如何的日子了。

不過允熥當然不會放鬆自己的安全的,前後十幾名侍衛簇擁着,並且兩側的侍衛隨時準備着萬一有人射箭爲允熥擋箭,並且絕不朝人多的地方湊熱鬧。

大家一看他們這個陣勢,就知道是有數的勳貴人家或者王爺,也都躲着走。

他們沒走幾步路,就路過了大明的教坊司的衚衕。

允熥看着教坊司。其實他很有進去一探究竟的**的,倒不是想去**,只是好奇。皇宮裡邊無數的宮女只要他想隨時可以推倒,他可不相信這裡的這些娼家比皇宮裡的平均質量還高。或許有某些出衆的,但是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他主要是想知道古代的青樓到底是怎樣一個運行方式,所以在當儲君的時候就在秦淮河那一帶徘徊過。

但是被他的侍衛死命拉回去了。當時要是讓朱元璋知道了允熥進青樓,那他們估計都是斬的命運;並且對於允熥的名聲也不好。所以允熥後來也就放棄了。

這時允熥也就是遠遠的看看大門,然後就走了。

大夏天的,在屋子裡面不顯,但是在外邊走了一會兒,一行人就滿身是汗了。

尤其是允熥,他這些年可能是嬌慣了一些,渾身上下都是汗。

這時楊峰看到了路邊有一個他曾經在這裡吃過飯的小店,忙轉過頭對允熥說道:“公子,走了這一會兒,不如嚐嚐這裡的這家店的飯菜。我在這裡吃過的,還不錯。”

“並且現在並非是飯點兒,人也不多。”

允熥也確實是不想再走了,但是怎麼着都得把這段路走完,要不然就太打自己的臉了。楊峰提議吃點兒東西休息一下再走,正和他的意思,所以允熥說道:“好,那我就嚐嚐這裡的飯菜。”

一行人走進去走下,楊峰叫道:“店老闆!”

老闆馬上走過來,認出這是此前在這裡吃過飯的武將,說道:“僉事大人,怎麼現在有時候來我這裡用飯?”

楊峰說道:“晚上還有事情,所以現在就吃了。把你們這裡拿手的那八道菜都上來,我的兄弟們都要嚐嚐。”既然以吃飯爲名義,那就得吃些東西。

老闆當然高興,在這個本來不該有多少生意的時候有這樣的大生意,整整兩桌的客人。他笑着說道:“小的親自掌廚,爲幾位大人做菜。”然後下去了。

過不多時,一道菜就上來了,然後每隔半柱香的時間,兩桌同時上菜,這樣過了三柱半香就把八道菜都上來了。

然後楊峰又點了一道涼菜、一份湯,湊夠十道菜,然後大家開吃起來。允熥嚐了之後說道:“真是不錯。”

所有的侍衛都是在允熥之前吃了某一道菜,所以有人應和道:“不錯,確實不錯。”

允熥問這位老闆:“你叫什麼名字?”

老闆說道:“小的姓金,名叫成柱。世代都是京城人,我家在這裡開店做飯也有幾代了。”

允熥心中一動,說道:“以後要是讓你到另一個地方去做飯開飯館,你願意嗎?”

老闆說道:“那要看掙不掙錢了。要是比在這裡掙得多,肯定願意。怎麼,客官有什麼好的地方?不會是客官想請我去客官家裡當大廚吧。”

允熥笑笑,說道:“請你去當我家的大廚,你願意嗎?”

金老闆猶豫了一下,說道:“自然是不願意的。”

“爲何不願意?”

“公子一看就是大戶人家的公子。大戶人家規矩大,我們小門小戶的,怕不小心碰觸了規矩。”

好吧,朱元璋在位幾年,嚴厲澄清吏治,最起碼在京城沒有人敢欺負這些小買賣人;要是歷史上的明代後期,這位金老闆的回答估計就不太一樣嘍。

允熥沒有再說話。

然後他們吃完了飯,允熥讓楊峰付賬,打算走了。

這時,侍衛李波說道:“公子,那邊有人盯着公子在看。”

允熥一開始也沒注意,說道:“是哪家勳貴的人吧,認出我了。你過去告訴他們不要亂說。”

但是李波說道:“我不認得他們,一個也不認得。並且他們十幾個人都是練家子。”

“嗯?”允熥聽到李波的話,轉過身看向其他的侍衛,其他的侍衛也搖頭表示不認得。

允熥警覺起來,說道:“李波,你帶人去會會他們!”

第1728章 無數大學生的心裡陰影。祝書友們端午節快樂!第782章 大案——李家的線索第143章 戰——安全第598章 南海李家第1047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三)第222章 軍醫系統第1229章 不要着急第1082章 歡呼勝利!第654章 岷王——舞蹈第947章 買首飾第599章 初到寶安第1003章 在吐魯番第212章 以一人敵一羣第515章 管稅第1432章 猜不透與想隱瞞第739章 色目後裔(完)——儒學第1229章 不要着急第1267章 七月番外5:分封制的變化三第127章 兗州事件——道教第1807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推恩西南第1196章 教中的安排與自己的想法第352章 得知真相第979章 要不要第62章 二十八日第1265章 車禍引發的事情第978章 迎接拜訪第746章 出巡兩廣——啓程第1736章 留下成功號第994章 朱鬆不知道第1777章 第四件事與李泰元求見第268章 生第226章 東西藩國第4章 靈堂和送行上一章的序號寫錯了,應該是871章第1256章 婚禮之前第702章 從二十五到三十第7章 謹身殿大討論——開始第1469章 攤牌第531章 帶誰第568章 命名與賞賜第303章 戴罪立功第341章 講武堂人才與整頓第1719章 初談進兵蘇伊士第1764章 做好迎接洶涌議論的準備第1550章 印度之戰——先消滅後治理第1814章 東方的資本主義第1127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準備面聖第775章 醒來第416章 定性與尋人第1310章 酒樓突發事件第1036章 決心第951章 任官第107章 成親第826章 戰安南——慢兵第1561章 印度之戰——驚喜第1350章 南洋風雨——援兵是怎麼來的第445章 又一年的臘月二十九第1494章 蘇州驚變——推脫第818章 戰安南——登陸第937章 其它第550章 獎賞市舶司第23章 重陽節——其他人的心思第1554章 印度之戰——夜殺第90章 除夕宴答覆本章說第1481章 天文學大發現——夜觀天文第928章 意外的火器人才第1453章 孩子—教育一第1419章 加封與解釋第52章 ……陰謀——搏第1086章 梟雄之死第1490章 如何對付傳教士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第1024章 守城——退卻計劃第511章 再吩咐與見駕第1268章 科舉漏洞第32章 寶鈔戰爭——戶部準備第1781章 格致院視察——激動的文垣與談論引力第1545章 印度之戰——援兵第939章 鑄炮第1454章 銀行業第903章 回京前的雜議第1671章 局勢到底有多差第770章 大案——刺客?第18章 重陽節——寶鈔之一第790章 大案——最後的審問第4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還是麪館第1305章 徐家商議第1324章 南洋風雨——開始第1390章 蘇州府的行動第1712章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第98章 議婚第1557章 視察五城學堂第703章 宴飲前的談論第1008章 額爾齊斯河與甘州第1109章 伊吾慶功宴——爲什麼厚賞第1164章 蒙古謀劃——全部第14章 允炆和藹,允熥發威第226章 東西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