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重陽節——寶鈔之二

剛走沒幾步,一個小太監,允熥在老朱身邊見過的,竄過來對允熥行禮並說道:“三殿下,陛下要殿下去春和殿。”允熥不解,這個時間老朱找自己幹什麼?並且今天已經見過了。但是允熥相信皇宮裡不可能有人敢假傳聖旨,更沒有人敢這樣幹掉自己,於是帶着王喜,拎着點心,跟着小太監去了。

老朱今天在重陽聚會散場的時候沒有多想,但回去批奏摺的時候總不時回想起當時允熥的表情。那是一種糾結的神情,感覺像是允熥有很正經的話想說但不知道該不該說。於是下令傳允熥。回報說允熥今天出門了,老朱決定一定要在今天解決這個問題,讓小太監們在東華門等允熥可能走的門分別等着,一定要等到允熥。

允熥來到春和殿的時候,已經是伴晚時分,老朱已經得到了通知,他也沒有心思繼續判奏摺了,索性靜坐一旁,閉目養神。所以允熥進來後看到的是正在閉目靜坐的老朱。

允熥意外啊,歷史上有名的工作狂朱元璋不工作了在一旁閉目養神,這畫風不對啊!但也侍立在一旁。老朱應該是聽到了他進來的聲音,睜開眼睛,站起身來,用一種關心後輩的口吻說道:“今天下午幹什麼去了?”

聽到老朱的口氣,允熥也就順勢賣了個萌(未滿十五歲還是可以賣萌的),說道:“回皇爺爺話,今天下午去了大街上轉轉,看看老百姓都是怎麼樣的。還吃了碗麪,買了些糕點回來,我嚐了一些,挺好吃的,皇爺爺也嚐嚐吧。”同時把幾包糕點要遞給老朱的樣子。

老朱接過來,說“爺爺現在不餓,待會吃。”隨既把東西放到了桌子上。

又閒聊了幾句,老朱問道:“允熥,今天你上午在允炆說完關於寶鈔的事時,似乎有話要說?”老朱可能自己都沒注意到,他的語氣已經變了。

不過允熥注意到了,心想這是老朱由爺爺的角色過渡成了皇帝的角色了,不能賣萌了,得認真起來了。於是也正色說道:“回皇爺爺的話,孫兒是有話要說。孫兒以爲,不能讓寶鈔這麼貶值下去了,得采取措施,但是二哥的措施不對;如果按照他的辦法,那國庫裡的銀錢估計會被兌光,所以不能那樣做。”

“那你認爲該怎麼做?”

允炆的方法不能使用的原因是現在寶鈔行量太大了,據史料記載,老朱曾一次賞賜給朱棣五十萬的寶鈔,而當時全國一年總稅收不過四百萬貫,其中還有大量的糧食等物資,根本沒有足夠的銀錢來兌換寶鈔。連西方金本位時代的百分之三十的儲備都不夠。

“不知皇爺爺認爲,寶鈔主要的使用者都是誰?”

老朱一怔,說道:“這有什麼關係嗎?寶鈔應該天下人都使用。”

允熥見沒法這麼說,不配合啊!就直接說道:“皇爺爺,在孫兒看來,這寶鈔相對於銀錢的優點就在於重量輕,易攜帶,所以使用寶鈔的人主要是商人和官員,以及部分市民,農民和鄉下地主是不會使用的,因爲寶鈔再堅挺,也比不上金銀銅錢。”

老朱細想,也確實是這麼回事。

“所以要增強百姓對寶鈔的信任,必須從商人和官員的需求角度入手。”

”孫兒認爲,有以下三點可以做:第一,允許商人用寶鈔在所有鈔關交稅;第二,暫緩寶鈔的行;第三,允許寶鈔兌換一種非常不宜攜帶,保存還佔地方,久存還容易壞,但大家都用的到的東西。孫兒覺得,全國唯一符合這一標準的就是糧食。可以在全國所有的布政使司所在地開設專門的店鋪,即使是一開始也要在京城,武漢,成都,西安,北平,蘇州等重要城市開設店鋪,允許以一貫鈔的價格購買一石米,穩定住幣值。”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對於商人來說,寶鈔可以交稅,至少可以繳納一半的稅時,他們就不會認爲寶鈔無用,轉而樂於攜帶寶鈔;其次,暫時減少寶鈔的行量,可以讓人們認爲朝廷是真心要恢復寶鈔的信用的;其三,糧食誰都有用,寶鈔可以兌換糧食,商人們樂意用寶鈔交易,返鄉的官員也願意帶着寶鈔回家,反正糧食總是用得到的,還可以在家鄉兌換。”

“對了,爲防止有人惡意兌換寶鈔,可以以防止糧商囤積居奇爲由,宣佈每個人一天只能兌換一石米,同時限制兌換量,讓每天都有人兌換到米,而不至於米都被兌換走。”

“等到大家都恢復了對寶鈔的信任,再恢復行量,慢慢提高幣值,就可以繼續對百姓收取鑄幣稅了。”

他這是剽竊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各根據地爲了保證行的紙幣幣值穩定實行的物資本位制。當時特別是sd根據地,保證有足夠兌換所有其行的‘北海幣’的百分之六十的棉花,和百分之四十的糧食,使得所有時候,只要有人拿着‘北海幣’買糧食或棉花,就可以馬上買到,所以‘北海幣’也是所有根據地貨幣最堅挺的,拿着‘北海幣’的華野(華東野戰軍,後改編爲第三野戰軍)士兵都不願意用‘北海幣’換‘邊區票’等其他根據地的紙幣。

扯遠了,老朱聽了允熥的話,怎麼說呢,這是老朱被允熥驚住的第四次了,這次雖然他沒聽過鑄幣稅這個詞,但是仍然明白了意思,明白這是個好辦法。雖然老朱的理智告訴他不可能,但老朱真的感覺允熥好像是無所不知的,一個多月以來,四次論政,每一次允熥就能提出一個別人想不到,但又有道理,有可行性的方案或者解決辦法。這四次的問題還幾乎完全不搭界。所以一時老朱怔怔地看着允熥,不說話。

允熥說完,等了半天不見老朱說話,擡起頭來就見到老朱這副模樣,有點兒害怕,輕聲說道:“皇爺爺?”

老朱回過神來,又上下仔細打量着允熥,那目光是如此的不同尋常,讓允熥感覺心裡毛。

過了一會兒,老朱才收回了目光,說道:“朕馬上下令減少寶鈔的行量,並允許京城,武漢,成都,西安,北平,蘇州,杭州和廣州的鈔關收取寶鈔爲一半的稅額,至於糧食換寶鈔的策略再考慮一下再實行。”

然後老朱彷彿突然疲憊不堪一樣用很虛弱的聲音說道:“允熥你回去吧。”允熥非常不解的走了。老朱又讓所有的太監出去,一個人呆在屋內。

允熥回去文華殿,在文華門遇到了允炆。現在這種情況,倆人也沒什麼話說,點個頭就過去了。不過允熥馬上就猜到允炆一定是去見他的好基友黃子澄了。

不過允炆去見誰允熥也影響不了,就放下了。回去後允熥默默評估現在的局勢,認爲自己的勝算應該很大。並且,似乎沒有出現自己當初想象的後宮決勝負的情況,老朱一下子把競爭的場地由後宮拉到了前臺,導致後宮的力量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啊。那自己其實沒有必要繼續拉攏李側妃了。不過將來對文英還是好一點吧,畢竟是自己的妹妹啊。

第691章 猜到第922章 由此所引發的第1329章 漢洲攻略(三)第1436章 你是皇太子第564章 吳王府第894章 現在就要開始爲下一次大戰做輿論準備了第714章 安南占城第538章 昀芷之言與寶慶之語第1728章 無數大學生的心裡陰影。祝書友們端午節快樂!第651章 岷州第623章 郡主和王妃第1300章 爲什麼要推行簡體字第715章 攀登新高峰第941章 日常的事情第351章 欲廢朱榑第987章 不得不應酬啊第4章 靈堂和送行第640章 旅店偶然第1747章 答應索菲亞與陛下的密旨第668章 攻緬——勃固的起義第1759章 開羅——爲什麼第1326章 南洋風雨——事情與軍費第70章 寶鈔戰爭——應天府誤事第1455章 如何勸說一個商人——當然是用錢砸他啦第121章 兗州事件——誰答覆本章說與其它第769章 大案——中邪第1313章 準備第1255章 前陳後婚第682章 威信和武藝課第734章 武鄭敏瑤舉蘭福第91章 允炆救母失敗第1366章 岱璇第276章 連帶處置第734章 武鄭敏瑤舉蘭福第843章 軍醫第1144章 接見宗喀巴(一)第941章 日常的事情第940章 隊列與方陣第17章 重陽節——提議軍校第1718章 下一步的鋪墊與孟加拉的“終結”第1034章 祭奠與論功第706章 接見使者之前第1070章 決戰——槍斃第432章 來自軍方的證據第854章 南定——未都城第152章 追悼第1066章 決戰——開始第568章 命名與賞賜第245章 建議與謀劃第1011章 更加焦急第409章 德州之戰——防彈衣第1092章 血色——冤有頭債有主第879章 視察軍醫所第1146章 供奉格魯派第4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還是麪館第1088章 內亂第233章 平衡和育人第543章 拒絕與見面第1109章 伊吾慶功宴——爲什麼厚賞第475章 疑慮與父親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750章 西南與西北第898章 慶功宴(一)第1542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的謀劃第433章 二次抓捕第1730章 大明也要準備起來了第189章 各地的反應第489章 胥史第273章 正名第33章 寶鈔戰爭——應天府衙第381章 監國與納妃第1374章 日心說第1257章 說話囑咐第1404章 醫生的名字與偉大的豌豆第392章 遼王的反應第1561章 印度之戰——驚喜第1789章 工業時代——文垣的爭論與差事第1769章 李莎兒的請求第1462章 爵位改革與教徒的反應第1400章 點評與《古文尚書》第246章 接旨第899章 慶功宴——減罪一次的勳章第84章 講武堂——預備第1191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襲營第870章 同樣的過年第1447章 攻略之前第298章 討論南洋事第1800章 護衛統領與拜見朱榑第378章 兩地的變故(四)第967章 再次祝大家新年快樂!第172章 投奔番外23:我說了真話你也不會相信的第188章 喪第1451章 孩子—解惑第640章 旅店偶然第266章 又一名先生第1166章 前所未有的重要事情番外12:政府、政黨與辯論第584章 奴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