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16:緩過來的原因

除了養老醫療、交通、物價、工資等方面外,中原民衆的好生活還體現在其他方面,不過就不一一列舉了。

當然,大明也有很多問題,除了政務官貪腐與大多數人看不出來的背後掌權外,被人詬病最多的就是政府辦事效率低了。除了搶險救災的時候行動很快外,日常辦事極其拖沓。舉例來說,如果某人搬到另外一個城市居住,身份也要遷到新的城市,遞交資料後差不多得一個月管理部門纔會有回覆,如果資料不全補交又得一個月才能再次得到回覆,要是個馬虎的人,把身份辦理妥當估計半年都過去了。

無數人對此投訴過,報紙也報道過不止一次,但毫無用處。事務官的俸祿本來就低比中原平均工資還低,又沒法貪污,又幹多幹少一個樣,誰有動力多幹活?就算把他們都開除換一批人也沒用。大家只能一邊吐槽,一邊不得不接受效率低下的政府服務。

另外就是各種工程的效率低下。也不單單是政府主導的市政工程,包括私人建造房屋、企業建造辦公樓都巨慢。這個嘛,就是勞動者的問題了。老百姓收入不低物價很低,社會保障也不錯,誰還會願意拼命幹活?施工隊的勞動者也追求8小時工作制、週末雙休的好不?就算僱傭方願意多給錢,勞動者也不願意快乾。這樣一來,建造進度自然快不起來。

除此之外,還有媒體捕風捉影胡說一氣啦、市政工程升級緩慢啦等問題。可雖然有這些問題,但大明民衆的日子過得仍然不錯。

不過,大明的民衆也不是在第二次社會革命後不斷向好發展,一直髮展到現在這個地步的。從363年中原恢復穩定開始到435年左右這70年,中原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一直在上升,但從435年左右開始,因爲青壯年勞動力逐漸下降,養老金與醫療金開支增大、收入減少,工廠及服務業用工也顯得緊張,國內的消費總額也有所減少,大多數人都覺得日子不太好過。

當時爲了保證民衆不鬧事,不得不用稅款填補養老金與醫療金的空額;因爲勞動力逐漸減少工人反而要求更多的工資,中原的消費又減少,導致工廠的利潤降低,想要將廠子搬出中原。

不過當時的困境終究是過去了。大明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雖然人口從10億降到了9億多點兒,但人口結構基本恢復正常,經濟重新向好發展,民衆的生活水平也逐漸回升,超過435年前的水平,再到現在這樣的高水平。不過不是所有國家都像大明中央這樣的,北漢州大陸的崇藩同樣也是一個人口大國,總人口超過3億,各項經濟指標絲毫不遜色於帝國中央,經濟也一直在向好發展,同樣也遇到過低生育率的問題,但普通民衆的社會福利遠遠不如帝國中央。

市面上研究中原與崇藩解決人口萎靡問題方法異同的書籍很多,會首先說的不同點就是對待移民的問題。崇藩是通過吸引漢洲經濟稍微落後藩國的人口來保證勞動力供給足夠,保證養老金與醫療金充足;但中原並沒有引進藩國的人口。 ωwш ▪T Tκan ▪C〇

之後基本上就沒人分析崇藩了,因爲太好理解,大家都是一窩蜂的研究爲什麼中原能在不引進,或者說不大規模引進藩國人口的情形下渡過難關,朱師躅家裡也有幾本研究中原解決問題的書,允熥在上週末大概翻了翻。

不過允熥看過後,覺得這幾本書都是扯淡,也不知道是寫書人的水平不行,還是帝國政府不允許他們把真相寫出來,忽悠外國人。畢竟現在拂菻有些國家也達到了幾十年前中原的發展程度(指社會福利、教育普及等的發展程度,並不是指經濟指標,拂菻國家的經濟指標當然比幾十年前的中原強得多),面臨生育率大幅降低的問題,如果能把他們忽悠瘸了走上錯誤的道路,就能消除現在唯一能對大帝國聯邦產生威脅的對手,善莫大焉。

允熥看了看新聞,又結合幾本書裡舉得事例和數據,自己總結出了幾條原因。

第一,是制度。帝國中央,是一個僞裝成民主制度、但實際上仍然被人幕後控制的國家,而且這些幕後控制的人是用過控制權力的方式控制國家。這樣的制度當然有不好的方面,但對於解決某些重大問題來說,還是比較好的。掌控國家的人因爲是通過控制權力的方式控制國家,這就代表着他們與國家密不可分,考慮問題的時候會從長遠的角度考慮。

第二,則是國際貿易體制。這個時空並不存在國際自由貿易體系,原因當然是因爲當年大明帝國的崩潰啦。後來重建的大明帝國一開始沒有實力重建,後來是沒興趣重建全球貿易體系。大明不僅沒興趣重建全球貿易體系,甚至對於和拂菻、天方、默獵加的國家打交道都沒什麼興趣。允熥還記得,在四十多年前的時候,他帶兵打敗了帖木兒後還將這個大名鼎鼎的人給俘虜了,還和他聊了一陣。帖木兒當時與允熥說要想國家不落後,就要與其他國家多交流(大概是這意思,具體怎麼說的允熥也記不得了)。但允熥上一世在晚年的時候曾經想過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國家控制的土地、人口已經佔了全世界的一半以上,那還用不用和其他的國家交流?如果不與其他家進行交流,那麼是否會落後?’

這個想法在允熥還活着的時代沒有實踐,因爲他還要吸取弗菻與天方的古代科學研究成果;但後來被實踐了。第二次社會革命後,大明因爲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作爲後盾剝削拂菻和天方國家,這些國家又紛紛對來自帝國聯邦的商品實行高額關稅,帝國中央乾脆停止了同斡羅斯之外的拂菻和天方國家的貿易,絕大多數貿易都發生在帝國聯邦內部,唯一的大外部市場就是印度。

帝國中央理所當然沒有落後,一直保持領先,事實證明了,當一個國家或者國家聯盟的人口、資源與土地佔到世界一半以上的時候(現在帝國聯邦的土地與人口占到全世界的60%左右,不含南極洲),完全可以只在內部交流,不必與外部交流。

更重要的是,因爲沒有國際自由貿易體系,這代表着外國商品不能憑藉物美價廉輕而易舉的打垮本國工業,同時資本無法在全世界範圍內自由轉移——連一個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政策都沒有,你怎麼將錢帶到其他國家?在小帝國聯邦內倒是能夠一直自由轉移,但中原無論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技術工人數量、或者配套產業鏈,都強於小帝國聯邦內的藩屬地,即使工人的工資高一些,是不是要搬家去藩屬地也要仔細考慮。這就避免了在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提高的情況下,製造業快速流失、本土快速空心化。

當然,隨着中原的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工業成本也不斷升高,即使是高額關稅和難以將賺到的錢帶走也越來越不能阻止製造業衰落。當時國會與政府因爲這個問題爭論的很激烈,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不知是幸運或者國家領導的真知灼見,他們選擇了正確的道路,那就是:第三,以科學技術爲第一生產力,提高工廠的科技水平,增加機器人的使用。

當時這個政策爭論的非常厲害,反對者衆多。從表面上看起來,提高工廠的科技水平、使用機器人會減少僱傭的工人數量,意味着更少的人能夠交五項保險,養老金與醫療金會進一步萎靡,政府財政更加困難、民衆的日子更不好過,這不是本末倒置麼?但當時執政的人民黨黨首伍秉鑑認爲,不提升工廠科技水平,製造業就是死路一條;對於可能造成的養老金與醫療金會進一步萎靡問題,反正現在就在用稅收填補差額,增加對這些工廠的稅收就好了。

伍秉鑑還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觀點:對機器人徵收增值稅。他的理由是這樣的。工人在工廠做工,要繳納所得稅,但當機器人代替工人,卻不用繳納所得稅,都是幹一樣的工作?憑什麼?這個明明應該交給政府的稅收,跑到了誰的荷包裡去?當然是企業主。那爲什麼不課稅?當然,伍秉鑑也提出了稅額的問題。稅額不宜過高,要在保證本國製造業有競爭力的情況下徵收機器人的增值稅。

看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允熥驚呆了。這是他第一世米國大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Andrew Yang提出的觀念,這一世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人提出了?允熥不得不感嘆,他第三世的中原發展得太快了,然後將這一切歸爲自己第二世的功勞而沾沾自喜……

因爲允熥沒有看到這個政策是否在米國實施,不知道是否符合米國國情;但很顯然,它很符合這一世大明國情,雖然企業主激烈反對,但人民黨內閣與工黨、大同党進行合作,在貴族的支持下,仍然通過了這個議案。

這個議案使得政府在製造業工人逐漸失業的情形下仍然能夠徵收到足夠的稅賦,用來填補失業金、養老金與醫療金的空缺,同時保證了製造業的競爭力。隨着新的工作崗位的出現,年紀較輕的原工人得到了新的工作,徹底解決了失業問題。

至於那些無法大規模使用機器人的製造業工廠,則在政府的統籌下,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神,轉移到了藩屬地與屬國,少數轉移到了藩國。(在小帝國聯邦內以漢人爲主的藩國改稱藩屬地、非漢人的改稱屬國後,藩國成爲漢洲諸國與埃及戊藩的稱呼)

現在中原,就業主要在服務業,製造業僱傭的工人較少,主要是機器維修人員、辦公室文職人員與司機。這一世的機器人與能源科技遠勝允熥的第一世,但在智能化與自動化方面有些差距,汽車速度更快、更節能環保,但不能自動駕駛,仍然需要大量司機。

農業也大量使用農業機械。甚至爲了降低成本,幾乎所有丘陵地區的田地都被廢棄,原本多樣化的農作物也大幅度減少,駕駛車輛行駛在公路上兩邊都是成片的玉米或小麥;難以大規模機械化的蔬菜、水果更是無人種植。中原的田地產出只夠口糧,蔬菜、水果、豬牛羊吃的飼料全部都是從南洋或印度來的。

第四,就是在非製造業,比如零售業、快餐業等限制連鎖企業。同樣是伍秉鑑認爲,這些行業如果形成連鎖企業,會導致財富向連鎖企業的股東集中,降低普通人的財富,導致不公平。所以他主持在國會下院通過了一系列的議案,嚴格限制連鎖企業。這當然使超市與商店的商品價格略高,但對於保證社會公平很有好處。

第五,就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僅不縮減福利,反而提高福利。當時之所以這樣做純粹是出於對第二次社會革命的恐懼,但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着社會福利的繼續提升,生育率反而又有所增長,從最低的413年1.4恢復到了465年1.89,之後一直維持在1.9上下。雖然仍不夠世代更替,如果一個移民都不引進人口仍然會萎靡,但人口結構比之前的幾十年好多了。

至於第六點,不能算是政府的施政:在生育率較高的時候出生的人陸續去世。隨着這些人的去世,養老金與醫療金的壓力驟然緩解,政府因此有了更多的錢進行再分配,提高民衆的生活水平。

帝國中央還實行了其他許多政策,但允熥認爲這幾項是最重要的。因爲這些原因與施政,中原逐漸緩了過來,普通民衆過上了全世界最好的日子。

第1655章 巴布納——真正開戰第1000章 撒馬爾罕城的謀劃——最大的問題第391章 兗州與遼西第559章 入城第1711章 瘋狂的決定第905章 相見不相識第1663章 巴布納——跟隨薩爾哈的理由第542章 詳情與集市見聞第562章 滿江紅第1152章 接見鬼力赤第164章 各種事第456章 再至沙州第1142章 相見賞賜第351章 欲廢朱榑第915章 偶爾也有關心則亂的時候(補昨日欠更)第1469章 攤牌第410章 德州之戰——關鍵第916章 暫且不說第1057章 最終決戰——想要將計就計第1226章 來京第520章 初到永明第1122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告一段落第213章 發福利第1159章 供述與返回第536章 接見官員第1732章 奪回我們的財富第1154章 被喚醒的噩夢第1101章 戰烏魯木齊——終了第1347章 漢洲攻略(十二)第595章 應對第1204章 外交無小事,還是第276章 連帶處置第1389章 教徒與意外的點評第885章 巫蠱問案——讓人發瘋的話語番外1:四百年後的世界第1099章 戰烏魯木齊——公侯萬代第418章 封賞與處罰第1474章 下旨第1080章 最後的圍殲戰(三)第812章 四王第666章 攻緬——投降第908章 安南事情完結第1034章 祭奠與論功第286章 酒爲媒介第1518章 叛徒原來是自家人第二百章 定西域王第1470章 大吵第1081章 沒品與出乎預料第887章 奸細案的波折第1140章 臨危第482章 鎮守臺灣第892章 來到安南第1533章 不同人的回答第671章 經緯西南——回師田地與佛第846章 安南士紳(二)第1196章 教中的安排與自己的想法第868章 反應第217章 爲何讀書第192章 初議分封——叫三王第1239章 真正的學校——答疑解惑第1025章 卡拉維約東遊記(一)第822章 戰安南——得救第146章 卡廷——反轉第1813章 統治階級第1347章 漢洲攻略(十二)第1318章 金融改革——勳貴們第186章 故第923章 由此所引發的——武將與武將第327章 在講武堂聽到兩事第457章 放鬆的年後感謝和求訂閱第252章 四個女孩兒一臺戲第1769章 李莎兒的請求第335章 去孝陵第1315章 金融改革——金本位第13章 初到兵部第1688章 商議與後患第1686章 總督府第982章 評論第903章 回京前的雜議第1235章 沒有時間只能快說了第951章 任官第1485章 天文學大發現——周偉三定律(五千字章節)第1756章 開羅——‘說服’他們第1718章 下一步的鋪墊與孟加拉的“終結”番外10:挑刺的報紙第331章 改科舉與國子監第389章 兗州城下第622章 繼續訓練第1234章 足球第589章 湘王第847章 贊儀領兵第756章 南巡——來到廣州第387章 喜歡第341章 講武堂人才與整頓第760章 南巡——有關之事第1461章 常家的想法第1518章 叛徒原來是自家人第108章 新一屆學生第962章 陳立傑的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