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9章 開羅——爲什麼

埃及人一時有些發愣,不知道他們爲什麼要後退。但他們隨即就明白了,因爲隨着一陣‘嗡嗡’的響聲,無數枝箭矢劃過天空向他們飛來。埃及人根本沒有任何躲避箭矢的法子,成片被箭矢射中。頓時,無數人倒在地上,鮮血洇溼了土壤,慘叫聲也壓過了箭矢破空的聲音。

兩輪箭矢過後已經很少有人還站在地上,聯軍將士再次衝上來,對還活着的人補刀,或者將受了傷但是傷得不重的美貌少女少婦從地上拉起來搶走。當然,也有很多補刀之後將手伸進死人的懷裡摸索,有些人能摸出金銀珠寶,十分高興的走開了;有的人什麼都摸不出來,氣的又拿刀砍屍體,甚至將腦袋砍下來。

阿方索一直站在城牆上看着這一幕,目光略有波動,但一直沒有轉頭。文坻卻已經不忍心看下去了。他畢竟只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過去又一直被皇城學堂的先生們教導仁義道德,即使從不認真聽課總也能記住,面對眼前與一直以來受到的教導完全不同的這一幕,忍不住轉過頭去。

“阿方索,你就不覺得這十分殘忍麼?亦或是卡斯蒂利亞國過去也經常屠戮無辜百姓?”他忍不住問阿方索道。

“無辜百姓?不,他們並不無辜,身爲天方教徒,過去也一直支持馬穆魯克蘇丹國的統治,不能算作無辜百姓。”阿方索先這樣說了一句,又道:“過去卡斯蒂利亞王國很少進行屠殺,我從來沒有見過;但屠殺異教徒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身爲異教徒,又不願意改信主,就應該死掉。”

“大明也都是異教徒,是否應當都殺掉?”文坻心裡覺得不舒服,說道。

“大明與天方教徒不同。大明的人信奉的都是多神教,我們只針對其他的一神教,比如天方教,比如猶太教,不針對多神教。”阿方索對他說的話也不高興,但明軍將士還在埃及呢,只能這樣回答。‘如果你們明國不是這樣強大而且控制了所有重要貨物產地的話,我一定會強迫所有來到西方的明國人改信十字教,如果不信就驅逐出境,不允許做生意也不允許居住。’他心裡想着。

很快,除了工匠、美女之外所有開羅城內的人被屠戮一空,屍首鋪滿了三角洲,土壤完全變成了暗紅色,還有許多鮮血流到河裡,將河水也染紅了。

曹行下令印度民伕將所有屍體都裝上船,運到尼羅河西岸。在西岸的一處地方,開羅城外的埃及農民已經挖出了一個巨大的坑,印度民伕將屍體又從船上搬下來擡到坑旁,使勁扔到坑底。這樣扔了幾趟印度人覺得太累了,讓埃及農民來扔。埃及農民當然不願意,印度人揮舞起木棒就打,逼得他們不得不搬運屍體。他們反覆搬運了一天,一直到晚上纔將所有的屍體扔進坑裡,又覆上一層土,將屍體掩埋起來。

第二天一早,待開羅城內所有巡邏的士兵離開後,曹行又下令放火,將城內的房屋燃燒殆盡。面對阿方索的質疑,他是這麼回答的:“開羅城的位置這麼好,不可能將皇七子殿下未來的王都遷到其他地方。但是開羅城內死的人太多了,即使大多數人是在三角洲上被殺死的,但城內死的人也有上萬人,這麼多人死在一座城裡,極易發生瘟疫。不如將不論屍首、房屋全部燒燬,這樣就不會發生瘟疫了;況且這樣做也能將並未蒐羅出來躲在城內的人燒死,以防殿下入住其中後有危險。”

“其他房屋燒掉也沒什麼,可是蘇丹王宮都是用珍貴的木材與石頭建造成的,都被燒掉了想要重建這麼奢華的王宮會非常困難。”

“還有天方教的寺廟。將來開羅城裡是一定要修建教堂的。我本來覺得將天方教的寺廟略微改建一番就能作爲教堂,可如果木頭被燒燬了,石頭也燒脆了,教堂就不能用天方教寺廟改建只能重新建造,這太浪費了。”阿方索道。

“孤住在帳篷內就好,不必住在奢華的王宮內。即使將來建起王宮,也不必十分奢華。”文坻這時說道。

“你不能一直住在帳篷裡,即使帳篷住起來並沒有生活不便。”阿方索說道:“而且,你將來要迎娶我的妹妹,難道讓她和你一起住帳篷?不,我不同意,你一定要在奢華的王宮內迎娶我的妹妹。”

“這?”文坻一時不知該怎麼回答。阿方索這段日子一直沒有提起過妹妹嫁給他這件事,文坻雖然不解但也沒有提,這時阿方索忽然提起這件事,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那都是以後的事情了,先不忙商議。”曹行說道:“現下最要緊的,是從拂菻遷居百姓至埃及,而且修建蘇伊士運河之事。”

“從歐洲遷移普通人到埃及,而且修建蘇伊士運河?”聽到這話,阿方索下意識重複一遍,說道:“難道現在就要修建蘇伊士運河?”

“這是自然。”曹行道:“不然我們之前徵發那麼多民伕做什麼?若是搬運糧草軍械,根本用不到那麼多民伕。我們之所當時徵發他們,就是爲了修建蘇伊士運河。當時大軍剛剛打過來,徵發他們也容易。”

“至於遷移拂菻百姓至埃及,你也看到了,此戰過後埃及的百姓極少,修建蘇伊士運河又會有許多壯丁死去,人口更少。若想埃及重新變成富庶之地,就需要從他處遷移人口過來。我聽說拂菻人口不少,正好遷移一些至埃及。大明也會遷移一些印度人至埃及,不過因爲此地離着中原太過遙遠,難以遷移漢人來到這裡。”曹行說道。

聽到曹行的話,阿方索心中生出巨大的疑惑,差點就忍不住問了出來:大明萬里迢迢派兵攻打埃及,但卻不在當地留多少漢人不將埃及作爲漢人的移居之地,甚至大肆屠戮當地的天方教徒、遷移歐洲人填補空缺,到底是爲了什麼?

第1304章 徐家的‘危機’第1431章 與卡斯蒂利亞談判——考慮第34章 寶鈔戰爭——間隙第1150章 分析動機第707章 安南使者第1394章 方孝孺與李士魯第694章 滇緬的詢問第359章 議進兵第1438章 白蓮教——商量第1512章 供詞第1330章 南洋風雨——啓程第1045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路上視察第646章 衛徽第483章 沿着舊航路第1812章 與商人共天下?第1495章 蘇州驚變——莫名其妙的尋找第112章 準備出行第1344章 南洋風雨——帶路黨第135章 宣府第260章 鍊鐵第282章 年前第294章 四國使臣第30章 寶鈔戰爭——計算的投入第942章 三楊之一回京啦第253章 第一堂課第1695章 什麼!允熥還有過這樣的想法!第369章 京城的反應第516章 稅清氓第1435章 如何團結第1415章 李家——驚呼第865章 在廣州過年(二)第1802章 宗教婚禮與留親第458章 答謝很久之前的救命之恩第815章 戰安南——漂泊於水第83章 告一段落第269章 驚動第743章 講武堂和過去的麪館第493章 猜到心思的人第1046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繼續巡視第457章 放鬆的年後第1162章 蒙古謀劃——吩咐第1433章 打架與緣故第1534章 賜予《鑑文大典》第671章 經緯西南——回師田地與佛第4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還是麪館第1370章 吉哈諾與克拉維約的對話(上)第482章 鎮守臺灣第1813章 統治階級第1111章 宴飲後的吩咐第1790章 工業時代——富裕人口做什麼第333章 過山東與白蓮教第1238章 真正的學校——五城學堂感謝和求訂閱第271章 處置與公租房第32章 寶鈔戰爭——戶部準備第101章 玻璃第1099章 戰烏魯木齊——公侯萬代第1083章 最強男人對話(一)第199章 四輔官第1497章 蘇州驚變——蕭家談話第1719章 初談進兵蘇伊士第1063章 決戰——全寧衛第706章 接見使者之前番外6:體育課的重要性第1241章 真正的學校——宗室子弟爲何去五城學堂第1144章 接見宗喀巴(一)第1438章 白蓮教——商量第1485章 天文學大發現——周偉三定律(五千字章節)第1253章 農業改革——從單位土地最高產量到單位個人最高產量第1804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作爲晚輩第608章 學校和秀才第517章 律法嚴苛麼第231章 比武第526章 警察和上直衛第457章 放鬆的年後第1314章 金融改革——貨幣兌換第1064章 決戰——決戰第1692章 尷尬第98章 議婚第1388章 會面三件事第317章 內宮貪腐案(一)第554章 絲綢與糧食第366章 收攏第667章 攻緬——受卓蒲勃第1111章 宴飲後的吩咐第330章 科舉新制度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第335章 去孝陵第1501章 蘇州驚變——緊急第933章 科學的開端續第1108章 伊吾慶功宴——軍之脊樑第498章 任官第88章 造訪齊泰家第658章 攻緬——空虛的阿瓦城第1673章 三日後番外20:祭拜長陵第49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半面館半皇宮第1156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235章 沒有時間只能快說了第753章 南巡——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