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4章 用什麼辦法挑釁

“咚咚咚!”在拉合爾城下,擂鼓的聲音響起,身材高大健壯的鼓手用力揮舞手中的木槌,敲響厚厚的大鼓。伴隨着鼓聲,數千早已做好準備的明軍將士也大聲吶喊起來,向拉合爾城衝去;安排在陣地後面的大炮也散發出陣陣硝煙,向城頭髮射炮彈。

駐守拉合爾城的印虜士兵馬上意識到今天明軍攻城的手段不同於往日,要猛烈得多,立刻打起精神,防守城池。城內的守城器械雖然算不上充足,但暫時還夠用,明軍一時半會兒攻不下城池。但所有人都知道,明軍如果真的猛烈攻城,守城器械用不了一日就會消耗殆盡,之後,就憑僅剩不到萬人的士兵,根本不可能在近十萬明軍的圍攻下守住城池。唯一的希望就是:援兵能夠趕快來到。

“蘇丹,您不是已經帶兵趕來救援拉合爾城了麼?求您儘快趕到,如果明天一早您仍然不能趕到城下,您就只能見到一座被明軍統治的城池了。”拉合爾城的守將站在城頭上,一邊觀察戰局,一邊說道,同時不停地嚮明軍營寨後面望去,似乎想要第一時間見到趕來支援的軍隊。

他的祈禱很快應驗了。就在明軍發動進攻之後半個時辰,在明軍營寨後方又泛起滾滾煙塵,足有數萬士兵的軍隊忽然出現,直指明軍營寨。守城的將領雖然看不清這些士兵的長相與軍服的樣式,但見到留守營寨的明軍士兵並未打開營寨大門歡迎這些人,反而派出防守陣勢,就知道來的肯定是賽義德率領的援兵。他頓時喜極而泣。

不僅僅他一人這樣,所有守城的軍官和士兵都喜極而泣。德里蘇丹國不信任婆羅門教徒,拉合爾城內的所有士兵都是天方教徒,城內甚至就連平民都是天方教徒,所有婆羅門教徒都早就被趕了出去。這固然使得不會出現內奸,但也使得一旦城池被攻破,明軍可以毫無負擔的在城中劫掠而不必在意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所有守城的士兵都拼了老命抵抗明軍的進攻。但按照現在的情形,他們根本不可能守住城池,許多人都懷着絕望的心情與明軍交戰。可這時忽然見到援兵趕來,城池或許能夠守住,如何不高興?許多人甚至歡呼着將手中的兵器扔到一旁。當然,這樣做的人很快被軍官踹了幾腳或打了幾下,重新拿起兵器。可即使如此,他們仍然非常高興。

“一定要擊敗明軍!”有些人高聲叫喊起來。很快,所有城頭上的士兵,甚至城內的平民都高聲叫喊起來,聲音迴盪在方圓數十里之內。

但明軍沒有那麼容易擊敗。千里迢迢趕來支援的軍隊試着打了一下明軍的防線,戰死了幾百個士兵後沒有發現薄弱之處,向後退卻休整。明軍的統帥也下令停止攻城,所有士兵撤回營內,大炮也調轉炮口朝向印虜的援兵。但明軍並未發動反擊,大炮也沒有開火,只是靜靜地等待着印虜的進攻。

“明軍的統兵將領真是謹慎。這個將領叫做什麼?”看了一會兒明軍的防線,賽義德放下千里眼,問身旁的幕僚道。

“他叫做宋瑄,今年五十歲,爵位是西寧侯。他曾經在明國的京城爲官,曾統領上直衛之一,很受明國皇帝的信任;他也曾多次帶兵打仗,立下過不少的功勞,九年前的伊吾之戰也立下戰功,受到封賞。他父親當年跟隨明國開國名將馮勝西征,之後長期駐守在明國的甘肅,伊吾之戰後因公改任到伊吾,據說世代統領當地的軍隊。六年前他父親病死,他承襲爵位,鎮守伊吾。”

“他麾下的本部兵馬大約有三萬人,算上預備役大約有五萬人。不過他不可能將這些士兵全部帶到印度來打仗,大約只帶領了兩萬本部士兵,其餘都是朱尚炳調撥給他的軍隊和徵召的周邊部族兵。”這個幕僚詳盡的介紹道唯恐自己說漏了什麼。

“怪不得,已經五十歲了,所以用兵這麼保守。”賽義德卻沒有在意他的其他介紹,只是說道:“我軍的總兵力只有五萬左右,而明軍圍在拉合爾城城下的士兵不算婆羅門教徒就有八萬,另有兩萬婆羅門教徒,接近我軍的兩倍;我軍又是一路急行軍趕來,沒有攜帶大炮,再加上我軍連營地都沒有,如果換了一個將領,多半已經帶兵攻上來了,但他竟然只是堅守營寨。用兵真是太保守了。”

“但他這樣保守,反而使我軍的策略沒有辦法使用。這樣不行。如果強攻明軍的營寨,那麼即使打敗明軍也會損失慘重。”賽義德咬了咬牙,說道:“不能讓明軍這樣待在營寨裡。孟迪爾,你帶兵上去挑釁明軍,一定要讓明軍主攻來攻。其餘軍隊,做出建立營地的樣子。”

“蘇丹,這……”有人想要提出異議。

“執行命令!”賽義德才不會聽別人的命令,語氣加重說道。聽到這話,大家也不敢再說什麼,忙退下吩咐士兵建造營地。

“薩爾哈,你說,明軍會因爲挑釁而出兵攻打我軍麼?”待所有將領都離開這裡,賽義德坐到椅子上,舉起杯子喝了一杯水,對木屋內唯一一個看起來不像是下人的人問道。

“明國的文化與婆羅門教徒或天方教徒截然不同,孟迪爾說的話明軍士兵甚至都聽不懂,明軍將領既然沒有馬上派兵攻打,估計也不會受挑釁的影響,起不到多大作用。若想讓明軍士兵憤怒之極就連軍官都阻攔不住,在我看來只有一個辦法。”薩爾哈隨即輕聲將這個辦法說了出來。

聽到薩爾哈的話,賽義德神色鄭重起來,過了一會兒說道:“如果這樣做,那可就與明國不死不休了,即使打敗了南北兩路明軍,明國也不會善罷甘休。至少,北方的秦藩不會善罷甘休。我只是想擊退明軍,保住自己的國家,可不是想和明國結下解不開的仇怨。”

“薩爾哈,我知道你的想法,對你來說,像我這樣帖木兒大汗的叛將建立起來的國家不值得珍惜,與明國同歸於盡纔好。所以這樣建議你不要說了,再說,我就會將你處死。”

“我的心思蘇丹你當然一眼就能看穿。但如果不採納我的建議,你又有什麼辦法激怒明軍士兵主動來攻打?”薩爾哈道。

“未必沒有別的法子。”賽義德又道。

“我覺得別的法子不可能激怒明軍士兵,不過既然蘇丹這樣說,我就先瞧瞧孟迪爾能不能激怒明軍。”薩爾哈沒有堅持,只是這樣說道。說過這話,薩爾哈與賽義德不再交談,認真向前方看去。

孟迪爾這時已經帶領所部將士來到兩軍陣前,隨即開始挑釁明軍。但正如薩爾哈所預料的,大明的文化與天方教徒或婆羅門教徒都不相同,很多在印度十分具有挑釁意味的動作只是讓明軍士兵覺得莫名其妙。雙方又互相聽不懂對方的語言,即使緊急由懂得漢話的人普及了幾句罵人的話,但聽着印虜士兵走調的罵聲,明軍士兵只覺得好笑,絲毫不生氣。

孟迪爾很快敗下陣來,接過斧頭砍樹去了,換了別的將領來挑釁。可這些將領都面對和孟迪爾一樣的問題,根本無法激怒對面的明軍士兵。一連換了五個將領都是如此。

拉合爾城城頭的士兵看的莫名其妙。他們離的有點遠,聽不清楚在喊什麼,心裡納悶:‘不是趕來救援的麼?怎麼不攻打明軍的營寨?就算因爲現在兵少,可這一輪又一輪派出這麼多士兵來到兩軍陣地中間是做什麼。他們從早晨看到中午,都沒見到雙方除了賽義德不停地派出幾千名士兵來到兩軍陣前外有任何其他動作,再也沒心思瞧了,紛紛打了飯開始吃飯。

“蘇丹,這樣不行,根本無法激怒明軍士兵。”援兵這邊也吃上了飯,在飯桌上,孟迪爾忍不住對賽義德說道。

“是啊蘇丹,根本無法激怒明軍士兵。”另外一名也帶兵去挑釁的將領沮喪的說道。其他人也紛紛說起來。

“都住口!”賽義德聽得煩悶,大聲說道。衆人忙停止說話,低頭認真吃飯。

賽義德也繼續吃飯。但他的心思很明顯並不在眼前的飯食上,吃的極慢,許多將領都吃完了他連半碗都沒吃完,像是在思考什麼事情。衆人知道蘇丹必定是在琢磨如何讓明軍來攻,也不說話,也不散去,就等在飯桌旁。

過了一會兒,賽義德彷彿下定了什麼決心一般,放下碗和勺子,掃視一圈發現將領們都在,吩咐道:“下午,就採用薩爾哈說過的那個辦法,挑釁明軍!”

“蘇丹,這,用了這個辦法,和明軍就是解不開的仇了!”“是啊蘇丹,不能用啊,用了後患無窮!”聽到賽義德的話,衆人大驚,紛紛勸道,彷彿薩爾哈的法子是什麼禁忌一般。

可賽義德已經下了決心,又道:“若是不用那個法子,就不用擔心後患了,因爲德里蘇丹國也就沒有以後了!我意已決,用那個法子!孟迪爾,下午由你來做。”

“蘇丹,我,是。”孟迪爾本想推絕,但見到賽義德的表情,頓時推絕的話就不敢說出口,答應下來。但其他將領的表情也沒有輕鬆多少。賽義德又掃視一圈,起身離開這裡。

時間很快到了下午,孟迪爾再次帶兵來到兩軍陣前,只是這次他纔開始挑釁,對面的明軍士兵就發怒起來。與上午截然不同。但孟迪爾寧願明軍的表現與上午一樣。

第1184章 所有學校的變化第1077章 決戰——烈士斷腕第1197章 太子和藩王第1763章 現代科學體系的建立第664章 攻緬——火器的勝利第1391章 庭前辯論第601章 競買第748章 雲南的兩個反應(五千字章節送給大家)第1730章 大明也要準備起來了番外16:緩過來的原因番外20:祭拜長陵第527章 習武與禮第452章 接見使者——南洋、西洋第49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半面館半皇宮第413章 歌謠與天上第19章 重陽節——一逛京城第580章 正派國舅第153章 慶功第27章 景隆之謀第1389章 教徒與意外的點評第36章 祖孫相處——第一次第1177章 演戲第662章 攻緬——那羅塔第1389章 教徒與意外的點評感謝和求訂閱第741章 征伐安南——選將之二與其它第126章 兗州事件——最後抓人第748章 雲南的兩個反應(五千字章節送給大家)第369章 京城的反應第407章 德州之戰——生擒第1062章 決戰——踐踏第1329章 漢洲攻略(三)第65章 充分準備第1064章 決戰——決戰第285章 意圖去平江第452章 接見使者——南洋、西洋第371章 打虎親兄弟第1659章 巴布納——擊破防線第410章 德州之戰——關鍵第1766章 氣數已盡第324章 北向探索的人選第471章 二次出宮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9章 謹身殿大討論——結尾第956章 英雄魂歸第1414章 李家慶賀第471章 二次出宮第508章 幻彩閣第1050章 最終決戰——鐵籠子第1223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以前就想廢的人(下)第389章 兗州城下第308章 封第676章 看病與舊人第641章 李常問制第143章 戰——安全第821章 戰安南——斷後第1432章 猜不透與想隱瞞第532章 縣試第778章 身邊人和採生折割案的進展第1139章 拼殺與首次上陣第1294章 蕭家的應對第224章 皇家之人第1474章 下旨第1310章 酒樓突發事件第449章 二十八個番國第161章 祖制第1521章 勸說第509章 官員勳貴第798章 廣州人的反應續第294章 四國使臣第1545章 印度之戰——援兵第725章 探望和兩蒙古人第264章 路遇第1412章 接見——建築與雕塑第161章 祖制第1111章 宴飲後的吩咐第353章 徐南青第1484章 天文學大發現——第一個投身科學第912章 對戰程朱理學(一)第773章 大案——生路在哪第384章 秦與浙150章 挖坑第201章 定年號第326章 現行的制度第689章 金帳汗與維齊爾第454章 沙州與京城兩地第56章 ……陰謀——重點第1462章 爵位改革與教徒的反應第435章 還有第1690章 艱難的婚配與當年的盟約第744章 不同的麪館第375章 兩地的變故(一)第67章 濟州島養馬第1296章 爲什麼選擇騎馬第1715章 她答應了第998章 撒馬爾罕城的決策——進兵路線第1446章 對歐洲的謀劃—遠在西方第259章 土槍土炮第328章 侍衛們的話第1394章 方孝孺與李士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