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5章 爲了流傳

“臣/草民謝陛下隆恩!”在場衆人紛紛跪下說道。

在場所有人都滿臉驚喜之色。這樣大規模的賞賜對於文官來說還是頭一次;不僅如此,甚至還對這麼多沒有官身的百姓賞賜俸祿,大明建立以後也是第一遭。

少數官員腦海中閃過‘對官員、百姓賞賜這許多,還要準備征伐孟加拉國,朝廷有這麼多錢麼’這個念頭,不過很快拋之腦後。陛下自己都不在意,我們在意什麼。

“陛下,臣何德何能,能受如此賞賜!懇請陛下收回成命。”解縉則跪下說道。其他的也就罷了,可賜予爵位太重了。雖然新增加的子爵只相當於過去的指揮使,但也是個正式的爵位啊,他也將成爲在洪武三年加封開國功臣後第一個封爵的文臣。

“愛卿做下的這件事,足以當得一個子爵。”允熥笑道。編纂一部華夏前無古人的書集,這樣的盛事的總負責人當不得一個子爵,那就沒有文官當得爵位了。

解縉聽了這話心中一喜,但又推辭了幾句,允熥堅決要封才裝作不得不的樣子答應。

“臣謝陛下恩典。”解縉再次鄭重的跪下行禮道,同時在心裡感嘆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允熥即位後不久,解縉就被任命爲冬輔官,後來又下旨編纂大典,他又負責起大典的編纂事宜。但很快,他就覺得力不從心起來。主持編纂大典是極耗心血之事,更不必說他還要親自閱讀一些書籍的不同版本,以決定採納哪個版本,每日都要很晚才睡下。

可協助允熥處置政事也是要投入極大精力的差事,即使夏輔官承擔得更多些,他也已經難以同時兼顧着兩個差事了,只能二選一。解縉經過反覆掂量,最後決定放棄冬輔官的位置,專心主持大典編纂之事。

當時解縉的朋友都不能理解他的選擇。誠然,大多數文人都希望能夠參加編纂大典這一盛事,解縉也不例外。但解縉十分在乎權力,而且他當時擔任冬輔官,等到暴昭告老後就能成爲夏輔官,文臣之首,解縉的朋友都不敢相信他竟然會放棄唾手可得的文官之首之位,而去全心全意主持編纂大典。董倫就不止一次的問過他怎麼想的。

‘我若是當初選擇做冬輔官,放棄主持編纂大典,就能等到做夏輔官麼?陛下不會允許任何一人長久把持任何官位的,夏輔官與冬輔官的差事又差不多,等到暴昭告老還鄉的時候我也該調任他職了,或許是六部尚書或都御史,或許是外省布政使,或許是藩國的右相,總之,不會讓我繼續做輔官。’

‘可主持編纂完畢大典之後,我十多年未涉足政事,朝中官職可以任意調任;陛下又認可我的才華,而且此時正好陳性善已經擔任夏輔官之職五年,也該調任了,我正好可以返回朝堂擔任夏輔官。’

‘而且編纂大典如此盛事,若是不能在其中留名也是人生一大憾事,況且編纂完畢後必定有陛下的賞賜,這是多年也不算白忙一場。只是沒想到,陛下的封賞如此豐厚。’解縉想着。

“陛下,如此盛事,如此完備之大典,臣以爲,應當以陛下的年號命名,稱之爲《建業大典》。”腦海中想着過去自己的想法,嘴上卻也不停,出言道。

“這,不必了,還是叫做《大明大典》吧,讓後世之人一聽,就知曉這是大明時編纂的。”允熥猶豫了一下,說道。他承認,聽到解縉的建議後他有那麼一刻動心了,但最後還是決定放棄。

“官家,自古以來,書集並未有用朝代之名命名的,臣以爲,使用大明國號命名此書集十分不妥。”解縉又道。

“那愛卿以爲,如何命名爲好?”允熥想了想覺得他說的也對,確實沒有用國號命名書集的先例,就又問道。

“臣以爲,《鑑文大典》此名更好些。鑑有借鑑之意,此書又是古今所有書籍彙總而成,正和此意。”解縉說道。

允熥又問了一遍才明白他說的是哪四個字。想了想覺得這個名字不錯,點頭答應:“那就稱之爲《鑑文大典》。”不過話音落下後他又覺得不太對,感覺這個名字好像是《建文大典》似的。不過他又想了想,覺得還是不改了。即使稱之爲《建文大典》也沒什麼,反正今世也沒有建文朝。

“臣馬上傳令重新印製書籍封面,覆蓋於原書頁上。”解縉又馬上說道。

允熥點點頭,低頭沉思起來。解縉不知這有什麼好沉思的,但也不敢打擾,站在他身旁靜靜等候。

“解卿,這部書集此時應當有兩部,一部是手抄本,一部是印刷本。”過了一會兒,允熥才擡起頭問道。

“是,陛下。”解縉回答。

“你傳朕旨意,將這部書再印刷六部。”允熥說道。

“陛下,這,爲何要印刷這許多?”解縉驚訝的問道。這可是超過萬冊的書,保存十分不易,而且即使用活字印刷的成本也不低,印這麼多做什麼?若是需要某部分,印哪一部分就成了。

“朕自有道理。”允熥沒有解釋。

“臣遵旨。”解縉很沒骨氣地答應道。反正不是自己花錢、自己保存,陛下有旨,自己接着就是了。他甚至開始琢磨要接着這個機會將自己喜歡的幾冊偷偷印一份帶回家。

“此事萬不可馬虎,一定不能印錯。印刷完畢後,讓校對之人再校對一番。朝廷給他們開兩倍的俸祿,六部書都校對完畢後還另有賞賜。”允熥囑咐道。

“臣必不敢馬虎。”解縉又答應道。

見解縉表情十分認真的答應了,允熥點點頭,小聲自言自語道:“算上已有的兩部,八部書,應當已經足夠了吧,不會再失傳了吧。朕不僅印刷得多,而且不會存放在同一地方,而是分散放置於各地,甚至非中原之地,應該能夠像《四庫全書》一般完整的流傳下去。”

第190章 外國的反應和朱元璋時代的終結第544章 聽到第660章 攻緬——破阿瓦城與傷員第360章 發兵濟南第1458章 求封第692章 西南雜談第384章 秦與浙第269章 驚動第1129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語言與國家第998章 撒馬爾罕城的決策——進兵路線第666章 攻緬——投降第427章 高煦與滲水第803章 還是瓊州第161章 祖制第282章 年前第1292章 蕭涌和昀蘊的心思番外16:緩過來的原因第953章 婚姻第1342章 南洋風雨——不怕風險第370章 統帥平叛之人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874章 要再大賺一筆第1372章 代數與幾何第714章 安南占城第267章 腦抽(補週六欠章)第1455章 如何勸說一個商人——當然是用錢砸他啦第672章 經緯西南——兩個番國第1013章 離京坐船第574章 後續的決定第724章 講武堂和蒙古人第1406章 接見——歐洲的書籍第863章 南定之戰結束了第758章 南巡——風景第142章 戰——新動向第1808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天津市舶司與山海關往事第914章 後宮都是聰明人第737章 色目後裔第168章 海第350章 徐府與英王第638章 三地的糧食第929章 牧場騎馬第639章 糧食和軍歌第1151章 會見前第875章 胡朝的末路——壞消息第486章 惦記第1301章 簡化字與標點符號第204章 彌勒佛第229章 民間輿論第348章 鄉試與文會第1659章 巴布納——擊破防線第994章 朱鬆不知道第551章 海務院和新市舶司第1215章 徐府省親第294章 四國使臣第1546章 印度之戰——軍械第627章 安秦李薛第995章 談到逸聞趣事第1337章 漢洲攻略(七)第943章 兩個囑咐第677章 送東西和邸報第1344章 南洋風雨——帶路黨第63章 舊的結束第183章 準備第1227章 抵達周王府的路上第544章 聽到第275章 改革與枉法第1665章 巴布納——伏擊第362章 撤退第1113章 繼續談論第789章 大案——搜捕第956章 英雄魂歸第1329章 漢洲攻略(三)第18章 重陽節——寶鈔之一第631章 兩年前見過的人第699章 說第841章 打進升龍城第659章 攻緬——沐昂和那羅塔第1078章 最後的圍殲戰(一)第1424章 西方的新來客第1787章 工業時代——工會第128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四)第1215章 徐府省親第621章 艱難的訓練第275章 改革與枉法第1009章 出發前的準備——視察第702章 從二十五到三十第1268章 科舉漏洞第972章 又畢業一批第1558章 增兵!第465章 改封永王第203章 昊天玉皇大帝第872章 繼續議事與南洋諸國的擔憂第10章 後續發酵第171章 上朝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305章 見水師副將第603章 杭州與西安第1344章 南洋風雨——帶路黨第437章 宣府城外的獵戶第1章 混亂的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