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1章 格致監河南分監監正

“《古文尚書》?好,好。老先生願意將家傳的《古文尚書》拿出來交給官員抄錄,很好。”允熥笑道。

《古文尚書》指的是用秦代統一文字前的各國奇形怪狀的文字寫的《尚書》文本,與秦代統一文字爲小篆後流傳下來的《尚書》有所不同,所以被稱作《古文尚書》,漢代劉向編輯的則被稱爲《今文尚書》。《尚書》作爲五經中的一部,十分重要,能多出一種《古文尚書》來校對當然是一件好事。

“多謝讚譽。”老人說道。但說完他就覺得不對勁:‘我怎麼像是被朝中官員誇讚似的出言感謝?這個貴公子剛纔說話的語氣與神態太強了,比見過的三品官員還有官氣。莫非他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貴公子,還是一個已經襲爵、擔任官職的貴公子?’

“老先生願意爲編纂《大明大典》做貢獻這真是好事,我決定襄助您五十兩白銀,以作鼓勵。”允熥又道。一名侍衛隨即從身上掏出五十枚銀幣,遞給老人。

“多謝公子。”老人本不想要,但不知怎麼,鬼使神差的,就答應了。

“這沒什麼。”允熥擺擺手,又囑咐道:“若是老先生的朋友還有人藏有這種歷史久遠的古籍,一定要拿出來爲編纂《大明大典》這一文化盛事添磚加瓦。”

“公子放心,老朽定然與所有認識的人中喜好藏書的說,讓他們拿出家中珍藏的古籍。”老人不由得又道。

允熥又與他說了幾句話,鼓勵老人的行爲,這才轉身離開書鋪。

“爹,就爲了一本書,還不是買下,就掏了五十銀元,您不是平日裡總教導我們不可奢靡浪費麼?”出了書鋪,敏兒不解的問道。

“這可不是浪費。這是爲文化盛事添磚加瓦。”允熥糾正道:“這些古籍的傳承可十分要緊,能多傳承一點,就是一點。”

“哦。”敏兒其實仍不明白,但也不再問,又道:“年前圻兒就是在這裡買的送給垣兒的書?這家書鋪看起來也不大,書也不多。”

“你可不能拿咱們家的藏書室與這個書鋪比較。史館抄錄的書籍,今日爹爹從史館要一本,明日想看另一本書就又要來,慢慢的藏書室裡的書就多了起來。在民間,這也算得上是一家大書鋪了。”允熥道。

“那民間的人能看到的書也太少了。”

“書也不便宜,一般人當然看不了多少。不過等將來,天下每一個人,只要他願意,都能看到無數書籍。”允熥想起後世,說道。

一邊說着,他們已經走回馬車,重新坐進去繼續趕往周王府。這個地方本來與周王府就不遠,沒幾步就到了,馬車停在周王府門前。

允熥抱着敏兒下車,才走幾步,朱橚與朱有爋就迎出來,行禮道:“見過陛下。”

“都是一家人,五叔你還是長輩,這麼多禮做什麼?”允熥笑着答應一句,又讓敏兒給他們行禮,攜手走進正廳。

坐在正廳內,幾人寒暄幾句,朱橚正要說正事,就聽敏兒說道:“爹,女兒想在院子裡面玩,叔爺,侄孫女想在叔爺家裡的院子玩。”

“哎呦,把敏兒你給忘了。”朱橚笑道:“你當然聽不慣我們說話,出去玩吧。小陳,去把子凌叫來,與敏兒一起玩。”

“你去玩吧。”允熥也笑道。

“多謝爹爹,多謝叔爺。”敏兒笑着答應一聲,跑出了屋子。幾個宮女和周王府的侍女、宦官連忙跟上。

“又一年不見,敏兒又長大了些。”朱橚看着敏兒的背影,說道:“她雖然才十二歲,但這個個頭,比許多成年婦人還高了。”

“這是當然的,民間婦人吃的不好,自然身量矮,咱們皇家不僅吃得飽,還吃得好,比普通百姓身量高才正常。不要說婦人,就是成年男人,也未必比咱們家的女兒高。”允熥說道。民間百姓農閒時候都捨不得吃飽飯,營養怎麼可能足夠?營養不夠,當然也長不高。當然,總有那基因特殊的,吃得不好還個高,但這種情況畢竟少見。

“說的也是,就算是子凌,沒有敏兒這麼高,但也比鄉下的農戶人家年齡相近的孩子高,站在一起再換上農戶的衣服,人家肯定覺得已經十四五歲了。”朱橚說這話本來不是這意思,但允熥不接茬,他也沒法說下去,只能就事論事。

又議論幾句,允熥問道:“五叔,您上次說的事情,還是宜早不宜遲。《大明大典》已經快要校對完畢了,若是等史館校對完畢您再送來,就有些晚了。”

“我也知曉,已經派侍衛趕回開封,督促他們儘快將書籍都送來。不過冬天運河凍住了,恐怕要慢些,又爲了防止書籍破損,得一個月。”

“一個月也成。三月中旬《大明大典》還校對不完。”允熥笑道。

允熥下令編纂《大明大典》,作爲宗室中著名文化人的朱橚當然十分贊同。他不僅將自己和朱有燉蒐集的書都命人抄錄一份送到京城,還在河南境內不斷着人搜尋書籍。去年他又在河南省內搜到了一批沒見過的書,命人抄錄一份後原打算等開春河水解了凍送到京城,但聽說《大明大典》快要編纂完畢後,派出侍衛趕回去督促將書籍抄本儘快送來。

“其實五叔你不用等河水解凍的,有軌馬車即使冬天也能用,用有軌馬車送過來也好。”允熥又道。

“是了,還有有軌馬車。只是雖然馬車已經修到河南有一年多了,但還總是想不到。”朱橚道。

“慢慢習慣了就好。”允熥道。

“對了,五叔,我又得了一種在大明從未見過的作物,也是從漢洲大陸發現的,送給五叔你。這種作物在河南估計長不了,但生出的果實很有意思,五叔你研究一番。”允熥想起朱橚還在開封開了一個‘格致監河南植物動物學分監’呢,就想起一種漢洲大陸的作物,要讓他研究研究。

“正好,官家,我也有有關研究作物之事要與官家說。”

第556章 獻女感謝和求訂閱第791章 大案——真相(上)第1367章 黃頭髮的人又來了第1298章 薛熙揚的任用(五千字章節)第696章 孩子第866章 捷報第377章 兩地的變故(三)第1749章 如何勸說阿方索同意水師助戰第588章 宗喀巴第195章 新位置第701章 宮裡宮外第666章 攻緬——投降第598章 南海李家第699章 說第1123章 使者——前奏第598章 南海李家第1807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推恩西南第1499章 蘇州驚變——造反續(祝書友們新年快樂)第404章 目眥盡裂發盡上指冠第122章 偶遇羅貫中第693章 海運和詢問(求訂閱!)第1683章 屠戮與生擒第517章 律法嚴苛麼第532章 縣試第1673章 三日後第686章 徹底湮滅的蒙古歷史第899章 慶功宴——減罪一次的勳章第162章 撫慰第14章 允炆和藹,允熥發威第1218章 軍事改革——開始第221章 三年守孝第167章 國力第1235章 沒有時間只能快說了第1354章 南洋風雨——各自的想法第1714章 王妃第913章 對戰程朱理學(二)第346章 後續處置與反應第1044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親征第24章 重陽節——最後:藍常密會第976章 第一次商議第634章 橫濱第174章 文華殿東暖閣第867章 又一份捷報第433章 二次抓捕第885章 巫蠱問案——讓人發瘋的話語第1324章 南洋風雨——開始第244章 向父親求助第867章 又一份捷報第1556章 印度之戰——目的第1192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神使第330章 科舉新制度第1227章 抵達周王府的路上第834章 多邦城——想啊想第二五零章 兄妹出宮第501章 黑社會的末日第1186章 吃起來有流淚的感覺第1277章 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節快樂)第233章 平衡和育人第1034章 祭奠與論功第712章 辨別真相——二人的訴說第1288章 傳授兩門技術的緣故和西學課(六千字章節)第1196章 教中的安排與自己的想法第1521章 勸說第1664章 巴布納——第一聲大笑第815章 戰安南——漂泊於水第865章 在廣州過年(二)第1120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白帳與藍帳第1018章 兩個文明的戰爭第1738章 出人預料的變化第787章 大案——捉到(五千字章節)第1309章 下一代該成婚了?(五千字章節)第223章 讀書之苦與文采飛揚第692章 西南雜談第582章 宦官家人第170章 砸玻璃第768章 大案——猜測進展第861章 南定——不惜任何代價攻城啦第446章 說話第1388章 會面三件事第1330章 南洋風雨——啓程第184章 醒來第953章 婚姻第658章 攻緬——空虛的阿瓦城第429章 甄選舍人第1030章 最慘烈的一戰——開始第961章 在講武堂第156章 兩家第419章 處置的決定(補昨日欠章)第817章 戰安南——兩個民族第1346章 南洋風雨——三寶壟守城第81章 下基層下第1663章 巴布納——跟隨薩爾哈的理由第426章 誰來查案第255章 想法和英靈第477章 科舉改革(一)第1772章 最終定論第950章 過後很久的請求第1767章 爲什麼要攻打埃及第1294章 蕭家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