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6章 這樣做的緣故

當日下午,李士魯辭官獲准、方孝孺調任閒職的消息傳開。雖然這是在預料之中的事情,衆人都已經想到了,但也對周禮派造成了負面影響;而且方孝孺、李士魯與盧原質是周禮派的旗幟性人物,一下子三人少其二,周禮派的聲勢大減。更多的人悄悄的退出周禮派。其中許多人加入明禮派。

而就在此時,又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解縉上奏,稱去年負責從民間收取古籍的官員中,有人私自將本該還給藏書人的古籍吞沒。這樣的官員共查出一十三人,其中有三人是周禮派之人,而這三人中有一人是盧原質的學生。

這個消息傳出後,盧原質的名聲也受損。雖然他之後請求告老的奏摺沒有被批准,允熥還安慰了他一番,但周禮派再次受到影響,聲勢更低,幾乎就要銷聲匿跡了。

……

……

“三位愛卿記下,不許再對周禮派窮追猛打,就此罷手。”乾清宮內,允熥抿了一口茶,對陳瑛、楊士奇與***說道。

“是,陛下。”三人答應道。

“怎麼,陳卿,你似乎對朕的命令不太明白?”允熥見陳瑛答應的似乎心不甘情不願,問道。

“陛下,恕臣愚鈍。此時周禮派受到如此打擊,正是使其徹底散去,將其中有才幹之人吸納入明禮派之時,爲何陛下命臣等罷手?”陳瑛問道。

“這,愛卿不必細問,按照朕吩咐的做就是了。”允熥沒有回答,只是這樣說道。

“臣遵旨。”陳瑛雖仍然不解,但也只能答應道。

說過這話,允熥又與他們商議起了一些禮儀是否需要改一下。朱元璋制定的禮儀當然不可能完全符合允熥的心意,他認爲需要修改。好在整個洪武年間,《大明會典》等規定禮節的典籍一直在修改,甚至到洪武三十年還改過一處,允熥進行修改雖然會引得一些官員腹誹,但阻力不大。

只是,允熥一邊與他們商議着,心中卻想着別的事情。

最近朝中發生的這一系列事情,都是允熥要削弱周禮派。在他繼位之初,周禮派贊同海外分封,而且堅持嫡長子繼承製,又因爲當時朱元璋以理學爲主,支持周禮的官員都是真的信奉而不是爲了投機鑽營都是道德高尚之人,爲了對抗當時一家獨大的理學,允熥與信奉周禮的官員合作的很愉快。

但是在理學式微後,雙方則逐漸產生了矛盾。周禮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禮儀,與允熥的想法並不完全一樣,矛盾主要集中在對工商的態度上。

周代就重農抑商。當然,這是有緣故的。根據後世歷史學家的研究,商國的商人地位較高,也十分重視商業,境內的貿易活躍;而姬家的周國就更加重視農業,打壓商業。周國在擊敗商國、統治中原後,尋找商國被他們打敗的原因,就認爲是商國重視商人、商業,致使人心浮動,不安分守己,在整個統治區內重農抑商。周禮派既然崇尚周禮,當然就繼承了周代的觀念。

允熥當然不贊同。商人會威脅封建統治者的統治麼?當然會。西方最早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的幾個國家,不列顛的國王不就上了端頭臺?法國國王也掉了腦袋;統治荷蘭的國君倒是沒有掉腦袋,但是荷蘭獨立了,脫離了帝國。

但問題在於:首先,商人也是社會活力的體現,商業越發達的國家,社會進步就越快,打壓商人,就是抑制社會進步;其次,重農抑商的政策也不能持久:對民間商人打壓的越厲害,官商結合的現象就越多,官僚資本就越強大,而官僚資本已經說過了,是最壞的一種資本。國家不僅不能達到一開始的目的,反而不能從商業發展中獲得任何好處。允熥只能小心翼翼的發展商業,而不是抑制。

但信奉周禮之人既然大多是道德高尚之人(隨着理學式微,有一些投機鑽營之人加入周禮派),崇尚復古,也就難以接受允熥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允熥暗地裡扶持明禮派,以伸張自己的想法。

但明禮派畢竟根基淺,允熥又不願意動用行政手段統一思想,想要讓明禮派自然而然的替代周禮派估計得過去很長時間。

允熥能活多少年?總不能大半輩子的時間都耗在這件事情上。他正着急,忽然得知了侵吞李家產業案,簡稱李案。一開始,允熥並未想到用李案對付周禮派,即使得知明良參與此事後。但當他知曉方孝孺的僕人與李士魯的兒子涉及李案後,腦海中忽然萌生了這個想法。

既然想到了,允熥就着手安排。他在正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先後召見秦鬆、陳瑛、楊士奇與***等人,安排如何削弱周禮派。允熥沒有動用任何特權或違反《大明律》的手段,也沒有動用行政手段,只是控制住了消息放出的時間和順序,又讓朝會辯論、李案爆發與貪墨古籍三件事在同一時候暴露在人們面前,就成功讓周禮派式微,以後不足爲慮了。

但允熥也不能讓周禮派消失。允熥並不知曉自己現在的想法是否一定符合大明實際,沒準以後他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周禮中的觀念更適合大明,以後還存在再次用到的可能,所以不能讓周禮派徹底消失。

允熥一邊想着,一邊與他們三人說話。議論了一陣,允熥一側頭見已經到了巳時中,他還有別的事情要做,對他們三人說道:“三位愛卿,此事就先說到這裡,等明日或後日,朕再宣三位愛卿入宮議論。”

“陛下,臣請告退。”三人答應一聲,隨即請辭。

“三位愛卿退下吧。“允熥點頭說道。

陳瑛、楊士奇、***三人又行了一禮,隨即退下。可允熥掃了他們三人一眼,又想到什麼,說道:“,勉仁,你暫且留下,朕還有句話要對愛卿說。”

第1101章 戰烏魯木齊——終了第1107章 伊吾慶功宴——頭功臣桌第870章 同樣的過年第1180章 婚禮的次序第637章 相模國第64章 新的開始第89章 識時務的名將第1717章 遠征印度的那一堆人終於要回京了第419章 處置的決定(補昨日欠章)第1410章 接見——稅警第724章 講武堂和蒙古人第939章 鑄炮第615章 奉先殿三年祭第445章 又一年的臘月二十九第736章 扶桑武士與西方後裔感謝和求訂閱第1665章 巴布納——伏擊第1709章 驚天霹靂第1220章 軍事改革——四總部第1519章 發現第1345章 漢洲攻略(十一)第25章 立儲之兆第654章 岷王——舞蹈第1119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沙使第884章 巫蠱問案(一)第362章 撤退第1128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跪第733章 征伐安南——未來國君第907章 意圖不明的人第1045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路上視察第720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江州第1088章 內亂第1018章 兩個文明的戰爭第1069章 決戰——百夷衛的驚人戰術與上直衛第1486章 不公平第893章 朱贊儀的事情第1325章 漢洲攻略(一)第47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麪館成爲了主要場景第786章 大案——其餘的人犯第83章 告一段落第239章 海外華國第36章 祖孫相處——第一次第492章 閱卷第1253章 農業改革——從單位土地最高產量到單位個人最高產量第775章 醒來第532章 縣試第392章 遼王的反應第1266章 想法第1039章 鐵門關之戰——夜襲第950章 過後很久的請求第994章 朱鬆不知道第151章 在蒙古人崛起的地方第1138章 陳立傑第310章 內藩與外藩第1457章 怎麼猜到的和爲什麼要猜第634章 橫濱第762章 大案——採生折割(補昨日欠更)第1467章 遲遲未到第720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江州第1335章 漢洲攻略(六)第1498章 蘇州驚變——造反悼念金庸第293章 接見使臣第1542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的謀劃第240章 蛛絲馬跡和蓋棺定論第1243章 真正的學校——爲何只招勳貴第531章 帶誰第388章 出征與陰謀第1810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大事需要三代人第1477章 新的左相第1533章 不同人的回答第1721章 商議攻打埃及 正式開始了第1356章 南洋風雨——滿者伯夷國的結局第1335章 漢洲攻略(六)第767章 大案——衝着誰來第341章 講武堂人才與整頓第540章 昀芷微服與宣錦衣衛問話第1392章 引出方法的話第555章 廢舉人和印度數第1319章 金融改革——錢莊總行會與新窩本制第788章 大案——物件第270章 飛快的革新第1329章 漢洲攻略(三)第964章 鋼鐵廠續第1339章 漢洲攻略(八)第1239章 真正的學校——答疑解惑第1261章 格致監與再見羅貫中第1772章 最終定論第1713章 劍指……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關東第1527章 明教教主張無忌第151章 在蒙古人崛起的地方第293章 接見使臣第709章 有共同點的談話第167章 國力第521章 如何治理永明第1090章 血色——不忍言第941章 日常的事情第444章 對待扶桑與取名第1736章 留下成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