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9章 杭州事

“臣願意。”思量了一會兒後,練子寧答應。

“好!”允熥說道,放下心來。雖然他根據練子寧的性格與平時的作爲,覺得他八成會答應,但在他答應之前總是不能安心。這下子徹底安心起來。

“練卿,既然愛卿答應了此事,那麼宜早不宜遲,明日就去禮部上任吧。”他又道。

“陛下,恐怕陳尚書不會願意此時就讓出禮部尚書之職,會拖延到鄉試之後。”應天的鄉試也是由禮部操辦,這也是禮部少數肉眼可見的實權,即使鄉試也仿效殿試將閱卷官、出題官與監考官曲風開來,想要像從前那樣與學生有師徒之誼是不太可能了,但禮部尚書也絕對不願意在鄉試之前讓出位置。而且一個衙門事務繁雜,隨便找點兒事情就能理直氣壯的拖延,練子寧的脾氣再爆,再能與人爭執也沒用。

“這好說。明日一早下朝後朕宣陳迪來乾清宮,將此事告訴他,並且對他說,若是想要主持鄉試,這件事也必須由你來做。”允熥淡淡的說道。

不過聽到他的話練子寧臉上禁不住露出微微笑意。陳迪軍戶出身,因讀書好闢爲府學訓導。有一年朱元璋過生日,府裡進恭賀他生日的表章,選定由陳迪起草。陳迪這篇《賀萬壽表》寫的很好,史書記載‘太祖異之’,召入朝爲官。之後陳迪也算得上官運亨通,但從來沒當過實權衙門的掌印官,恐怕承受不住這麼大的壓力,一聽允熥的話估計就會答應迅速就讓出禮部尚書之職去戶部上任。

即使陳迪硬着頭皮仍然堅持要等鄉試之後再交出禮部尚書之職,那他也就必須將陛下吩咐的那件事扛起來,對練子寧來說也不吃虧。雖然抗下這件事確實可以提高自己在陛下心目當中的位置,但承受的壓力太大未必合算。

不過他馬上又收起了笑容。在皇帝面前這樣幸災樂禍可不好。

允熥也看到他的笑容了,不過沒說什麼,而是又道:“練卿在浙江爲官這五年,所辦下的差事、所取得的成果朕都知曉,也都看在眼裡。朕在此要與練卿說一句,你辛苦了。”

“爲陛下辦差,臣不辛苦。”練子寧馬上說道,而且心裡頗有些感動,好像這五年來在浙江爲官的辛苦,適才被允熥壓下這麼一個壓力巨大的差事的不滿都煙消雲散一般。

這可是封建皇權時代,當皇帝的不要說道歉,就是說一句辛苦,也得是地位最高的大臣,練子寧現在的地位可還有差了些。能得蒙皇帝說一句辛苦非常感動。

允熥等他感動完了,繼續說道:“可即使奏報上來的文書與奏摺朕都一一看過,諸位愛卿寫的也十分詳盡,但到底有難以用文字描述之情形,有些事情朕想問一問愛卿。”

“陛下想問臣何事?”練子寧說道。

“依你看來,夏原吉與胡廣二人何人更適合接任浙江左布政使之職?”

“陛下,依臣看來,若是定要從這二人中挑選一人擔任左布政使,夏按察使更加適合。”

“怎麼,經過這麼多年曆練,胡廣還是不成麼?”允熥問道。五年前就在練子寧出任浙江左布政使後不久他巡行江浙一帶,當時就問過練子寧類似的問題,練子寧回答‘衚衕知與夏按察使性聰慧、擅理事,若是歷練一二年,當可獨擋一面’,實際上說他們二人當時的能力不足以爲掌印官。可過去了這些年,夏原吉能力得到提升,可胡廣還是不行麼?

“陛下,衚衕知建業二年才考中進士入朝爲官,至今不過五年,時間還短,雖然杭州府事已經能夠處理妥當,但掌管浙江一省恐怕仍力有不逮。”練子寧回答。

“那命夏原吉接任浙江左布政使,命胡廣正式接任杭州知府可好?”允熥又道。

“以夏按察使爲浙江左布政使臣無異議,但臣以爲,衚衕知其才雖然能夠掌管杭州府,但調回京城爲好。”

“爲何?”允熥這次真的有些驚訝了。你說胡廣的才能暫時不足以掌管浙江一省允熥不是很奇怪,但認爲他能夠掌管一府,卻又建議將他調回來允熥就十分不解了。

“陛下,臣斗膽。”練子寧先說了這一句,之後才說道:“浙江的人口賦稅僅次於直隸,陛下還在杭州設立產業園區,鼓勵當地的工商業發展。維喆(夏原吉字)久在朝中爲官,於洪武年間就與陛下多有接觸,陛下繼位後也頗重用其,是以維喆能夠明白陛下所下之旨意所爲何,辦差事半功倍。”

“可光大(胡廣字)建業二年才考中進士入朝爲官,雖曾在陛下身邊爲中書舍人,可不過數月,陛下即命光大爲杭州府同知,在陛下身邊,在朝爲官之時都太短,臣恐其有時難以明白陛下的深意。”

“然光大其人確實頗有才能,其才能遠勝過臣,必定能夠成爲朝廷肱骨,是以臣請求陛下將其召回朝中教誨,待以後大用。”

“嗯。”允熥沉思起來。聽了練子寧的話,他才反應過來,胡廣雖然曾經在他身邊當過中書舍人,但時間很短,自己的思想也不知明白了多少。這玩意兒憑藉看邸報自己領悟可遠遠比不上在身邊。自己一道旨意下去領悟錯了,做的南轅北轍也不奇怪。

而且,‘朕這些年的想法與前些年又有所區別,雖然區別不大,但也是區別。前些年派到地方上的親信未必能夠體察朕的意思。要不要將他們都召回京?’

‘罷了,朕的想法變化也不大,對大多數地方的施政也並無變化,這樣做未必好。’

至於胡廣很有本事值得培養,這也用不着他提醒。允熥雖然對於前世的記憶已經很模糊了,但因爲這幾年一直在寫前世的記憶,想起什麼寫什麼,之後再理順,所以還記得歷史上胡廣當到了內閣首輔,並且是善終,肯定很有本事,不論是智商還是情商都很高。

“既然如此,朕就將胡廣召回京城,尋一衙門安排;任命夏原吉接替你爲浙江左布政使。”允熥最後說道。

“臣遵旨。”練子寧下意識說道。

“哈哈,練卿,你也不是吏部尚書,答應着做什麼?”允熥笑道。

“臣失言了。”練子寧自己也失笑道。他之前爲浙江左布政使,省裡與軍事無關的所有事情都由他負責處置,允熥的聖旨也是頭一個聆聽接旨,所以習慣了。

“臣請陛下恕罪。”他又道。

“罷了,愛卿也不過是無心之失,朕不會苛責。”

之後允熥問了問他對於浙江省衙門與各府知府官員的看法,練子寧一一作答,誰應當升官,誰更適合擔任什麼官職,誰無過無失,誰雖然考評尚可但應當降官都十分認真的說了出來。

允熥聽得也很認真。左布政使作爲一省的行政最高官員,對於省內官員的瞭解無出其右者,很有價值。允熥會拿來與考評及錦衣衛的秘密奏報聯合起來看,確定應當如何任免官員。

說完這些,允熥在心裡默默對自己讀了一遍,將一些要點記在紙上後,將這張紙對摺收起來。

練子寧一口氣說了這些內容,口有些渴,拿起茶杯“咕嘟咕嘟”將一杯茶都飲了進去。小宦官趕忙上前來添茶水。

練子寧見允熥正在沉思,也想起自己的事情來。‘說過此事,陛下應當就沒什麼要問得了吧?就是有,現下,時候也已經不早了,據說還有人在謹身殿等着陛下召見,也應當先召見他們纔是,畢竟我所說的事情陛下早就知曉了,只是不知細節罷了。’

他正想着,允熥已經回過神來,又對他說道:“練卿,現下時候也不早了,朕還有最後一件事要問愛卿,之後就讓愛卿回府。愛卿的家人雖然還未到京城,但朕賜給愛卿的府邸也要收拾一番才能入住,正好讓愛卿回府安排下人先將府邸清掃一遍。”

“新設立的杭州產業園區,發展的如何?”

“陛下,”練子寧覺得有關杭州產業園區的事情他都已經在奏摺上寫過了,沒什麼可說的了,但皇帝詢問他也不能不答,只能說道:“杭州產業園區發展的甚好,如今有許多商人將自家的產業遷入產業園區,朝廷的賦稅增加了不少。”

“建業二年,杭州府一年的商稅十萬七千六百餘貫,至去年建業六年,杭州府商稅計二十萬五千七百餘貫,不過四年增加一倍多。”

明代雖然以田賦爲主、商稅等稅收爲輔,卻也不是完全沒有,大明初年全國定下的商稅額度是二百多萬兩白銀,比起超過三千萬石的糧食,摺合銅錢或白銀也在五百萬以上的田賦當然比不上,但也是朝廷的一筆重要收入。

在商稅中,京城佔了絕對大頭,一年好幾十萬,次一等就是杭州這樣的較爲發達城市,原本一年十萬貫左右。

“這些朕已經知曉了,你說說別的。”允熥說道。這些數字他當然知道。

“其餘,”練子寧有些犯難。他是浙江左布政使,不是掌管產業園區的杭州府官員,也只知道大面上的東西,對於具體詳情也不太明白。

他只能拼命回想自己僅有的兩次視察產業園區,其中還有一次是僞裝成外地來杭州遊學的舉人暗訪的情形。“陛下,產業園區內自然也有管事之人,也有維持治安的警察。不過因園區內乃是商人產業聚集之處,掌管的官員管理嚴格,基本杜絕了警察向商戶收受賄賂之事,各種陋規也一一清除,是以產業園區內商戶的負擔要輕得多,是以許多商人都願意將自家的產業遷入園區。”

“其中經營刺繡的商戶最爲積極,幾乎全部將產業遷入園區內。因有商戶向主管的官員說了不同產業做工時間不同,雜亂安置有所影響後,園區內對產業分佈進行改變,同一產業放在一處,刺繡在其中佔了最大一處,每日走進那裡女人說話的聲音充斥耳邊,永不停歇……”

“自從上海開市舶司已來,雖然市舶司並未開在杭州,但杭州的商戶多有遠去上海做買賣的。大明的刺繡十分受外番商人喜歡,尤其他們聽說杭繡乃是大明最出名的刺繡後,只要是杭州出產的刺繡不論品質如何都會買走,杭繡在上海一度供不應求,甚至到了浙江地面上都難尋上等杭繡的情形。”

“編制刺繡的各家爲了多賺錢,不得不變了從前的規矩。他們將一些獨有的刺繡的法子交給招募來的女工,讓女工刺繡,自家只將最爲複雜的刺繡手藝仍然保密不交給女工。”

“這樣一來,會刺繡的女工人數大增,杭繡的出產數量也大增,逐漸能夠供應得上上海市舶司和大明國內的需求之數。”

“不僅如此,因女工出門外在做工拋頭露面,許多人不願意,甚至去產業園區門口堵門抗議,見到好似刺繡商戶的人上去就打,警察疲於奔命。……”

“而刺繡的各商戶又不願意將綢緞交給女工回家做活,所以此事臣一直不知如何解決,與浙江的同僚商談後他們也不知如何是好,還請陛下教導臣。”

他說道這裡頓了頓,見允熥仍在傾聽沒有說話的意思,繼續說道:“另外,因此事,商戶能夠招募到的女工人數也不多。雖然現在暫且供應得上上海市舶司和大明國內的需求之數,但各家商戶一方面不斷招募女工,另外也想其它法子解決此事。”

“有些商戶就想出將裁減布料之事專門交給幾個女工,她們只做裁減布料不做其它;而其餘的女工只刺繡,不再動手裁減布料。甚至有些商戶想要讓男工來裁減布料,但做的不好只能罷了。”

第1746章 一條通道第48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還是麪館第42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繼續;正式開始第742章 準備與再去講武堂第1125章 傅安(二)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1428章 重要的事第1393章 擊鼓鳴冤與快速審理第547章 再次清查第764章 李家懷疑第1743章 神秘的漢人第1440章 對歐洲的謀劃——第148章 卡廷第487章 再次出發第848章 終於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第1794章 姐弟感情與插曲第1524章 掛鉤終於掛上了第862章 南定——繼續攻城第1479章 囑咐第43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西南之人第254章 新書畫與舊古董第108章 新一屆學生第1257章 說話囑咐第898章 慶功宴(一)第632章 甘州城內第1340章 南洋風雨——雨襲第1694章 朝鮮更換世子預備式第1254章 農業改革——吩咐完畢第820章 戰安南——遇伏第1373章 重力第108章 新一屆學生第562章 滿江紅第1705章 哈哈哈,潘金蓮初遇西門慶第1173章 爲年後提前謀劃第937章 其它第1697章 朝鮮之事的大幕拉開第334章 朱棣拜見第564章 吳王府第897章 士兵很重要啊第748章 雲南的兩個反應(五千字章節送給大家)第94章 講武堂——第一堂課第1328章 南洋風雨——借錢打仗第1089章 血色(一)第650章 秦肅第889章 撒土士楊王靖韓色第276章 連帶處置第1672章 九年前在伊吾的兩個與天方教徒有血海深仇的人第349章 文會的意外第1372章 代數與幾何第380章 囑咐大臣第1224章 軍事改革——尾聲第403章 犒軍救國之計第20章 重陽節——續逛京城第1076章 決戰——擋第832章 多邦城——預備第792章 大案——真相(下)第1816章 大結局(上)第1349章 漢洲攻略(十三)第784章 大案——抄檢高家第758章 南巡——風景第1816章 大結局(上)第778章 身邊人和採生折割案的進展第245章 建議與謀劃第1787章 工業時代——工會第1739章 偉大的航行第821章 戰安南——斷後第1241章 真正的學校——宗室子弟爲何去五城學堂第189章 各地的反應第885章 巫蠱問案——讓人發瘋的話語第840章 升龍第1739章 偉大的航行第1301章 簡化字與標點符號第533章 府試第1697章 朝鮮之事的大幕拉開第988章 朝鮮交鋒第1154章 被喚醒的噩夢第477章 科舉改革(一)第1243章 真正的學校——爲何只招勳貴第478章 科舉改革(二)第369章 京城的反應第753章 南巡——擴散第50章 老朱親口說要近期冊封皇太孫了第298章 討論南洋事第1197章 太子和藩王第548章 高科技產業園區第855章 南定——前夜第450章 得知意圖東侵第542章 詳情與集市見聞第1536章 拜訪第111章 朝鮮之事第798章 廣州人的反應續第902章 太着急了第1730章 大明也要準備起來了第1725章 着急的吉哈諾第1364章 不同的想法第1722章 文坻第952章 閒不下來第1487章 路遇色目——不要西傳第926章 場地乾清宮第201章 定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