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經濟與科學

“出版《救荒本草》,大約會花多少錢?”允熥問道。

朱橚見出版有門,忙說道:“若是採用雕版印刷,起初雕刻書版、僱傭書匠與工匠大約要花幾千貫錢。之後雖然不需僱傭雕版的工匠,但需要有許多工匠不停的印刷,一套得有幾貫錢。”

“這麼貴!”允熥都有些驚訝。《救荒本草》一共也沒多少字,也就是兩三本《論語》的字數,雕版就這樣貴?之後的變動成本也有些高了。這個年代錢可是很值錢的。按照糧食均價,朱橚一年的俸祿也就是兩千貫錢。

但他隨即反應過來,《救荒本草》中雖然寫的文字不多,但每一種植物都配了圖,想要準確繪圖可不太容易。尤其這是救命的植物,細節一絲一毫都不能錯,非得手藝精湛的大師來才行。

“官家,正是因爲貴,我纔不得不找官家幫助。”朱橚苦笑道:“若只有一開始的雕版錢,我攢一攢總能攢出來,但之後每印一套都要花這些錢,可就印不起了。”

“五叔你到底想印多少套?”允熥不得不問道。

“我希望全國所有的百姓都能有一本,但我也知道這不可能,可至少每個村子都有一本。”朱橚說道。

允熥不知道說什麼好。免費送給每個村子一本,就連國家都得細水長流。

“五叔,侄兒以爲,還是量力而行的好。五叔你將《救荒本草》的原本給侄兒,侄兒帶到京城讓經廠用銅活字印刷一萬冊,送給五叔。至於之後,待此書被衆人重視後再說吧。”允熥想了想,最後決定。

“多謝官家了。”朱橚很高興的說道。

“咱們乃是一家人,說什麼謝不謝的。只是也就是五叔你了,若是一般人得到這麼多藥方,知道了這麼多可以度荒的野生草木,定然會敝帚自珍不向外傳的,更不必提自己印刷免費發放了。”允熥感慨道。

“我又不是靠着行醫爲生之人,不會把這些視作命根子一般的;何況我是大明的親王,做事當然要爲大明考慮,這樣的書籍散佈出去對大明有好處,我當然不會敝帚自珍。”朱橚笑道。

‘看來這搞科研,真得是有錢人出身才行。’允熥卻發出了這樣的感慨。近代還沒有現代那樣嚴密的教育體系的時候,大科學家確實基本都是有錢人或貴族出身;少數幾個,則是以數學起家,後來研究的科學。

解決了《救荒本草》的出版問題,朱橚心情大好,更加奉承允熥說話,允熥也暫且將旁的事情放下,與他閒聊起來。

“現在開封城內的書坊不少,得有數十家大小書坊,兼賣書印書的更是不少。畢竟是河南省的省城,每三年一次的鄉試在此舉行。每當舉行鄉試的時候,科舉的時文受到追捧,凡是家裡有些富餘錢的秀才都會買下前幾次考試時中舉的文章;平日裡也有人託他們來印刷,此外四書五經一直不愁賣,所以這麼多書坊也都能維持下去。”朱橚覺得談國計民生的東西有些危險,正好剛纔說的是《救荒本草》出版,就順便聊起了書坊與科舉考試。

“除了科舉的時文,一些人對科舉題目的見解也有人印。每次會試的時候城中的大小官員都會聊一聊題目是好還是壞,是易答還是不易答,評論某篇錄取的文章哪裡略微有些小瑕疵之類的。”

“因爲官員大多都是科舉出身,所以他們對題目、文章的見解未中式的秀才也都很重視,從衙門裡面抄出來出版。”

“有一等文人最愛作詩,每次做出的詩足夠印刷一頁紙後就找到書坊雕版印刷,送給好友一起鑑賞,雕版自然就留在了書坊。其中雖然大多數詩都不太好,可偶爾也有不錯的,就會有文人慕名而來購買,書坊還能賺一些錢。當年高啓的詩一度很受追捧,就有不少書坊印刷販賣。”

“這,原作者不管麼?這可是他的詩,書坊未經他的許可售賣詩集,不太好吧。”允熥說道。

“作者爲何要管?”朱橚有些懵:“自己的詩作受到大家追捧,有書坊願意印刷、有人願意買,這是好事,爲何要管?”

“嗯?”允熥一怔,不知想到了什麼,說道:“大多數醫生之所以得了他人所不知的偏方而不願意告知別人,也是因爲這樣沒好處吧。”

“大約是如此。若是偏方只有他一人知曉,病人看這種病只能來找他,他就能多賺些錢;將偏方告訴了別人,病人就未必一定找他,賺的可不就少了。”朱橚不知道他怎麼忽然想起說這個八竿子打不着的話題,也不揣測,只是就事論事。

允熥又想了一會兒,輕輕嘆了口氣,又與朱橚說起了科舉。這回朱橚什麼多餘的話也不敢說了,只是就事論事說歷次的鄉試試題,允熥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這次都問了問。

正說着,妙錦笑道:“五叔,五嬸,時候也不早了,已經是戌時了,是不是該歇息了?”爲了稱呼起來方便,也因爲熙瑤並不在,允熥讓妙錦稱呼朱橚與王妃馮氏爲五叔五嬸,稱呼朱有燉和鞏氏爲弟弟弟妹或小叔子。

“時候確實已經不早了,該歇息了。官家,讓有燉送官家去歇息。”朱橚忙說道。

“不必了,這幾步路還送什麼,侄兒自己回去就好。”允熥說道。昀芷也忙說:“不必讓六哥送,我們自己回去。”

但朱橚還是執意讓朱有燉送允熥一程,一直送到院落門口。

回到住所後,妙錦將昀芷安頓好了,就要上牀休息;可她眼睛一撇,就見允熥坐在椅子上,右手拿着筆似乎在寫着什麼。過了一會兒允熥放下筆站起來,妙錦忙過去服侍他脫衣,瞥了桌子上一眼,就見到一張紙上寫着“經濟”、“科學”兩個她不知道什麼意思的詞;又瞧見另外一張紙上寫着“發展”二字。

第196章 新問題第1757章 開羅——偷襲第629章 檢閱第1547章 印度之戰——雙方的準備第1336章 南洋風雨——左相前來第1013章 離京坐船第398章 青州城(二)第1180章 婚禮的次序第1215章 徐府省親第378章 兩地的變故(四)第1472章 類比第1005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上)番外5:分封制的變化三第599章 初到寶安第1664章 巴布納——第一聲大笑第1291章 蕭家的想法(五千字章節)第1359章 爲什麼對爪哇島這樣處置第376章 兩地的變故(二)第345章 去年的事情今年終於有個結果了第1734章 信心十足的李繼遷第1780章 格致院視察——對張學熙的賞賜第71章 寶鈔戰爭——蘇州問題第1426章 好奇第1296章 爲什麼選擇騎馬第192章 初議分封——叫三王第1272章 想要的教育第1099章 戰烏魯木齊——公侯萬代第174章 文華殿東暖閣第777章 解惑(二)第261章 監局只見第1271章 教子第744章 不同的麪館第1320章 金融改革——爲什麼第1233章 去講武堂的路上第1024章 守城——退卻計劃第380章 囑咐大臣第1517章 有人叛變第1351章 漢洲攻略(十四)第490章 薛氏第691章 猜到第785章 大案——發現第1286章 活字印刷術第343章 安王府第664章 攻緬——火器的勝利第71章 寶鈔戰爭——蘇州問題第595章 應對第484章 懷孕、離京和贊儀第93章 講武堂——允熥講話第609章 姐夫之命第716章 新錢第1055章 最終決戰——常繼宗答覆本章說第1231章 藉口第1109章 伊吾慶功宴——爲什麼厚賞第1178章 安排第1421章 大喜之極與大悲之極第1109章 伊吾慶功宴——爲什麼厚賞第717章 安南王妃第1812章 與商人共天下?第1246章 真正的學校——分數與副校長第1470章 大吵第717章 安南王妃第1400章 點評與《古文尚書》第72章 人力資源最大化第999章 來自撒馬爾罕城的決策——蒙古炮灰?第253章 第一堂課第393章 徐州議事第679章 唵嘛呢叭咪吽第369章 京城的反應第479章 科舉(完)第695章 不必上朝上學的早晨第893章 朱贊儀的事情第905章 相見不相識第706章 接見使者之前第190章 外國的反應和朱元璋時代的終結第933章 科學的開端續第1258章 婚第47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麪館成爲了主要場景第138章 戰——兩邊第1306章 都督同知第1085章 最強男人對話——放心早了第1173章 爲年後提前謀劃第1551章 印度之戰——對策第199章 四輔官第1743章 神秘的漢人第184章 醒來第168章 海第1115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鼓舞第154章 宣府最後一件事然後回京第863章 南定之戰結束了第713章 辨別真相——大白第830章 多邦城——上直衛第251章 讀書第612章 滁州寧國第424章 驚動第620章 課程與世蔭第1200章 殷商後裔?第738章 色目後裔(二)第697章 永問第39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文英的提醒